郝曙光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主峰海拔高度1545米,與所在地泰安市高差1392米。受地理、氣候、社會條件等因素影響,一年中泰山旅游客源呈現有規(guī)律的增減變化,4至10月期間,氣候適宜,綠水青山,山花爛漫,游客較多,特別是“五一”、“十一”假期更是游人如織,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這段時間里游客量驟減,進入“旅游淡季”。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泰山景區(qū)的經濟收益,其發(fā)展變化對當地經濟、社會、生態(tài)等各項子系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當地旅游經濟淡旺季收益失衡,阻礙了旅游業(yè)的平穩(wěn)發(fā)展。面對旅游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泰山景區(qū)不斷轉變經營觀念,采取科學有效的營銷策略,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以促進泰山旅游業(yè)在淡季提高吸引力,從而實現區(qū)域旅游業(yè)的整體水平提升。
泰山景區(qū)作為山岳型旅游景區(qū),受氣候影響顯著,夏秋兩季降水豐沛,氣候適宜;春冬兩季氣候嚴寒,降水稀少,特別是冬季降雪后,道路冰封,交通困難,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旅游淡季的形成。在自然條件之外,旅游目標客源劃分不夠明確細致,旅游產品過于大眾化,缺乏季節(jié)特色的挖掘,缺乏個性化、高端化的旅游產品;其次,旅游產品的推介宣傳不夠到位,造成旅游地信息供給與旅游市場信息需求之間的不均衡,或是在宣傳競爭中,不能有效地傳遞信息,獲取更高的吸引力。再就是地方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在完善旅游配套相關服務及制度建設方面,特別是在惡劣天氣狀態(tài)下的應急響應到位情況與游客的預期存在差距。
一、挖掘特色景觀,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
景觀是構成旅游產品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景區(qū)一切經營活動的出發(fā)點,景觀的價值決定著旅游景區(qū)的吸引力。旅游產品作為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的結合點,是目標客源首要關注的環(huán)節(jié)。改變泰山旅游淡季的局面,結合目標客源的需求,做好特色景觀的深度挖掘,設計出吸引力強的旅游產品是關鍵問題。
(一)拓寬旅游產品的設計思路
旅游產品屬于精神需求類的消費,必須保持新鮮感與刺激性才能激發(fā)游客的消費欲望。泰山景區(qū)的旅游產品不應僅僅局限于人文遺跡,在淡季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包括氣候條件變化下的冰雪、植被、云霧等特色,充分利用這些變化與城市居住環(huán)境的明顯差異,突出其典型的美學觀賞價值,促使形成具有鮮明景觀特色的旅游產品。泰山景區(qū)淡季是游客相對較少的時期,景區(qū)呈現寧靜、寬松的特征,有利于品味山勢、樹木、奇峰的秀美,幽靜的旅游環(huán)境也是良好的旅游產品;再就是山岳環(huán)境中特有的良好空氣質量,眾多的植被,相對于冬春季節(jié)城市環(huán)境中的霧霾、沙塵等污染,又是一種不同的體驗,這些有別于游客日常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渴望不同生活體驗的游客而言都會有較強的吸引力,從而轉化為旅游產品的核心元素。
(二)以目標客源細分旅游市場
泰山的旅游淡季準備吸引哪些游客?在淡季自身景觀特色適合哪些游客?目前的旅游服務是否可以滿足游客的需求?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對待。淡季目標客源的確立,應考慮游客需求與現有服務的結合,以及其對于更廣泛人群的傳播帶動效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個性化不斷彰顯,人們對親近自然更加關注,各種戶外活動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例如冬季各種攝影、戶外徒步、自行車旅行愛好者就比較活躍,組織起各種戶外采風、徒步探險、自行車遠游等活動。這些活動通常對季節(jié)要求不高,游客在淡季時間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其體力和耐受力也可以克服泰山冬春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此外,參加戶外運動的人多數經濟能力比較強,其帶動效應以及對于景區(qū)的宣傳作用也是十分積極的。
(三)與周邊景點聯合促銷
泰山附近的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在政府的指導下,各類游樂場、溫泉洗浴、滑雪運動等都有較快發(fā)展,不同旅游資源可以實現互補,整合彼此之間的優(yōu)勢資源,共同開拓市場,可以更寬泛的適應不同的細分旅游市場。針對各個不同階層的游客,推出不同的差異化、個性化甚至是定制化旅游產品,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旅游愿望,創(chuàng)造共贏的局面。如通過合作制作套票、發(fā)放贈券等方式擴大市場影響,共同實現爭取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
二、轉變觀念,提升信息傳播促進旅游消費
(一)宣傳由“以我為主”向“以客為主”轉變
