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
【摘 要】本文論述了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不足之處,指出了在漢語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同時提出在少數民族教學中應該采取的具體正確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預科生 漢語教學 問題 措施
一、引言
語言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在雙語地區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雙語教學在新疆的普及,在高校上預科的少數民族預科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南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高校乃至南疆各教育方面的重視。這里所說的南疆主要是指新疆的阿克蘇、和田、喀什地區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由于在新疆維吾爾族占多數,我們全文僅以維吾爾族少數民族預科生為例。少數民族預科生不同于從小就學習母語的漢族學生,他們從小沒有處在漢語環境中,不具備任何漢語聽說能力,進入大學以后,年齡大多已超過語言習得的關鍵期,要在適應大學新環境的同時必須進行一年的預科學好漢語,以便更好地學習個人專業,因此漢語教學對于他們至關重要。本文根據筆者的親身教學經驗,在指出預科漢語教學不足的同時,適當地提出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
二、 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教材編寫及選材的不合理性。首先明確指出,新進入大學的少數民族漢語預科生不是完全開始接觸漢語學習,只是所掌握的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程度不同。而語言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只有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再加上學生的個人語言掌握習慣及語言文化民族感的認同,方可充分地學習一門語言。因此,教學教材的編寫及選材不宜脫離實際生活(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民族文化的生活實際)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年齡段的語言能力范圍,否則學習的語言不僅不能用來交流,還會嚴重影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甚至脫離學生的語言文化認可度。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無論是口頭語言學習還是文字學習,都要注意音意的結合;而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語言,字體屬于拼音文字,也就是說二者語言本身就屬于不同語言體系,學習起來本就困難,若再脫離南疆的實際情況,學生對漢語的理解會更加困難,打擊學生學習漢語的自信心。
(二)教學結構的不合理性。目前,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中,僅僅單憑學生的一紙成績,將學生的口語、書面表達、語言應變能力統統化為一個檔次,“一視同仁”,滿盤“灌輸”給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生,甚至死搬硬套漢語教學方式。如:教學過程中刻意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從語法的角度講授給少數民族預科生是全然行不通的,因為本文全是名詞排列, 并無語法跡象。漢語語言的學習更注重的是對漢語語意的體會。這里直接讓少數民族預科生接受漢文化的教學結構,短期內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更甚者會影響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學習漢語的語言情緒。
(三)漢語言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根據自治區教育廳《關于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的調查報告》的統計顯示,1986年全疆有漢語教師3270人,按配備標準計算,共需8900人,缺5630人。從數量上來說,因為漢語教師的短缺,使得有些學校無法按時開設漢語課,影響了漢語教學的正常進行,自然也影響到教學效果。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絕大部分地區為民族老師教學,尤其是南疆的中小學校,當然高校也不例外,現在南疆高校非常缺少雙語教師。這就導致了一方面,盡管有些民族老師很精通自己的母語,能把漢語用很確切的母語解釋、講解給預科生,幫助少數民族預科生理解和掌握漢語,但并不能隨時隨地都用漢語與預科學生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雙語漢族教師的短缺,師資隊伍并不健全,某些高校會出現研究生代課現象,這其中又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教學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問題。這樣在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中就會存在一些語言文化的短缺現象。
(四)教學方式不足。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應吸收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訓,不能只做“井底之蛙”,課堂上盡量活躍班級氣氛,師生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張口說話,一定要使用漢語說話,而且要多說漢語,流利地說漢語。教學中,教師很少引導學生使用漢語習慣語、成語或諺語。除此以外,教學手段及輔助工具應用不當或應用不足,也是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三、改善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增強師資力量,提高雙語教師的漢語語言文化水平。基本途徑是對少數民族教師進行漢語語言教學專業培訓和加強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漢語學習;對雙語漢族教師普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知識,將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文化做實;積極開展并普及雙語文化活動,增強雙語教師的語言文化軟實力;擇優選取漢語語言優秀教師,尤其是在普通話過級方面,提高雙語教師之間的相互競爭力;課堂教學要注重口頭語與書面語的結合,口頭語與姿態手勢的結合,教師口授與學生自主解決學習問題的結合;雙語教師要用普通話講解,內容要簡潔、條理清晰、生動、自然,易于理解。
