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陽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群都會經歷生命周期,一個群走完整個生命周期長則六個月,短的甚至只需要一周。導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達成而不維護了,要么是群員的需求未滿足而不活躍了。那么,在談到群的“長壽”時,我們必須先探討一下群消亡的幾大罪狀。因為避免錯誤也是群長壽的重要法則。
移動社群消亡的“七宗罪”
1、失焦是導致社群消亡的第一個原因,也就是缺乏一個明確而長久的定位。
很多群成立后往往快速拉入了很多人,結果偏離了群主最初建群的目的,整個群因為缺乏共同的話題和活動連接,就變成了一個灌水群。
沒有經常分享有價值的話題,時間長了群員就失望了,既然只能是工作的騷擾,不如退群,等待下一次沖動再入新群,如是循環。
如果在入群前群員能夠告訴別人加入這個群的價值和交流機制,對群的生命力反而更好,但是現狀是大量的人花費大量時間把自己認識的人納入一個群,對于群的主題,定位,分享機制都沒有通盤考慮,還真的以為有去中心化自組織奇跡呢?
沒有定位的一個表現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入群,結果一個群里又是大牛又是新手,把不同層次的人混在一起,認為這是所謂去中心化自組織,恰恰是把牛人給騷擾走的最佳方法。
事先通盤考慮過群的主題、定位、分享機制的群壽命更長,灌水群必死。
2、無首是導致群消亡的第二個原因,也就是缺乏有影響力或熱心的群主或群管。
在這里要特別區分一下“去中心化”的概念,很多人覺得一個社群有領袖、有管理、有規矩就是違背“去中心化”的宗旨,這是一個誤解。
所謂去中心化,更重要的理解是指內容、信息不再是由專人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與為了能夠讓參與更積極、溝通更暢通、結果更多元的“管理”、“有人維護”并不沖突。
其實再好定位的群,沒有人主動管理和維護,也是無法持續運營的,不可能完全自組織,只能解釋為中心碎片化,組織網絡化。
為了便于管理,群主或群管理員都是最佳的選擇。
3、第三個原因是群主個性過于強勢。有一種群是因為群規模大了以后,群主為了管理群,往往制定了嚴格的群規,但是越是嚴格的群規越容易帶來爭議,因為很多人不喜歡一個網絡組織還有太多的約束。
比如很多群主希望群里少一些閑聊,多一些干貨,不要發和主題無關的話題,那么有的群員會認為一個只聊專業話題的群沒有趣味,不認同這樣的規矩,他們認為應該有一些輕松活潑的內容活躍氣氛。
大部分群主是認可群應該可以輕松活潑一些的,但也有一個度的問題,群規模越大,這個度的把握就越難,直到群不得不建立嚴格的約束。
一個群的群規形成,最好是經過群員的一致討論才容易得到遵守.如果群主要推出強勢群規,那么群主就必須比群員影響力等級高一個數量級,才能獲得遵守群規的心理優勢。
所以,強調民意下的組織紀律而不是個人權利的群壽命更長。
4、第四個原因是騷擾。再好定位的群,沒有人主動管理和維護,也是無法持續運營的,不可能完全白組織,只能解釋為中心碎片化,組織網絡化。
騷擾有兩種。一種是垃圾廣告。所以群規要提前聲明,管理員及時治理。這就要求管理員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及時上網,關心每一個群員,特別是清楚混進群發垃圾消息的人。如果一個群經常有人發垃圾消息,群管沒有及時處理,馬上這個群就會淪為死亡群。
另一種是過多的閑扯灌水。一個超過200人的群,一人說一句你也得看半天,如果正在工作或是學習,群消息在不斷地閃爍,經常打斷一個人正常的生活學習節奏,時間久了也會讓很多人選擇屏蔽。所以如果一個群的人數過多,要選擇一定的禁言措施,比如工作時間群內不聊天,晚上和節假日隨意,也會改善很多。
5、第五個原因是群缺乏固定的活動形式。一個群想有聲有色,不讓成員感到無聊乏味,必須有定期的活動。最受群歡迎的活動形式應該是定期分享模式。一種常見的組織方式就是由群主提前協調群員,規劃每周1-2個主題,邀請不同群員或者外來顧問分享,每次用1-2個小時,在約定的時間邀請群員一起交流討論,聚焦特定主題,這樣就有了“集體創作”的感覺。
如果一個群規模超過40人,又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組織大家在一起,大家沒有定期的互動、協作、討論,沒有熟知度,沒有凝聚力,沒有歸屬感,那么這個群的生命力很快就會衰退。固定的分享會讓群員產生一種身份認同感,我在這個群,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身份認同感也是群員愿意留下的重要理由。這種身份認同感消失的時候,群員很可能會選擇退群。
不過一個群規模不超過40人,大家在一起理由可能因為興趣相投,認同度高,愿意一塊聊,不需要刻意限定分享形式。
6、第六個原因是“蒸發”。當新成員不斷涌入一個開放聊天群時,群中最有價值的成員會發現群成員平均水平的降低讓自己繼續呆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于是他們就會選擇離開。這批成員的離開進一步降低了群的價值,于是惡性循環開始了:越來越多高價值的成員選擇離開,直到有一天這個群徹底地淪陷成了一個平庸的聊天群。
用一個專業的科技詞匯來表述這一現象叫“蒸發冷卻效應”。
相對封閉的群能更好地處理一些問題。封閉群對成員的加入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般都是采用邀請制。由于小眾而又封閉,大部分此類群都只是低調地活在大眾的視野之外。
