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劉文麗 卿琛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我國重要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文章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及績效評價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旨在為進一步建立指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自身績效評價工作水平提供一定指導與借鑒作用,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水準提升至新的高度,進而為農戶利益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系統的穩定提供保障。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績效評價;綜述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研究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組織中一個特殊的存在,有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特質。張曉山(2009)在對一些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農民合作社在有關法令頒布并實施后的發展趨勢開展了探討與研究,認為:多樣化與混合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經營形態將長期存在于中國農村中,農民合作社作為其重要載體,也必將長期呈現異質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彭軍(2013)從合作社的內涵、驅動力、主客體和功能4個方面比較分析了煙農專業合作社與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存在的共同點與差異性,為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良好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據。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研究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性研究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實行技術、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的農民互助合作組織,農民對其規范化需求直接關系到它們的存在及發展。張翠娥,萬江紅(2011)認為農村合作社是促進農業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生產經營組織,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合作社在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及促進農村產業機構調整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趙佳榮(2009)應用Probit回歸分析模型,以湖南省經濟較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180戶農戶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就兩類地區農戶對專業合作社的需求及其主要影響因素開展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對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戶的專業合作社需求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農業生產經營困難程度,二是主要農產品類型,三是主要農產品商品生產率;對經濟落后地區農戶的專業合作社需求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戶主受教育年限,二是農戶擁有耕地面積,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各方因素的推動下得到迅猛發展,但基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起步晚的歷史性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張曉山(2013)認為農民合作社存在經營實力弱、承擔風險能力差、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因此,政府政策的著力點是加強對政府扶持資金使用、收益分配方面的監控及管理,為使扶持資金最大限度地讓普通農戶受益提供強有力保障;引導農民社員通過入股和擴股向農產品銷售、加工和流通環節發展,逐漸獲取更多的合作社資產所有權、控制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江維國,李立清(2014)、陳美桂(2014)認為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存在登記注冊形式化、產權運行模糊化、管理“獨裁”化、利益分配股份化等問題,要優化運行機制,需要從加強準入審核、明晰產權并優化其結構、強化制度執行力、強化示范創建活動、實行名錄優先扶持制度、引導合作社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大分類指導力度、堅持按股權和惠顧額結合的分配原則等方面著手。彭曉靜,李風瑞(2014)以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農民入社積極性不高、合作社穩定性差、運行效率低下、監管不到位導致“空殼化”現象時常存在等問題,提出要從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強化教育培訓以完善治理結構、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和融資機制等方面來解決。王運宏,劉芳(2014)通過對湖南省湘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規模小、服務層次低、品牌意識弱、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認為需要規范組織形式與運行機制、豐富合作類型、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等。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研究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研究
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持續、平穩發展要對其績效的提升予以充分關注。梁紅衛(2010)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技術供給與管理、品牌培育與維持管理、農產品質量管理、金融服務供給以及土地統一經營等多種形式提高社員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實力,減少各類交易費用,為社員帶來更多收益。馬明潔,陸倩,孫劍(2014)通過實證分析探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機構和運行績效的關系,并提出優化其內部治理結構、健全組織監督機制與利潤分配機制等促進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提升的建議。黃勝忠,張海洋(2014)基于重慶市15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調查數據,運用有序概率回歸的方法,對合作社理事長勝任力特征因素與組織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通用管理勝任力、企業家精神能顯著改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總體績效水準。Ferrier和Poter(1991)以美國牛奶加工合作社為具體研究對象,對其績效開展了科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合作社與非合作社相比,在三個方面(分配效率、規模效率、技術效率)都處于劣勢,因此,他們指出:政府的優惠待遇是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得以保持的關鍵性來源。