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燕 楊土炎


在信息化教學的指引下,手持移動終端已經應用于中學的課堂教學,高中普遍使用電子書包進行信息化協同學習。這一學習模式符合建構主義的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學生主觀能動的渴望在已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建構或激發新知識的認知,教師起引導和支持作用,學生處主體地位,是主動積極認知而不是被動接受。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協同學習是螺旋式上升的,包含了主體和客觀的環境支持。即學習者(主體)主動獲取知識,在過程中借助了教師(客體)的指導和幫助,利用了教學的資源(客觀環境),建構獲得的。
在電子書包環境的協同學習中,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明燈,有了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課堂效率才高。傳統課堂中,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就會突出重點內容,學生很容易把握,但是在電子書包的協同學習課堂,教師只是列出教學目標,掌握的程度完全由學生把控,如果目標清晰度不高,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和對重難點的把握程度。
一、在電子書包環境下教學目標不清晰存在的問題
1. 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對學生進行調查和訪談后發現,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不清晰容易出現兩種后果,一種是學生不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不明確,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無法激發探究的欲望;另一種是學生雖然有興趣但是不知道如何探究,參與度降低,從而導致課堂效率降低。在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協同學習教學模式中,“備學生”是難點,教師要預測學生的反應及配合程度,如果教學目標的執行性差,學生將無從下手,很難進行協同學習。
2. 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重難點的把握程度。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學生無法判斷整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在協同的過程中就盲目跟從大家完成任務,完成之后并不清楚通過這個協同他應該要掌握什么知識點。課堂會呈現很熱鬧的假象,但課后問學生學到什么,學生答不出來。在課后練習驗證學習效果時,結果跟預期值相差甚遠。
二、在電子書包環境下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的意義及方法
1. 意義。如果只是教師掌握了教學目標而學生沒有掌握,那么電子書包的協同學習是無法進行的。我們目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生才能自主將學習目標落實于學習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進行協同學習,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
2. 方法。教師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易于體驗的學習目標,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完成認知環節,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總結提升環節,在協同練習中完成鞏固知識環節,在這三步后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三、在電子書包環境的學習資源中進一步優化學習目標
1. 多媒體課件學習目標設置。在位置的選擇上,首選多媒體課件的首頁作為學習目標的位置,或者選擇導航頁作為學習目標的位置,也可選擇每一頁的頂端。
2. 學習網站學習目標設置。有意識地創設符合學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或者創設符合實際生活的情境,學生就容易體會到電子書包協同學習的學習目標。依靠多媒體的力量,學生可以找出相關題材共享,課堂通過共享題材進入協同學習,讓學生熱愛這種學習模式,并且真正在這個模式中更加靈活快樂地學習。
四、案例
下面以高一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一課為例。
1. 三維教學目標(見表1)
2. 將三維教學目標轉化為電子書包環境下協同學習目標(見表2)
對《超重和失重》一課進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目標的轉化后,學生親身體驗了超重失重,印象深刻,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了,學生可以很好的總結出超重失重現象的本質、受力分析圖及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解釋。在課堂展示環節每個小組都有自己閃亮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為2015年度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課題“基于手持移動終端的協同學習模式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JY-2015-F-b006。課題主持人:許學添。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