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摘 要:高校專業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專業大學生整體素質水平。本文引入“就業能力”作為全面考察專業大學生素質的專有名詞,以就業能力的基本內容為前提,通過對廣東海洋大學兩屆社會學專業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在分析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加強對就業能力的認知力、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量身定做特色的就業能力培養方案。
關鍵詞:就業能力;大學生;社會學;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C9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95-02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點和核心,關系到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水平。只有充分了解現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地通過有效途徑來彌補現有培養機制的不足。本文從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學專業的2015屆、2014屆兩個年級的實地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入手,以期尋求粵西高校優化教育改革、提高就業能力的途徑。
一、基本數據分析
選取的樣本情況:選取社會學兩個年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其中2015屆共65人,回收有效問卷43份,占66.15%;2014屆共71人,回收有效問卷66份,占92.96%。問卷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對就業能力的了解程度、對自身的就業能力的評估和對學院的培養體系的評估三大部分。下面就從這三部分來分析基本數據。
(一)對就業能力的情況了解
“就業能力”一詞作為專業術語,不僅是衡量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優勢所在,也體現在獲取工作后的滿意程度以及企業對其能力的肯定程度等方面。在被調查的同學中,分別有25.58%(2015屆)和24.24%(2014屆)的被調查者“從來沒有聽說過”就業能力一詞;有41.86%(2015屆)和42.42%(2014屆)的被調查者“只是聽說過”;有32.56%(2015屆)和33.33%(2014屆)的被調查者“了解一些”;沒有調查者“很了解”。
本文根據前人的研究,將其組成要素分為四個方面,分別為基礎性能力、專業性能力、差異性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在對“就業能力”的具體內容的認識中,被調查者對于“基礎性能力”和“專業性能力”的認同度非常高,都在90%以上;對于“差異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認同度略低,處于80%的水平。
(二)對自身就業能力的評估
在提及“自身已經具備的能力”和“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的時候,兩屆的被調查者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2015屆學生認為“自身具備的能力”前五位分別為“責任感”(83.72%)、“為人誠信”(83.72%)、“學習能力”(79.07%)、“吃苦耐勞”(69.77%)和“思考解決問題能力”(69.77%)。而“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的前五位分別為“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93.02%)、“文字表達能力”(88.37%)、“分析判斷能力”(83.72%)、“思考解決問題能力”(81.40%)和“溝通協調能力”(79.07%)。兩種“能力”的交集點很少,因此83.72%的2015屆學生認為“只具備了一些”相關的能力。
而被2014屆學生推為前五位的“已經具備的能力”分別為“學習能力”(84.84%)、“文字表達能力”(77.27%)、“思考解決問題能力”(69.70%)、“團隊合作精神”(68.19%)和“分析判斷能力”(66.67%)。而“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的前五位分別為“分析判斷能力”(75.76%)、“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74.24%)、“學習能力”(71.21%)、“溝通協調能力”(69.70%)和“思考解決問題能力”(66.67%)。兩種“能力”的交集點明顯提高,在經歷了檢驗自身能力的大四實習階段,2014屆的被調查者的相關認識更加清晰,有25.76%的認為自身“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60.60%的認為“只具備了一些”相關的能力。
提及就業能力的獲取渠道,被調查者都認同“學校專業培養機制”“個人的努力和興趣”與“社會的磨煉”三種因素的結合。相比之下,2015屆更看重“社會的磨煉”對于能力的培養。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學校專業培養機制”是獲取能力的非重要渠道。
(三)對本專業現有的培養體系的評估
對于現有的專業培養模式的整體評價,2015屆學生中74.42%認為“有一定的幫助”、18.60%的認為“幾乎沒有幫助”。2014屆的有4.55%認為“有決定性的幫助”、68.18%的認為“有一定的幫助”、16.67%的認為“幾乎沒有幫助”。
涉及缺失哪些具體能力的培養,2015屆認為排在前五位的分別為“決策能力”(55.81%)、“工作經驗積累”(48.84%)、“文字表達能力”(48.84%)、“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39.53%)和“思考解決問題能力”(39.53%);2014屆認為的前五名是“專業知識實踐能力”(46.97%)、“思考解決問題能力”(45.45%)、“分析判斷能力”(42.42%)、“工作經驗積累”(36.36%)和“決策能力”(34.85%)。兩屆的被調查者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工作經驗積累”“決策能力”四個選項上有著一致性。
對于整體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兩屆的被調查者都將“培養個性化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少”和“理論課較多,實踐動手機會少”作為第一和第二選項。
在加強跨學科、跨專業的通識性課程方面,被調查者將注意點集中在了就業形勢較好的“經濟類”和“管理類”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習之上。
二、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專業大學生對于就業能力的認知欠缺
