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再明
一、規范
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是辦好一間學校的首要條件。它可以通過規范學校中各主體、各部門的行為與職責,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協調開展提供有力的保證。規范化的管理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1. 規范工作紀律
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每一名教師的工作態度、道德品質、個人修養等方面均體現在工作紀律上。明確要求全體教師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不曠工,不曠課,不隨意調課,上班期間不能隨意離開崗位,不做與教育教學工作無關的事情。請假要經主要領導批準并按程序報備。
2. 規范教學過程
首先規范了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求上課必須要有“雙案”(教案和學案),“雙案”必須經過同科組老師及科組長的檢查認可,所有教學資料要保留以備學校檢查。同時,也對學生使用“學案”情況進行專門檢查和登記,納入到學生“學分管理”制度中。
其次,我們還著重強化校本教研意識,開展各種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不但規范了“科組活動”和“集體備課”的次數和要求,規范了聽課評課制度,還推出了“教學研討課”,讓本校那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顯著的老師給全校老師上課,推廣好的教學經驗和做法。
最后,我們還規范了作業布置。要求教師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不同層次,注重基礎,適當提高。嚴格遵守作業批改要求,按時批閱,考試卷要在規定時間批閱反饋,不能影響正常教學工作和教學質量。
3. 規范評價方案
公平、公正的評價方案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領導班子多次主持召開教代會,通過不斷地集體協商,反復修改,初步確定了我校教職員工工作績效評價方案。方案本著“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公開公正,科學規范”“激勵先進,促進發展”的原則,以量化評價為依據,獎優罰劣為效果,將教職員工每學期的工作主要分為工作量評價、業績評價和綜合評價三大部分。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的變化以及教職員工的意見進行不斷調整,最終形成一個能夠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相對公平的方案。
二、關懷
“只有學校善待老師,確定‘老師第一的理念,實施‘老師第一的理念,教師才可能真正地善待學生”。因此,我們需要把嚴格的制度管理與熱忱的感情投入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以師為本,善待教師”。要利用多種渠道,想盡各種辦法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創設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教師排憂解難。
首先,改善教師就餐質量和就餐環境。針對不少教師提出的“學校飯堂飯菜質量較差,品種較少”的問題,我們專門與承包商進行了多次協商,督促他們改善飯菜質量,增加品種;同時,學校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專門開辟出教師就餐室,增設了空調,改善了就餐環境;另外,為保證飯菜質量的長期穩定,學校還專門委派工會委員每天對飯堂進行監督,及時收集師生意見,及時改進。
其次,改善教師午休環境。由于學校過去沒有專門的可供教師休息的場所,不少離家遠的教師不得不在辦公室午休,一些辦公室人多地方小,嚴重影響教師午休質量。我們經過研究,專門投入資金,騰出地方,增設了教師午休室,改善了教師午休環境,保證了午休質量。
另外,為豐富教師的課余生活,我們還增設了教師活動室,購買了各種器械供教師們娛樂鍛煉使用;同時,還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生活,減輕工作壓力。
最后,我們還在每位教師生日之際送上生日祝福和禮物,讓教師們真正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懷,變壓力為動力,為學校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激勵
對教師積極性的激勵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美國學者德魯克在“目標學管理”理論中指出:“要調動人的積極性,重要的是使他們發現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樂趣和價值,能從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種滿足感”。能否從工作中獲得榮譽、成就和滿足感,既是教師的個人價值的體現,也是其社會價值是否被承認的標志。
1. 目標激勵,形成共識
我校老教師比例較大,這些老教師們在學校工作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對學校有著深深的歸屬感。但由于過去生源不理想,管理不到位,目標不明確,使很多教師形成了得過且過的思想。我們提出“重振仙中”的口號,集思廣益,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效果。
2. 績效激勵,拉開差距
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的實施,就是為了打破過去那種“拉平均、保大頭”的分配方式,拉開差距以激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績效工資的兌現,必須體現多勞多得、優績高酬。同時,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也強化了物質激勵,一方面提高了班主任的每月津貼;另一方面根據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效果,每月評出“星級班”加以獎勵,學期末還評出“優秀班主任”給予重獎。
3. 榮譽激勵,鼓勵爭先
我們把績效考核的結果,作為學期或年度評先評優的直接根據。這樣,既杜絕了少部分人“有責任就推,有榮譽就爭”的情況,也起到了獎勵先進,激勵后進的作用。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那些工作績效好的教師物質精神雙豐收,讓工作績效差的教師既眼紅又臉紅,從而達到激勵性作用。
四、發展
只有大力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專業學習和培訓活動,創造教師再學習、再提高的條件,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交流活動和評教評學活動,才能充分發掘教師教育教學的潛在能力。
1. 深入學科,著力教研
教研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實現其專業發展的主要手段。學科教研、校本教研應當成為每位老師不斷發展與成長的重要載體。從日常教學、課題研究、課例研討到實踐分享等都可以成為教研活動的內容。
2. 支持進修,提升層次
我們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業務進修和繼續教育,以便更新知識提高素養,使他們的知識層次和業務水平都上一個新臺階,以適應現代化教學高要求的需要。我們還特別重視骨干教師的外出考察和參加高層次的研討交流活動,認為這是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重要途徑。
3. 鼓勵競賽,提高水平
我們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專業競賽,在競賽中交流,在競賽中學習,提升他們的業務技能和實踐水平,使他們能更好地駕馭課堂,管理學生。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