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元慶
近幾年來全國范圍內大面積出現的霧霾天氣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這種局面之下,基于人類功利主義的技術改良手段和家園生存危機教育,其膚淺的治標不治本的弊端日益顯現,超越狹隘的人類中心功利主義的環保教育理念亟待樹立和傳播。
一、誤入歧途的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則的唯一相關因素;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顧問,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大自然的價值只是人的情感產物。
文藝復興運動把人從中世紀封建神學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獲得自由的人類從此以自身作為衡量萬物的生存價值的尺度,以人類利益為中心,把大自然當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對自然實行了不講倫理道德的無情掠奪。其實質是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優越于其它物種。其它所有存在物都不具備內在價值,只有工具價值,人之外的客觀存在物,只能存在于人類道德共同體之外。
二、價值重建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西方工業文明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突飛猛進之后,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的掠奪所造成的環境壓力日益顯現,有識之士的批評反思之聲也漸漸增加。
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萬事萬物的本性在于它們的自由自立,在于它們是天—地—神—人四元的聚集,每一物都有不可侵犯的尊嚴。人對物的保存和保護并不是人對物的恩賜,而是物對人的要求。人只有在進入敬畏萬物的境界時才能充分實現人性。這不是解決人類困境的權宜之計,而是徹底的拯救之路。
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經歷了不斷發展的幾個階段。首先是動物權利解放主義,它基于動物與人類一樣有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能力,它們的苦樂也有內在的道德意義,動物的生命也具有內在的道德價值。它把道德關懷的對象由人擴大到動物,把道德關心及權利主體的范圍由人擴展至動物,邁出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的第一步。接下來出現的觀點是生物中心論。它認為地球上各種生物(包括植物)都有其利益和內在價值,不管他們是否對人類有價值,都應受到人們尊重,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擁有同等的生存權利以及爭取幸福的權利。其思想把道德共同體和權利主體的范圍擴展至所有存在物,無疑又是環境倫理觀的又一次提升。更高層次的生態中心論把整個自然界納入道德關懷的視野。它認為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相互聯系的,都應作為道德關懷的對象,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質也包括無生命的物質,包括土壤、水體、植物、動物,甚至它們的綜合體,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道德關懷的范圍。是一種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觀,將人類道德關懷和權利主體的范圍從所有存在物擴展至整個生態系統。
審視現代中國社會,生態保護主義是不折不扣的西方舶來品,然而耐人尋味的是無論是美洲大陸的自然主義實踐者還是歐洲大陸的存在哲學沉思者都將古代中國的道家師尊——老子看作良師益友,他們自稱從中國道家的道法自然、物無貴賤、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深受啟發。這無疑也是向割裂傳統文化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再次敲響了警鐘。
現代工業文明的價值取向是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它是以近代機械世界觀及(人與自然)二元論為理論基礎,認為自然與人是對立的,堅持人類主宰自然,只承認大自然的工具價值,其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案是依靠技術,在不觸動人類的價值理念、生產方式與消費模式、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前提下,單純依靠技術進步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生態危機,其治標不治本的困境已暴露無疑。
生態中心主義堅持生態系統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認為自然界中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內在價值,生物物種之間權利也是平等的、它主張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是文化和價值層面的危機,人類只有確立人和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新觀念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生態危機。
這其實也是中華先哲曾經擁有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