就業能力是衡量專業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標準,一直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和單純的就業率不同,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掛鉤,側重的是大學生培養的整體方向和趨勢。被調查者對于“就業能力”一詞的陌生現狀表明,專業大學生自身都沒有意識到在大學中應該怎么主動培養自身全面發展的能力。
專業大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一方面在短期內難以從高中的緊張的填鴨式教育中適應相對輕松的大學生活,另一方面深受社會風氣影響而滋生的普遍浮躁冒進的情緒,使得許多專業大學生很難對自身進行相對客觀的評估以來改進,并在培養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阻力。
(二)專業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的欠缺
從調查情況來看,雖然被調查者認為“自身具備的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但是絕大多數的被調查者統一認為“只具備了一些”就業能力,就是專業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缺失的明證。
在“專業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問題中,被調查者的選項較為接近(“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等入選),證明專業大學生對這些能力的重視程度,可以為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進提供很好的借鑒。
(三)現存專業培養模式的不足顯而易見
對于社會學專業的培養模式的評價,被調查者認為缺失的能力正是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為首那些受到重視的能力。由此可見,現存的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專業培養模式原本應該是培養就業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實際上成為“社會的磨煉”和“個人的興趣和努力”之后的非重要因素(見下圖)。
三、解決對策
(一)加強專業大學生對于就業能力的認知力
就業能力大致分為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各自的側重點不同。第一是基礎性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口才能力、適應能力等,不是課堂上老師能夠傳授的,需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提高和增值。第二是專業性能力,是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的體現。第三是差異性能力,倡導的是個性化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這是同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比如領悟能力、理解能力等)是分不開的。第四是社會適應能力,不僅包括畢業生對自身未來職業的期望與準備,也包括社會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要求。
就業能力的內容,不全是能在課堂上傳授的,所以從專業大學生入學開始,就要系統地為大學生提供關于就業能力培養的觀念,使大學生有的放矢地增強自身的能力?;A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需要大學生積極主動利用各種條件,在日常的大學生活中得以提升。
(二)為不同的年級量身定做特色的就業能力培養方案
大一剛入校,新生往往是好奇和適應的心理,一方面要適應從高中階段向大學階段的學習方式的過渡、適應遠離家鄉獨自住校的生活過渡,另一方面是對新的相對自由的大學學習、生活的好奇和自身的重新調整。這一時期,大學生的重心多在各種社團活動等課外活動,這就要求專業培養計劃能夠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來增強基礎性能力,有選擇性地參加社團和集體活動,增強人際交往、口才、為人處世等能力,不僅能較好地完成從高中向大學的過渡時期,而且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助推力。
大二學年,大學生進入了一個充滿迷惘和困惑的階段。學生對大學學習的迷惘、對課外活動的重新反思、對自己未來的迷惘……這一時期需要專業大學生的自我重新定位、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大二學年是通過專業課程和知識對大學生進行塑造的重要時期,是充分培養專業興趣的關鍵階段,專業大學生的分化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專業培養計劃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量身定做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將高中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大一、大二兩年是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程的重要學習階段,可以延續高中的學習激情,增強理論修養,為之后的專業學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大三學年,專業大學生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了自我定位,對未來形成了基本的看法。這一時期,大學生明顯感到社會就業形勢對其的壓力,開始有一些個人的職業規劃。因此,專業培養計劃對于此階段的專業學生,需要進行兩方面的培養和引導。一方面,在課程學習上開展社會學專業的分科課程,教學形式和考核形式靈活,內容更貼近生活實際,將專業相對枯燥的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讓專業學生看到專業知識在找專職工作方面的優勢。利用各個任課教師的優勢,適當地利用多種形式來開發不同學生的差異性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生的就業動力,適當開展增強專職工作能力的課程和各種活動,引導大學生建立切合實際的職業期望和規劃,并為此做出一定的準備。
大四學年,是大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也是四年生活的總結,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工作、畢業論文,是對之前三年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一次實戰檢驗。這一時期,是繼續增強工作能力的階段,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不做主要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