(二)優化教學結構。口頭與閱讀教學要注重實效,尤其是與雙語生活實際運用相結合。課后能將本民族的生活實際用漢語合理地解釋,對口語教學至關重要。另外,語法教學在精不在多。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及寫作中常用的語法知識,要讓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習漢語后能夠及時用到實處;字形相近采用區別法,即找出不同點,通過比較漢字字形的不同來加以記憶;對教師和預科生的考核都應該加強,獎懲并用。
(三)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合理選擇教學教材,更要重視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創造良好的漢語語言環境。因此,一定要讓少數民族預科生在多媒體信息中如身臨其境,親自體驗漢語言的應用。比如:充分利用語言學習資源。在南疆高校校園中漢族學生人數占半,提倡民漢合校、民漢合宿,給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因此,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可以盡可能地實行民漢同宿、同習,搞好民族團結的同時,自然地促進民漢學生的語言交流,以實踐來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漢語水平。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及培養預科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少數民族預科生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掌握漢語語言的學習規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便利用這些技能自主學習,為適應這個“終身學習型社會”打下基礎。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點就是培養其閱讀習慣及寫作習慣,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及技巧,在慣性閱讀中讓學生逐漸摸清漢語語言的規律, 這些都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此外,還要大力倡導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漢語語言的學習由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學空間,使得他們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 如何將上述措施實施到位
上文所講幾個方面的措施,追根究底都與漢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具體措施的實施也離不開對漢文化的熟悉掌握。
首先,要適度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興趣學下去。這個尤其需要雙語教師對漢維兩種文化習俗的熟悉了解,在雙語授課的過程中,合理地將漢字所特有的音意用實、用巧。在漢語里,不同的語序往往代表不同的結構、意義,如“人美”(主謂短語),“美人”(偏正短語)。在實際語言運用中,人們往往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來安排語序,如“吃飯不”這三個字有以下三種語序:“吃飯不”“不吃飯”“飯不吃”。巧換語序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意義。再根據漢語的讀音、語序、語調的變換,讓學生一一練習,從而妙趣橫生,課堂氣氛也就隨之活躍了。雙語教師要合理地利用課堂氣氛,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中,體味學習的快樂。
其次,自然化傳授學生漢文化知識。要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內涵,雙語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普及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同時,向預科生傳授漢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并將兩者進行逐一對比,比如:初級漢語閱讀《都在你的手中》,兩個年輕人想要以“手中握著的是否死的小鳥”來為難老人,而老人利用“反入其主”的方法說小鳥就在這個年輕人的手中。雙語教師可以先向少數民族預科生講授本民族文化中相關語言文化典故的運用,接著再將本文的課文內容引入,由預科生們自己對比分析,加強語言的相互融通理解。可見,漢文化在漢語的學習理解中,始終在起主導作用。
再次, 創造語境,給學生一個實踐的平臺。漢語教學中,一是要創設語言環境,二是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在創造語言環境時,也要注意實用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如:給學生安排教學任務時,盡量結合日常維吾爾族生活中的購物、問詢、采訪、調查等話題進行對話,讓少數民族預科生盡可能多地去運用漢語在課堂上交流、表達。例如:“張三不是吃干飯的”這句話,只理解字面意思必會與句子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背道而馳,而放到具體語境中舉例說明就很容易理解。
以上各個方面都與教師素質及對漢語文化背景的認識有密切關系,學習語言最基礎最根本的是學習文化背景。
四、小結
漢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文化語言,底蘊內涵深厚,概括力極強,語言彈性較大,包容性較廣,學習難度較大。其對漢語教師教學水平要求比一般語言教學要高。在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教學中,雙語教師必須有一套扎實系統的漢語理論知識, 同時,漢語語言的實踐性也必須結合各種教學手段表現出來。此外,雙語教師的外語水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各方因素協調發展,才有利于漢語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沙尼亞·亞森.淺談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赤子(上中旬),2014(15).
[2]李泉,阮暢.“漢字難學”之教學對策[J].漢語學習,2012(04):30.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新疆通志·語言文字志: 76卷[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張麗娜.漢語閱讀第一版[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