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要貫穿于審美教育的始終。創造是情感外化的特征,將內在情感體驗形象化、外顯化。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與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了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的一種表現。
一、通過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中的節奏、旋律、速度、力度、和聲、音色、曲式、情緒、風格都能讓學生感受美,教師在指導時,除了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隨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覺充分調動起來,重視各種手段的參與,發揮綜合教育功能。教學《小青蛙找家》(人教版)一歌時,在枯燥的節奏教學環節中,我依次設計了一組問題:“小青蛙出去玩耍的心情怎樣?玩累時的表現怎樣?當它走丟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它去問路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青蛙終于回到家時感受如何?”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不難說出“快樂的、害怕的、焦急的、興奮的”等心理活動。我隨即引導學生分別用這些情感來練習“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的節奏,此時學生的情感伴隨著他們內心的心理體驗自然地流露出來,仿佛就是一只只自由快樂奔放的小青蛙,節奏美感的練習伴隨著生動的情感體驗水到渠成。
教授《小鳥,小鳥》這首歌曲,我首先運用多媒體放映森林的畫面,配以悅耳的鳥鳴,營造一個與音樂相符的氛圍,然后讓學生扮演角色隨音樂在“森林”中即興表演。有的學生扮演小鳥,隨旋律在天空自由飛翔、唱歌;有的學生張開小手表示花兒盛開;有的學生扮成小樹在微風中搖曳。他們邊聽邊舞,邊歌邊蹈,完全融入到音樂美境之中,用一幅幅流動的可以感受的畫面展現了審美體驗。
二、通過綜合感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我在唱歌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聽賞音樂,感受情緒的對比。參與小組討論、合作設計節拍節奏形式,創編伴奏方式及歌唱表演等都是重要的體驗過程。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即興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或片斷,用打擊樂伴奏,隨著音樂即興律動,音樂表演和舞蹈動作,聽音樂畫圖譜等等,這都是引導學生感受表現音樂的體驗形式。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反復的充滿興趣的演唱過程中,才能獲得對音樂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現。
興趣與好奇是兒童學習音樂的動力。我在教學歌曲《搖籃曲》時,首先采用搖籃游戲導入的方式,通過故事充分調動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然后引導學生配合錄音聽賞音樂,再利用參與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即興表演。自主地探究搖籃曲這種溫柔發自內心的感受,通過三首中外不同的《搖籃曲》感受各自豐富的音色及表現手段,力求達到異曲同工、各臻其妙的教學境界。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多種對比與體驗的形式,使母親關愛學生的情景再現,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音樂形象的綜合感受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并在探索學習的基礎上,擴大了知識范圍,自主地表現了音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激情。
我在七年級舉辦了一個題為“音樂大會”的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很豐富,涉及很多課堂以外的準備活動,需要學生自己去組織、安排,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潛能的極好機會。我因勢利導,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參與、感受,結果學生們給我帶來了一個個美妙的驚喜。我也進一步感受到了他們內心蘊藏著無窮的動態生成的創造力。
三、通過人文熏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課的人文內涵非常豐富,教師更應有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充分挖掘,而且要用這種人文內涵感染熏陶學生,學生才會有想象力與創造力。七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主要闡述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展現了鄉情、親情、友情、別情,每一首歌都流露出濃濃的人情與充滿關愛的心情。我教學《故鄉的親人》《常回家看看》《送別》等歌曲時,結合課件讓學生看錄像,學生看得動情。再讓學生聽名人名曲,讓學生聽得動心。我親自演繹動人的親情曲,學生格外入神。不知不覺中,竟有學生潸然淚下。這是人文課堂的震撼,有了這種震撼,學生才會動態生成創造的火花,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音樂本身。如果我們將音樂課只上成一種技能技巧課,而放棄了它人文熏陶的功能,這與新課標編寫者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