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生
“教書育人”是對教育工作的通常的稱謂,其實,在“教書”與“育人”的關系上,“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一、當前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低效的特征
德育目標不清晰,目標達成度低。陶行知說:“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便他可以貢獻社會。”由此看來,教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我們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當下許多學校也在進行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但由于學校育人目標過于宏大或籠統,或者又偏狹于某項特色,導致德育目標設置空泛或者不準確,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紙上。
“品德”課普遍沒有“教好”。原因一是不重視,二是教學方式也沒有回歸社會,沒有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校本化的改造。
德育都是以“搞活動”的形式呈現,教育體驗短暫。校內德育實踐活動程碎片式的活動,缺乏應用課程的技術固定下來,呈現出不穩定、不完整、不系統等特征。
二、結合曉莊師院附小案例進行研究德育校本課程開發
1. 校本課程開發覆蓋三級課程
案例一:《陶娃發展計劃》校本課程開發
本課程以陶娃素質發展目標為根本,直接指向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培養誠信、責任、友善的人。陶娃的核心素養是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道德品質、創新的思維方式、高雅的藝術品位、豐富的科學知識。以此為目標,一方面進行國家課程品質化、校本化改造,同時結合學校實際,開發若干校本課程。本課程是行知思想引領的生活教育課程,是面向未來的自主學習課程。
確定的德育校本課程目標來自于教育實際的需要,并且目標設置清晰,師生容易認識。校本課程既然是反映學校的育人特色,就要關注到整個課程設置。做到了全面落實培養目標的校本德育課程覆蓋三個基本層面,在國家的課程框架體系內,教育主體從落實道德教育出發,對各類課程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價;學校、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從取得德育實效出發,對于各類課程進行的校本化規劃、選擇與落實;學校、教師作為課程開發主體在國家預留的課程空間內,從地區、學校實際出發所進行的完全自主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開發特征。
2. 德育校本課程生活中的教材
案例2:“誠信教育”校本課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多數學校停留在口號教育上,基本以灌輸教育為主;或者開展幾次活動,學生有一些短暫的碎片化體驗,不成系統,不夠長效。但師院附小校園里很少有宣傳口號,所有的課程都是扎根于生活教育當中。關于誠信教育課程的開發做法是首先是建立學校誠信超市。學校后勤部把商品采購回來,無人售貨,學生自動投幣購買。在超市周邊,有學生每天的關于誠信書簽,有每天學校誠信分數公布,有語音教育設備,有愛心捐款公布欄。學校都會對誠信成績進行評價和分析。學生每次在購買過程中,實際上都是在進行誠信的自我教育和訓練。學校在及時評價的時候,也是在激發孩子的反思和教育的反復。誠信校本課程開發方法的啟示:
第一,德育活動不適宜只停留在說教上,德育更需要“教學做合一”的方法。 “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活的教育”思想拓寬了我們課程開發的思維,這樣的課程才有生命力。
第二,校本課程開發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師生作為道德主體在文本閱讀過程中,通過與文本對話而生成意義與價值;學生在教師指引下,通過圍繞生活問題進行道德學習活動,從而獲得價值體認、情感體驗,乃至產生態度、行為或觀念上的改變或升華;在教育環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教育性的活動與交往而生成意義與價值。
3. 解決教育中問題作為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
案例3:環境教育課程
本課程的開發始于學校廁紙供應問題。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淘氣,又積極好學。起初,學校供應的廁紙被孩子拿來玩耍,浪費很大。學校德育處從發動孩子捐紙到發動學生在校賣廢品購紙,到最后開展家庭開展垃圾分類活動。于是學校設計了一套環境教育的游戲,“逗”著孩子們玩,于是,環境教育的校本課程就出現了。
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可以來自于教育實踐中的久攻不下的難題。校本課程開發到最后,成效就在于細節的功克和完善。德育最后落腳在行為的自覺上。校本德育課程開發作為一種學校精神文化創建活動,旨在促進學校德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在學校文化形成與建設中能夠起到價值引領、活動調控、行為規范等作用,因而必須始終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展開。在這個意義上,自覺性就成為校本德育課程開發這種專門化的學校精神文化創建活動的基本特征。
三、結論
1.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持續穩定、動態發展,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最佳方法之一,也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原動力。
2. 由于生活實踐是道德認識的基礎,生活實踐對于教育、學習、知識的決定性作用,品德教育除了讓學生認知之外,最重要的是體驗,社會生活的現場就是教育的最佳場所,由此,德育校本課程設計來自于生活,為生活服務。
3.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特別強調自下而上的原則,從生活教育著手,從解決教育細節中突破,這樣,師生置身其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活動當中更主動,更有實踐意義。
四、策略
1. 用課程技術開展德育活動,有效落實德育目標
校本德育課程開發是以道德價值為核心,基于社會生活和學校學習實際為出發點,發生在校內組織成員之間的交往與互動的一種動態生成過程。它以一定的課程開發思想為指引,遵循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其一般過程為:背景分析—目標—過程—評價。
2. 建立以生活世界、時代發展為導向,面向生活的德育課程
課程內容的選擇最終落腳點在現實生活,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主張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其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與科學世界,而不把學科知識、學科結構強化為核心內容。
3.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以學生學習需要為主、以教師教學需要為主
以學生成長需要為主,以教師教育難點為主。以這兩個主要需求,結合實際,搭建校本德育活動平臺。搭建的道德實踐平臺是增進學生道德情感、道德體驗的主要途徑。陶行知主張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生活為生長點,生活關系個體成長、個體尊嚴、個體幸福、個體價值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