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領導者,需要有多種領導模式。任何一個只有一種模式的領導者,最后都沒有辦法打造出一個偉大的公司,因為每家公司都可能面臨不同的情景,公司在沖刺的時候,非常需要一個有魄力的、溝通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但當公司穩定起來,準備培養年輕人的時候,就需要教練型的領導者;當公司面臨危機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個獨裁型的領導者;當公司有一批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放權式的管理者。一個偉大公司的領導,是能夠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方式管理白己的公司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
“當前互聯網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本身這個領域,其與實體經濟各行各業的連接規模越來越大;互聯網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在經濟以外的社會影響方面的推動越來越多;下一代的信息終端將有可能在汽車、穿戴設備以及視網膜投射方面產生。”——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2015年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過去幾年里面,我們在中國看到了投資的交易越來越復雜,在主要的行業當中,像020、電商里面,有合并、收購這樣的機會。2015年大家都看到了有不少行業里面的并購:嘀嘀一快嘀、58-趕集、攜程一去哪兒、美團一點評。幾乎每次并購的同時,都伴隨著另外一個行動,就是有規模的融資。這樣并購和融資共同的動作,能夠讓這些公司在他的垂直領域里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場領導地位。——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
“創業不是一種游戲,而是‘打天下,所有的創業者,都必須從創業起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家,用企業家精神來要求自己。在移動互聯時代,做企業也要明白白己能創造什么價值、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且,擔負起重要的社會責任。一定要有企業家的心態,要知道你自己的使命。”——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任志強。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來,互聯網對各行業的影響就像雨水對大地的滲透一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局部到全面。從最早對媒體的沖擊,再到傳統零售行業,目前已經逐漸深入到服務業、制造業、農業、教育等各行各業,推動著整個企業運作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在國家出臺‘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的政策后,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正成為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主流趨勢。
但轉型升級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產業升級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在這條艱辛的路上,有人會猶豫徘徊,有人會中途退出,但終究會有人克服萬難、脫穎而出。我想,這就是為何將變革比喻為‘破關口的原因。”——蘇寧董事長張近東。
“五年前中國市場上有五千多家團購的公司,今天只剩下一兩家團購公司。相信五年后會一家都不剩,會變成零家。因為商業模式在改變、市場環境在改變,以后這樣的模式不會存在了。這樣的變化不僅僅發生在移動的領域,整個中國幾十年的高速成長,一直是伴隨著迅速的變化。”——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2016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堅持,做任何企業,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第二個是‘用戶,所有一切都離不開客戶、用戶,應該以用戶為導向。第三個是‘激情,一家企業要有創業的心態,要滿懷激情去工作、去創業。我覺得這些是對任何一家企業都適用的成功要素。”——聯想集團副總裁童夫堯。
“大量的假貨給品牌商帶來了價格的壓力,品牌商為了追求銷量,迎合消費者,應對競爭,不斷地降低品質,價格一再的便宜,但最后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喪失了品牌的溢價。而品牌沒有溢價,企業利潤降低,又迫使中國企業家壓低工人的工資,使員工沒有錢去消費。
而IT和家電行業由于得到充分保護,日子就好過很多,以美的、海爾為代表的家電品牌全線進軍,不僅有能力和日本企業競爭,也可以和全球任何企業競爭,只要知識產權得到了保護,中國的品牌是可以生存的。”——京東集團CEO劉強東。
“在一個創業的大潮中,資本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假如說在這個大潮中資本瘋狂了,整個市場一定就會瘋狂。所以,資本在創新創業的大潮中除了尋找商業機會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駕馭、理性引導的作用。”——北京青普旅游文化發展中心首席戰略官王功權。
“談到瑞士制造,可能并不像對德國制造那樣被人定義并了解。但有一點很明確,瑞士的貨幣是世界上最值錢的,不會像很多國家那樣,可以靠低價去和別人競爭。瑞士是一個很小的國家,為了把東西賣到全世界,不會把價格定得很低,只能走更精密的和更加創新的路線,以一個相對比較貴的價格銷售到全世界。正因如此,瑞士企業如果沒有創新的話,就很難生存下去。”——瑞士喬治費歇爾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伊夫塞拉。
“關于融資,我給大家唯一最重要的忠告就是:做好你自己的事,不要去管資本的氣候怎么樣,只要你做的事接近商業本質,你就一往無前地做下去,同時,準備一份漂亮的又有說服力的項目計劃書去展示自己。我相信資本會在那里等你,那么多渴望好項目的資本必有一個是你的夢中情人,會給你一個甜蜜的吻。”——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有些新的企業,或者新的模式出來之后,發展特別快,可是從商業模式上沒有解決盈利的問題,一直在燒錢,最后大家都燒不起了,所以就會出現合并的現象。如果公司都做得很大了,但是一直都沒能盈利也是一件蠻奇怪的事情,因為商業的本質還是解決用戶的痛點,但是創業公司在解決痛點的時候需要投資人做補貼,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情況下再去競爭沒有什么意義,最重要的還是要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你會發現并購也在發生,這些都是互相選擇的結果。另外,合并之后能否做到1+1>2,有的沒做好的,還可能<2,這些都要在實踐中去探討。”——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商人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群體,我是當老師出身,以前也看不起商人,但是經過十幾年的創業,現在我為商人驕傲,商人不僅解決創造財富的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商人也好,企業家也好,是經濟發展的科學家,是稀缺資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提得很好,但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