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序 肖廣江 雷百戰 張金鴿



摘 要 歸納廣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的主要內容,提取共性評價因子構建9個一級指標、39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利用德爾菲法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價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編制的優劣程度,為相關農業園區規劃編制質量提供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與方法。
關鍵詞 評價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 ;模糊綜合評價法
分類號 F320 ;F224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1.019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builds evaluation system of 9 factors of first level and 39 indicators of second level by extracting the common assessment factors. The virtues or defect degree on planning compil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s evaluat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using Delphi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It also provides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method of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or the compiling quality of relevant agricultural park plans.
Keywords evaluation ;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當前我國農業園區建設還存在著諸如覆蓋面不足、科技集成轉化能力較弱、科技產業規模較小、園區內產業關聯度不高、推動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反映出農業園區規劃在編制和實施中出現了欠缺。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就需要在農業園區規劃實施前進行規劃編制評價。研究如何構建科學的園區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從多側面探討園區建設的評審和考核標準[1-2]。
農業園區規劃項目的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到不同層次的多種評價因素,往往只能根據經驗來選擇評價因素并確定其權重。陳征提出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指標評價體系嘗試建立了多級綜合評判數學模型,從價值取向、對象范疇、操作過程3個方面9個評價因子對園區規劃進行評價,使得規劃實施更加合理與科學[3]。鄭峰認為,評價指標體系是檢驗園區運行效果、進行科學管理的有效途徑,因而建立了園區建設理論模型,設計了對園區項目的立項、生產過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4]。筆者通過相關研究與案例分析,以規劃內容為主要評價內容,確定不同類型現代農業園區的共性評價因素,篩選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價方法,為規劃編制的優劣提供了定量化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依據相關研究及實際規劃案例分析,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著重對區域農業產業、總體布局、園區運營等以下9個方面進行研究。
1.1.1 現狀分析與評價
分析園區所在地農業自然資源的稟賦、農業土地資源、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科技等現狀,借助SWOT方法綜合評價園區農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空間區位和交通條件、國內外環境和政策等因素。
1.1.2 園區定位與目標
對園區所在區域的上級與相關規劃進行分析和銜接,研究宏觀的發展戰略,提出園區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與原則、規劃理念與思路、定位與發展目標等。
1.1.3 總體布局與建設規劃
對規劃范圍進行功能分區與總體空間布局;分析各功能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建設規劃;構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等,研究產業鏈,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園區的產業發展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1.1.4 基礎設施配套規劃
主要對園區內外的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給排水、電力設施、休閑旅游設施、景觀及生態環保等方面進行分析,規劃與總體布局相協調的基礎設施。
1.1.5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針對總體布局規劃和基礎設施規劃等所涉及的項目進行測算投資額度,用估算的方式確定規劃實施所需資金,制定年度投資計劃與使用計劃,分析資金來源與籌措方式等。
1.1.6 組織管理與運營
分析農業發展與運作現狀,確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實施的組織架構、職責職能、定位與角色、運營模式、建設進度、收益分配方式等。
1.1.7 效益分析
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大方面分析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實施的預期效益。
1.1.8 保障措施
從組織管理、土地流轉、科技支撐、資金籌措、人力資源、環境保護、市場推廣與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與實施建議。
1.1.9 規劃圖件
規劃圖件以直觀化的圖形、圖像、三維效果等展示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內容,具有直觀形象、定位空間、表達具體的特點。規劃圖件主要包括區位圖、現狀圖、功能分區圖、總平面圖、分區平面圖、專項規劃圖、效果圖等。
1.2 方法
1.2.1 權重的確定
本研究借助德爾菲法來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德爾菲法(Delphi)充分利用專家知識、經驗和智慧來解決發雜問題,通常是專家對問題的主觀判斷結果的匯總[5]。權重計算過程如下:
(1)召開專家會議,請n位專家,讓他們針對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各自意見;
(2)將各專家意見綜合、整理、歸納,再反饋給各位專家;
(3)每位專家根據反饋的資料進一步分析,提出新的結果;
(4)計算出各位專家結論的平均數(E)和標準差(Std);
式中: n為專家人數;ai為第i各專家的評分;E為某因素、指標專家評分均值;Std為某因素、因子專家評分樣本的標準差。平均數(E)代表權重值,標準差(Std)代表意見的統一程度,如果標準差符合預先給定的要求,則確定平均數位預定值,否則再進行反饋。
1.2.2 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數學是研究和處理模糊體系規律性的理論和方法,把普通集合論只取0或1兩個值的特征函數推廣到[0,1]區間上取值的隸屬函數,把絕對的屬于或不屬于的“非此即彼”擴張為更加靈活的漸變關系,把“亦此亦彼”中間過渡的模糊概念用數學方法處理[6]。評價過程如下:
(1)確定評價因素集
根據區域農業規劃評價體系,每個級別因素集為u={u1,u2,...um}。
(2)建立評價集
本研究中對評價指標的評價集為{優,良,中,差},表示為v={v1,v2,...vm}。
(3)建立評判矩陣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體系構建與權重確定
以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內容為主要評價內容,篩選9個一級指標、39個二級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德爾菲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詳見表1。
對評價集{優,良,中,差}構建評判對應的模糊關系定義,分別對應數據區間[100,85)、[85,70)、[70,60)、[60,0]。最終將“優良中差”的評價對應到39個二級指標上,做出評價表給專家用于評價。
2.2 評價指標體系應用
以獲得2012年廣東省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二等獎《陳村花卉世界產業發展規劃》為例,邀請5位專家按表1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按模糊綜合評價法將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和構造評價集。為方便計算,將一級、二級指標權重進行綜合,以乘積方式表示。評價數據如表2。
借助DPS12(數據處理系統)軟件進行數據分析[7]。在計算中發現,如果按一般綜合評價方法,39個二級指標每個權重較小,經過先“取小”再“取大”的計算過程導致了結果平均化,不能反映真實的評價結果[6]。因此,在DPS平臺上,對權重系數在計算過程中選擇“按比例調整”方式,計算結果如表3。
評判結果表明,對規劃編制評價為“優”的占50.00%,“良”的占33.33%,“中”的占16.67%,“差”的占0.00%。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該規劃項目專家評價結論為“優”。
3 結論與討論
在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提取共性評價因子構建了9個一級指標、39個二級指標評價體系,利用德爾菲法確定了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價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編制的優劣程度,為相關農業園區規劃編制質量提供了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規范。以《陳村花卉世界產業發展規劃》為例進行實證,說明該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科學性,能夠客觀評價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編制的優劣程度。
參考文獻
[1] 陳 棟,甄雙七,劉建峰,等.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 廣東農業科學,2006(12):116-120.
[2] 黃修杰,何淑群,黃麗蕓,等. 國內外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其研究綜述[J]. 廣東農業科學,2010,37(7):289-293.
[3] 陳 征. 觀光農業園區規劃方法及其評價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6):692-695,715.
[4] 鄭 峰. 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機制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 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 劉光富,陳曉莉. 基于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的項目風險評估[J]. 項目管理技術,2008,(1):23-26.
[6] 唐啟義. DPS數據處理系統——實驗設計、統計分析及數據挖掘(第2版)[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7] Tang Q Y, Zhang C X. Data Processing System (DPS) software with experimental desig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developed for use 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J]. Insect Science. 2013, 20(2): 25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