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艷輝
教師言語,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言說活動及其言說內容。
一、導入言語美,啟迪學生思維
導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為進入新課而講述的一段簡煉而富有吸引力的話。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所以,想要把課上好,精心設計導語是關鍵。如何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我們可以通過設疑激趣、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活躍氣氛等方式開啟新的一課。如在教學《捕蛇者說》時,我運用了設疑激趣法導入新課:“一天,你遠遠看見一條觸過草木,草木全死,咬到人,就無藥可醫的毒蛇,你怎么辦?”學生回答:“趕快逃跑!”我追問:“有沒有明知一旦被它咬到就必死無疑卻還冒著生命危險去捉它的人?”學生齊答:“沒有!”這時,我話鋒一轉:“然而在唐代,一位姓蔣的人卻這樣做了,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導語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對“蔣氏”的好奇,從而帶著極大的興趣深入課文了解他冒死捕蛇的根源。若我們只是機械地說“今天我們來學習《捕蛇者說》。”或者“請打開203頁,我們來學習第27課。”這樣沒有導語的開課法很顯然沒有前者的效果好。除了設疑激趣導入法,還有創設情境導入法、故事名言導入法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設計。
二、 過渡言語美,課堂自然流暢
過渡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一個知識點切入到另一個知識點,從一個教學環節轉換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時所使用的承接性語言。它是課堂教學語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銜接自然、順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
在教學《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時我這樣設計過渡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因為兩次上書進諫兩次被貶到我們當時荒蠻廣東的詩人。他第一次被貶,是因為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求減免徭役賦稅而被貶到我們的鄰縣陽山;他第二次被貶,是因為上書《諫佛骨表》,反對迎佛骨而被貶到我們廣東潮州。大家知道他是誰嗎?”——“對,是韓愈,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韓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韓愈被貶到廣東潮州途經藍關時寫下的一首詩。請同學們將詩歌誦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請大家對照注釋理解詩歌的含義,不懂的請教小組成員,還無法解決的在班上質疑,其他小組成員或老師幫忙釋疑。”——“整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悲憤,很好,請大家快速地在每一聯中找出體現悲憤感情的關鍵詞。”——“下面請同學們懷著悲憤的感情自由朗讀詩歌”……過渡語它就像一根線將各部分的內容串聯在一起,使一節課完整和諧,渾然一體地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教學效果就會凸顯。
三、評價言語美,激勵學生進步
評價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做出評點和估價的教學語言形式。七、八年前,曾有家長向我提出要經常對學生說“你真棒”這樣的激勵語。當時我很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幼兒園、小學老師才會說的幼稚的夸張的話。出自中學教師的口,用在中學生的身上會很別扭。現在的我卻深以為然了。所以,“太精彩了,同學們掌聲鼓勵!”“真不錯!”“你真棒,那么流暢又完整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你好厲害哦,讀得比老師還好。”“你能通過標點體會作者的情感,連老師都沒想到,真了不起!”……類似的評價語頻頻出現在我的課堂上。這讓我的學生越來越喜歡學習語文。
四、組織言語美,氛圍和諧愉悅
組織語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管理課堂教學秩序、集中學生注意力、創造適宜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保證學生達到預定學習目標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形式。使用組織語的原則是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寬嚴有度。
在教學《山中避雨》時,同學們對“樂以教和”討論得尤為熱烈。快下課時,大家正在認真傾聽我的課堂小結。忽然,一位男生竟悠然地吹起了口哨!課堂氣氛剎時變得異常緊張,正想發作的我突然想起了剛剛學習的“樂以教和”: 音樂藝術,可以教育人們達到和諧的境地,可以促進我們心靈的溝通,融洽感情。于是,我的臉色在還沒陰之前就笑逐顏開了:“同學們,劉同學的口哨吹得好聽嗎?”“好聽!”同學們救世主般的聲音格外的響亮。他們知道,同伴脫險了!“那就請他吹上一曲來完成我們這一課的學習好不好?”“好!”原來準備挨訓,轉而疑惑,立刻又變得輕松、興奮的劉同學非常用心地給我們吹了一曲周杰倫的《青花瓷》。口哨版《青花瓷》非常的動聽,吹畢,恰巧下課鈴聲響起,課在同學們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