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繼寶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在治國之策《管子·牧民》中記載“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生活日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越來越重視文化精神層面建設,傳統文化已成復興之勢,文化旅游炙手可熱。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遺址公園、古文化博物館已成為人們新的旅游目的地。如何將這些“高、大、上”的古文化展館、遺址公園與旅游發展高度融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是新常態下發展旅游所面臨的新問題。
章丘市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主導作用凸顯,其中城子崖遺址在章丘地區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有代表性。為讓陳列在遺址、展柜中的文物活起來,2012以來政府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對原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進行了提升改造,并更名為龍山文化博物館,伴隨著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一期工程的順利完工,參觀人數劇增,日接待游客平均600余人,高峰時達上千人,有力的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達到了預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讓古遺址博物館吸引廣大普通游客
文物展覽的受眾通常來自全社會,大眾化也是大勢所趨,因此文物展覽必須走下高雅的殿堂,適應大多數普通民眾的觀賞習慣和需求,龍山文化博物館展覽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重新提升改造后的龍山文化博物館,按照“考古圣地、文明之星”的主旨重新布展,展出文物300余件。打破以往靜態單一展示功能,不僅具備展示的要素,更集參觀、學術研討、特展、互動交流、室外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場所。展覽以新石器時代的兩個全國十大考古大發現為主題,以都、邑、聚的遺址演變為故事線;突出展現城子崖遺址在龍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出土文物、圖片、雕塑、模擬場景、微縮景觀、半景畫及多媒體相結合的展示方式;采用科學的展示方式、更加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先進的建筑材料、現代化的展陳設備打造極具時代感、藝術感的展覽空間,傳達更多信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鑒賞需求;用高科技的投影設備,聲、光、電設施營造歷史時空交錯的氛圍,烘托靜置展柜中的遺跡、遺物,動靜結合,沖擊視覺、震撼情感;力圖讓陳列展覽達到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科普性,讓專家滿意、讓群眾喜聞樂見。展陳的改造提高了觀賞效果,吸引了更多的回頭客,基本達到了“過路吸引人、進門震撼人、進館留住人”的內在文化魅力,也給廣大游客帶來了更多更新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讓古文化展覽與游客拉近距離
如何將生澀的考古專業知識轉化為讓大眾看懂并接受的展覽語境,也是一項值得討論的課題,龍山文化博物館展覽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龍山文化博物館室內展覽共分五部分,包括序廳、龍山破曉、文明之星、考古圣地和濟南尋根。按順時針方向設計參觀路線,讓游客不走回頭路。門廳肩負著引領觀眾走入歷史,起到思維轉換的功能作用。在功能方面則配套設置有接待、存包、商店、休息、值班室等設施。第一部分的序廳,利用廊道設計了一段時光隧道,長廊兩側內嵌各時期典型文物,兩側燈箱展示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風貌,在燈光的渲染下,游客仿佛進入璀璨奪目的遠古時代。走廊地面設計上,按山東各新石器文化早晚順序和所占時空長短,依次在地面上分段標注。整個時光隧道所營造的歷史時空感,似乎正帶領著觀眾開啟一段探索歷史文化的美妙旅程。
迎門主題浮雕“龍山魂”展現了龍山時期人們圖騰、祭祀、筑城、做陶、農耕、狩獵、生活等各種文化元素。其色彩渾厚,造型奔放,帶給觀眾震撼回味的同時,詮釋了城子崖置于龍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顯著作用。龍山破曉展廳經“保護新建”的手法營造一段聚落場景,嵌入地面的展柜模擬遺址場景展示文物,頂與地相呼應,形成走廊架于聚落場景復原之中,極具現場感。展臺設計根據文物特征設計展臺,符合人體工程學最佳視角。在文明之星部分,我們利用建筑空間設置了城址、筑城、房屋、陶窯等多處模型場景,結合圖版、文物,為觀眾生動展現了龍山時期城子崖古城形象,背景動態投影生動揭示了一年四季城子崖古國都、邑、聚的演變過程。
精品文物展區以“黑、光、亮”為主格調。根據文物特征設計獨立柜,突出強調重點文物,與周邊環境結合,營造文物特色與氛圍。兩側以通柜呼應,突出龍山文化制陶業和制陶工藝的發達。從地板直通到天花板的三組玻璃大展柜為全國首創采用,里面文物高低錯落擺放,游客可圍繞展柜全方位、多視角清楚看到每件文物的細部特征。
展覽中對每件文物都設置了說明牌,標注器物名稱、所屬年代,使用功能,出土地點、時間等,對部分古體字、生癖字注音,以便于觀眾能夠通過對文字的閱讀獲得相關的了解和把握。博物館中天井區,游客在此休息時,可觀看大屏幕滾動播放的相關文化遺址介紹,四周則懸掛來館名人書法題詞,集休息與展覽為一體。
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旅游融合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章丘市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制定了《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積極興建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做好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文章,發揮文化旅游的龍頭帶動作用,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帶,實現了文化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一種特殊的公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園,或者主題公園,作為一個公共空間,既然采用了公園這種形式,就需要考慮它的休閑、游憩、教育等方面的設施配置和功能實現,如何使公園屬性和遺址屬性結合,則需要更多的探討和實踐。
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于2013年12月通過國家文物局立項,規劃總面積約132萬平方米,總體分區包括遺址展示區、管理服務區、博物館展示區、濱河風貌區、陶藝展示區、農耕區、考古體驗區等總投資約為4.68億元。一期工程于2014年春開工建設,主要為公園兩個入口景點的主題雕塑建設,園區兩條主干道的綠化和亮化,旅游廁所、停車場,旅游導向指示牌、警示牌、保護標志、展板、宣傳欄、公共座椅、游覽觀光車等;特別是游客服務中心的建設以高起點、高標準,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配置。另一方面,加強工作人員業務知識學習,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高旅游管理服務水平,規范工作人員著裝,統一佩戴標牌,實現規范化管理。
與此同時,章丘市政府召集章丘市旅游發展中心、龍山街道、城鎮規劃等部門,邀請了山東旅游行業協會、旅行社行業協會領導、專家及文化界的學者,專題研討龍山文化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旅游發展。章丘市西部城鎮發展規劃與城子崖遺址公園規劃、旅游規劃相銜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認真謀劃實施好相關產業和商業配套服務設施,使城鎮發展和遺址公園建設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努力打造濟南東部文化聚集區。以城子崖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帶動遺址區周邊生態農業的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城郊農業發展、市民文化旅游、生態休閑有機結合,形成融合游覽、休閑、科研、教育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體現“文明、生態、民生”的區域精神。從而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生態價值,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2015年8月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濟南召開,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章丘衛星會議的成功舉辦做出了貢獻,遺址公園內,河道環繞、綠樹成蔭、谷物飄香,完備的旅游接待設施,受到了中外歷史專家、學者的一致稱贊,為濟南、山東乃至中國贏得了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