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當前,流行于國內外的評價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方法主要有:財務指標評估法、AHP(層次分析法)、BSC(平衡計分卡法)等。陳共榮,沈玉萍,劉穎(2014)運用BSC的基本原理,構建了包括社員人均收入、凈資產收益率等4個目標層、10個準則層共25個指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呂晨鐘,張世鳳(2014)、王立平,張娜,黃志斌(2008)根據有關績效評價的理論,提出了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3個一級指標,合作社總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13個二級指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就各評價指標的具體內涵、測度方式、評價模型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羅穎玲,李曉,杜興瑞(2014)提出了包含財務、管理、社會、生態、環保5方面績效在內的綜合程度高、全面性佳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趙佳榮(2010)構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建立起了一個“三重績效”評價模型(包括6個二級指標、14個評價指標),在湖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參考作用。Peterson H C(2006)把合作社戰略因素納入到合作社績效研究體系中,指出在設計合作社績效指標體系時要把能夠反映合作社多種戰略及組合的效率指標考慮出來。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影響因素研究
農民專業合作社受其經營產業、生存環境、社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其績效評價水平也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眾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和層面透視、考察了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水準的因素。楊光華,朱春燕(2014)指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普遍偏小,而群體規模影響集體行動的觀點不利于合作社的發展,實際上,規模擴大未必會對合作社的績效評價產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群體規模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第二,規模擴大未必影響合作社的績效評價。鄭燕燕(2013)通過分析各個績效評價要素,提出了績效評價受評價主體、評價模型、指標設置及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外部因素(包括通貨膨脹、匯率、稅收等)、內部因素(包括組織結構、財務安排和產品特征等)等因素影響的觀點。胡平波(2013)在構建企業家能力與合作社績效指標體系基礎上,運用描述性統計與因子分析模型等分別對研究的兩組指標體系維度開展分析,并就企業家能力與合作社績效評價開展了相關性分析。研究結論為:在合作社組織、治理與社會績效提升方面,企業家經營管理能力會產生顯著影響,但對社員收入績效提升并無明顯影響。黃勝忠,林堅,徐旭初(2008)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績效開展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徐旭初,吳彬(2010)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為根本依據,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行了系列研究,就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產生影響的具體路徑、相互關系開展了細致研究。研究結論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中,績效、治理這兩個變量聯系緊密;三大因素(合作社股權結構、理事會結構、牽頭人情況)對合作社績效評價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中,以股權結構的作用最大。韓超,孫謙(2009)對績效評估障礙進行了研究,從組織障礙、政治障礙、人際關系障礙等組織內外的影響因素來研究績效評估的影響因素。
四、研究述評與展望
(一)簡要述評
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但通過綜述文獻發現: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國外對合作社的研究大多關注于合作社存在性的研究,對合作社績效研究主要從經濟效率和財務比率兩方面展開。為合作社績效提供系統全面的評價及評價影響因素的理論及實證研究還較少。國內研究上,在合作社組織形式、內部管理機制、目前現狀及發展前景等選題上研究較深,而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研究展望
第一,對于不同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設計不同評價指標體系。由于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考核的評價體系有不同要求,在具體應用時也有特殊性差異,因此要深入探究,依據不同特色設計適應它們各自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創新研究方法。除現有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方法外,還可采用如神經網絡法等其他方法來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第三,拓寬研究區域。目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及民族地區的農民合作社研究較少,可開展拓展性研究。
第四,進一步加大在混合所有制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權治理研究方面的研究力度。混合所有制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治理方面存在的諸如內部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明問題嚴重阻礙其績效的提升及內部控制體系的優化,因此,對產權治理的研究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張翠娥,萬江紅.傳統與現代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困境[J].農村經濟,2011(09).
[2]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及其路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3]徐旭初,吳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05).
[4]胡平波.合作社企業家能力與合作社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調查[J].華東經濟管理,2013(09).
[5]楊光華,朱春燕.規模擴大必然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嗎?——基于集體行動理論的視角[J].農村經營管理,2014(07).
*基金項目:混合所有制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控制體系優化研究(項目編號:14BA195);湖南省教育廳項目“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3A039);湖南省煙草公司科技項目“湖南煙農專業合作社運作機制與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及應用”(項目編號 14—15 ZDBa08)。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