目前,隨著旅游行業(yè)競爭的加劇,各類宣傳活動不斷升級,但旅游宣傳的理念大多停留在政府引導、鼓勵游客到景點去消費的層面上,從而造成了旅游宣傳“以我為主”的主觀宣傳方式。宣傳內容集中在告訴游客“這里有什么 ”、“我的特點是什么”,忽視了“你們需要什么”,成了自說自話,忽視交流對象的關切,造成了各地宣傳的同質化,讓游客無從選擇,信息傳遞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因此,必須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轉變觀念,旅游宣傳必要走“以客為主”的旅游傳播之路,其主要特點是以游客需求為中心,進行旅游信息傳播,樹立游客的主體性,尊重游客的多種感知需要,將宣傳的目的隱藏在信息之后,讓游客從獲知的信息當中掌握所需信息,擁有自我選擇的機會,從而明確自己的旅游價值取向。其次,注意旅游信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除了政府和旅游企業(yè)之外,當地居民、專家、旅游從業(yè)者、文化愛好者、媒體工作者等都可以成為旅游信息傳播的主體,以便于從不同角度,充分反映出相關的信息。
(二)宣傳由“概念傳輸”向“細節(jié)描述”轉變
“好客山東”及“登泰山保平安”是泰山景區(qū)向游客傳輸的廣告語,在促進泰山旅游發(fā)展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為推介旅游淡季,改變春冬兩季游客減少,旅游收入下滑的方面,針對性不強。上述兩條信息的傳播,屬于較為宏觀的概念,需要游客進行思考與延伸,才能較好地實現信息傳播向實際的消費的轉變,特別是“登泰山保平安”這一信息的傳播,實際是對于香客信眾群體的信息強化,對于其他消費群體未產生更大的宣傳作用,甚至弱化了觀賞自然風光、探險戶外等游客群體的吸引力。因此,對于泰山淡季旅游的宣傳是不細致的,應當適時對旅游淡季的景觀特色與目標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傳播,做好相關的細節(jié)服務的宣傳。不同的人群會從自身的關切出發(fā),思考季節(jié)性變化對于自身旅游需求的影響。因此,旅游宣傳應側重于“某某時間您能來看什么、吃什么、做什么、玩什么 ”,“某某地方您要注意什么、怎么方便、如有問題我們是怎樣解決”等等細節(jié),切實從游客的角度審視景區(qū)的服務,增進了游客對于景區(qū)的認識,排除了對于景區(qū)的陌生感,更容易為游客所接受。
三、做好配套服務,搭建信譽度高的旅游信息平臺
(一)促進旅游信息共享,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旅游是一種跨地域消費行為,旅游產品和服務具有無形性、差異性和同時性的特點,跨地域的習俗、交流、氣候等多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容易造成游客和景區(qū)之間出現信息失衡等情況,出現游客在旅行前準備不足或在旅游過程中感受落差等問題,導致游客滿意度下降,挫傷游客出游的積極性,從而制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山岳型旅游景點,在淡季面臨著海拔高度較高、自然氣候變化、從業(yè)人員減少等問題,其中有諸多不便甚至危險,容易讓游客產生各種顧慮,旅游信息是成為影響游客出游的關鍵。對于政府、景區(qū)管理部門而言,無論是旅游產品開發(fā)、規(guī)劃,還是旅游服務、戰(zhàn)略制定或數據統計,都需要準確地獲取、加工和利用旅游信息,旅游信息共享和整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建立高效統一、規(guī)范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fā)揮信息引導作用,是滿足旅游持續(xù)發(fā)展必然需求。
(二)更好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促進旅游業(yè)健康發(fā)展
旅游目的地政府的公信力是旅游發(fā)展、景區(qū)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對于游客而言,政府傳遞的信息對于自身權益、旅游質量是最有力的保障。相對于旅游企業(yè)經營性的宣傳,政府搭建的服務、信息平臺更具有公益性和全面性的特點,特別是在調動各方面公共資源,完善旅游服務、實現應急響應等問題上,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政府的層面加大對于泰山旅游淡季的信息平臺建設,完善配套旅游服務,是實現旅游淡季收入增長的重要舉措。因此,從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來看,政府必須積極參與到旅游信息服務建設當中,并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吸取國外旅游公共服務建設經驗,結合實際,落實自身旅游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強旅游服務設施的完善,健全冬春季節(jié)天氣、交通等問題的應急預案,確保游客在泰山旅游淡季的旅游質量,以期帶來長久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淡季是自然條件的變化,不是絕對的旅游收入下降時期,通過科學統籌的營銷戰(zhàn)略,就能把淡季旅游市場進一步做活,轉化為塑造旅游品牌的最佳時期。面對周而復始的旅游淡旺季變化,政府、泰山景區(qū)唯有以積極的心態(tài),深度挖掘自身特色,結合目標客源需求,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來引領游客消費,才能逐漸擺脫淡季旅游收入下降的局面,降低旅游淡季對于當地經濟的不良影響。泰山淡旺季旅游差異不是短時間形成的問題,其存在也有復雜的、深層次的問題,必須要進一步實現旅游大環(huán)境的提升、交通環(huán)境的改善、旅游基礎設施的健全等各個方面,才能逐漸實現旺季、淡季的平衡。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發(fā)展,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會不斷向好。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各項旅游管理制度、休假制度的出臺,交通的不斷便利化,這些因素必將極大縮小泰山旅游淡旺季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