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霞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尤其是那些看似無意實則精心設計的追問,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下面以《紫藤蘿瀑布》為例淺談課堂“追問”設計。
一、情境設置,整體感知
師問:課文圍繞什么來敘述?全文可以分為哪三個部分?
生答:課文圍繞紫藤蘿花來寫,可以分為賞花、憶花、悟花三個部分。
師追問:你能分別給這三個部分擬寫三個充滿抒情色彩的小標題嗎?
此環節教師的追問,讓學生更加關注文章的內容,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情感的梳理,師生共同合作明確審題,標出關鍵點,最后得出結論。
二、描繪畫面,品析語言
活動一:賞花品美,一幅醉人的圖畫
師問:畫出描寫紫藤蘿花景色的詞語或句子,并說說好在哪里?
生答:“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因為它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紫藤花的可愛和活潑,表達作者對花的喜愛之情。
師追問:請問句中的“挑逗”可以換成“挑釁”嗎?
生答:挑釁有惡意的意味,帶有貶義色彩;而挑逗有逗弄、玩鬧的意思,這里是貶義褒用,表現出陽光與紫藤蘿相互逗弄的可愛情態。
師追問:句中“互相”可以去掉嗎?
生答:互相是雙方的,表現紫藤蘿花像孩子一樣捉迷藏的可愛。
師追問:挑逗表面上寫的是陽光,實際上還寫了什么?要有什么才能和陽光互相挑逗?
生領悟,立即大聲回答:春風。
師追問:文中還有幾處表面寫花實則描寫春風?
生答:“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它們在笑。”“彼此推著擠著。”……
師追問:作者說淡紫色的花,“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香氣怎么會帶有顏色?
生思考回答:香氣是嗅覺描寫,淺紫色是視覺描寫,將人體的感官打通,使語言具有靈動的美感,這種寫法叫做通感。
生答:照應前文第二小節的“深深淺淺的紫”,與下文“夢幻”相映襯,表現出紫藤花的美好和溫馨。
師追問:我們曾經在哪篇文章也學過這樣的寫法?
生答:《濟南的冬天》里“響亮的天氣”也運用了通感的手法。
師追問:哪位同學能自己舉個例子?
生舉手答:金色的秋風吹拂郊野的麥田。
活動中學生的思路被打開,學習本課的相關知識點并回顧以往學過的課文,知識運用和遷移的方法不經意間慢慢得以滲透,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活動二:憶花感念,一曲生命的贊歌
師問:作者是如何回憶十多年前家門口的紫藤蘿?
生答:作者回憶十年前的紫藤花很不幸,很稀落。
師追問:不幸?紫藤蘿遇到了怎樣的不幸?
生答:稀落、伶仃、拆除。
師追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稀落、伶仃的紫藤蘿?
生答:插敘,豐富文章內容,使情節更加曲折。
生答:與眼前繁盛的紫藤蘿形成對比,突出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
活動三:思花悟理,一席真情的訴說
師問:如果紫藤蘿花會說話,它會和作者說什么?
生回答:花兒如果會說話,會告訴作者人死不能復生,要振作起來,走出悲痛。
師追問:作者在那么美好的景色之下為何要加快腳步呢?
生思考回答:作者認為花和人一樣,都在十年前遭遇不幸,而現在作者從花身上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對未來充滿信心。
生繼續回答:結尾“加快腳步”與開頭“停下腳步”,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師追問:那你能否談談對“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的理解?(在前面兩項活動的基礎上,此項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就顯得“水到渠成”。)
師追問:本文的結尾讓我們想到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的結尾:我要好好兒活。兩篇文章的結尾能否互換嗎?
此環節的設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啟發下,回顧學過的課文并尋找兩篇課文之間的異同,學會用發現的眼光去感受作者情感的異同。
三、課堂反思
本節課設計的問題,讓學生既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有其尚未了解而急于知道的內容,教師的追問更能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同時問題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也最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
課堂問題設計要注意知識的前后勾連,要使學生形成對前后知識的回顧和聯想,做到溫故而知新。要以問題的形式對學生曾經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一定的關聯,形成對知識的滾動復習,進行鞏固。如果現在講的知識涉及以后的知識,那么教師應該以有效的問題對學生加以引導,給予提示,學生就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思考方向。正所謂:教師講得好,不如教師問得巧。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