7、第七個原因是陳舊,也就是成員總是那么幾個人,失去了新鮮感。上一個“蒸發”讓我們知道了新成員帶來的副作用,但是如果因此一個群的人員長期沒有更新,那么這也可能是群走向死亡的開始,任何組織都需要經常換血,沒有新血注入,群往往會沉寂。因為新人的進入會給群帶來新的沖擊力,也帶來新的活力。
那怎么兼顧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呢?據我們的經驗,一個群在入群階段設置的篩選和挑戰門檻越高,這個群加入后流失率反而越低。比如有的群要求必須付費才能進入學習,反而群員更愿意遵守規則,維護學習秩序。
另外還有一個秘密就是,經常加入一些美女和萌妹紙的群,一般活躍度都低不了,而且會吸引很多人慕名而來。如果你有美女資源,可以讓她們幫你把社群更好地帶動起來。
如何讓社群“長壽”
那么如果想盡可能延伸社群的生命周期,應該從哪些方面下手?只要是能長期生存一段時間的群,都有內在的生態模式。我們重點分析基于興趣或者學習成立的群組,在這樣的群組里都存在如下幾種角色,這種角色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群生態模式。
圍繞這些群角色,基本上只有兩種群管理模式:第一種是基于社交群的環形結構。第二種是基于學習群的金字塔結構。
在環形結構中,每一次群交流中,每個人的身份可以互相變化和影響,但是一個群里面必須存在至少一個活躍的靈魂人物,他可能身兼思考者、組織者多個身份,如果一個群擁有兩到三個活躍的思考者,那這個群不但生命力很強,而且會碰撞出很多火花。
在社交群里,必須有一類活躍分子,清談者很難奉獻出結構化有深度的內容,但是他們往往有比較多的信息來源,可以給群提供一些有趣的話題,誘發思考者奉獻出有質量的內容,一些圍觀者也可能被激活,帶來有深度的內容。
因為環形結構可以身份互換,群規的設置往往很難嚴格,留下很多彈性空間,而與之相反的是,在金字塔結構中,一定有一個高影響力人物,然后發展一些組織者幫助管理群,群員基本上都是追隨影響力人物進行學習的,所以在群里必須設計嚴格的群規,否則如果每個學員都直接和影響力人物溝通的話,影響力人物就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通訊。
所以在這種學習群里,最可能的模式是影響力人物進行定期分享模式,由組織者進行日常的群管理。
兩種類型都少不了群規,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比如一些圍觀者有時候因為種種動機想在群里發各種軟性廣告,也會因為觸犯群規變成挑戰者,如果群組織者缺乏疏導技巧,一些同情圍觀者的群員會退出群表示用腳投票,這也給群的生命力帶來損害。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指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這個數字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網絡和現實的區別等可能會有區別,但毋庸置疑的是肯定是一個有限的數量。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差不多加了二三百人之后,經常遭遇的刷屏體驗比微博更甚。在群內的表現就更突出了。
比如一個群的人數可能不多,正是因為成員不多,所以依靠每個人的自我規范就可管理,氛圍融洽,凝聚力強,群內的總信息量不一定很大但是參與度很高,質量也不低;但是一旦猛地擴張,體驗下降,活躍度就會下滑。
應該如何看待金字塔和環形兩種結構社群的規模?如果是定位學習分享群,在有能力管理的情況下,群的規模越大越好。
因為高影響力的人一次分享可以輻射更多的人,但是這種群在線分享如何解決學員參與就會變成一個大挑戰。學習群的規模上限其實是不受2000人限制的,完全取決于高影響力人的群管理水平,這是一個金字塔層次結構,只要形成大家都遵守的發言紀律,群的規模和分享水平都可以穩定在某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水平線。
金字塔群還有一個變形,就是成立一個核心管理群,規模不大,但是這個管理群每個人都去維護一小群,形成一個群的遞歸金字塔管理模式。但是環形結構的社交群不可能具有太大的規模。以微信為例,現在有500人群,200人群,40人群。但微信最早的群上限是40人,為什么設計成40個人?
第一微信群的產品邏輯就決定了群員進入關系是相對平等的;第二管理學也告訴我們對于一個松散型組織,26-36是一個小型的白組織形態最佳的規模。所以我認為40人的微信群設置應該是微信有意為之,不是一個隨意的數值,應該是觀察了大量QQ群活躍度后的綜合設置。
如果遇到一個好的群組織者,同時他也是有能量的人,那么環形群關系是可以做大規模,但是這個規模超過100人就會遇到種種問題,我個人的觀察是一個群超過40個人找到活躍度足夠且情趣相投的人挑戰非常太。
但是實際使用過程中,大量的人會認為40人不夠用,甚至500人都不夠用,最大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有一個本能沖動一一把這個圈子里最好的人都裝在一起。給群邀約牛人為群增加活力,但是如何讓牛人在群里得到好的服務,又不被過度騷擾,也就成為運營里的難題。
所以為了將群規模在擴大的過程中,損失降到最低,有這樣幾個建議:第一,加人要有節奏,不要一股腦入群太多;第二,加人要有門檻,得來不易才懂得珍惜;第三,加入要守群規,正是無規矩不成社群;第四,老人要帶新人,將社群文化進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