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玲
摘要:贛南客家山歌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豐富、人文內涵厚重。在當代的信息社會里,我們不應遺忘這一優秀的民間音樂,要進一步認識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特色和演唱方法,促進其在現代社會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本文從人文背景、音樂特征等方面對贛南客家山歌進行了分析,喚起人們對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并就創新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關鍵詞:贛南客家山歌 創新 音樂特征 演唱方法 人文背景
贛南客家山歌歷史悠久,人文內涵厚重,且音樂特色獨特,演唱方法系統而成熟,是我國眾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里的一株奇葩,在贛南客家人民在漫長發展中創作、積累下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作為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形式的一種,贛南客家山歌蘊藏著客家人民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贛南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習俗、藝術生活等真實的體現在歌謠中。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流行音樂的盛行,我國傳統音樂藝術受到了極大沖擊,有頻臨滅亡的危險。為此,應積極研究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特色、演唱方法,增進對這一優秀音樂藝術的認知,并著眼于傳承與保護,促進贛南客家山歌在當代的創新,讓更多的人了解其藝術魅力,使之更好的發展下去。
一、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背景
贛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部,因交通條件相對落后,加之部分人思想守舊,至今仍有一部分地區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對贛南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南遷至贛、閩、粵等地區后,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后形成的一個群體。從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南遷,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幾千年發展中,由于歷史條件、生存條件、周邊生活環境等因素,客家人在這過程中形成一種獨特的種系精神,即“客家精神”,主要表現為吃苦耐勞、愛國愛家、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團結合作等特征。這些精神特征都很好的反應在贛南客家山歌中的內容,賦予了贛南客家山歌獨特的藝術特色。
二、贛南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特殊的生活環境、文化精神、風土人情,造就了贛南客家山歌獨特的藝術特征。客家人長年生活于山野河谷處,在生產勞作中,形成了音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隨編隨唱、能夠直接抒發感情的客家民間歌曲,以抒發內心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為增進對贛南客家山歌的認知,應了解贛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結構、演唱、節拍節奏等方面的特點。
(一)曲式結構特點
贛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結構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徵調式通常采用sol-la-do-re或re-do-la-sol形式,羽調式一般采用la-re、la-mi或re-la、mi-la形式,形式比較多樣。在句式上,以4句7字體為主,如《蘇區干部好作風》。整首歌除了開頭的“哎呀嘞”外,其他都由4個樂句組成,每句都有7個字。所以,贛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結構比較簡潔,語言簡練。
(二)演唱特點
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有自身的特色,一般使采用以腔從詞、即興行腔為歌的方法進行演唱,同北方山歌相比,其音域相對較窄,音區普遍偏高,歌聲高亢嘹亮。由于曲式結構相對簡潔,句式基本都是4句7字體,短小精悍,唱起來朗朗上口,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時,又不失審美情趣和藝術性,是民間音樂演唱藝術的典型代表。贛南客家山歌相當重視情感的表達,不少歌曲內容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表現情愛的,有描寫山水風情的,有展現山間勞動的,有展望美好生活的,有歌頌祖國家園的……。為真切的傳達出山歌中的情感,演唱中往往有蘊藏情感,隨歌曲悲傷而悲傷,隨歌曲歡快而歡快,這是贛南客家山歌非常重要的演唱特點。
此外,贛南客家山歌演唱中的發聲、呼吸、共鳴等都非常有特色。在發聲上,有本嗓、細嗓、假嗓之分。比如,演唱悲傷的山歌時,常用細嗓進行演唱,通過婉轉低吟的敘事性演唱方式,更能表現出歌謠中的情感;在呼吸上,贛南客家山歌注重氣運丹田,利用膜片調節呼吸;在共鳴上,有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其中口腔共鳴應用最為常見。由于贛南客家山歌的歌聲高亢嘹亮,為了產生這樣的聲音,需要演唱者的口腔達到自然狀態,以便發出透亮、清澈的聲音。
(三)節拍節奏特點
由于贛南客家山歌采用的是以腔從詞、即興行腔為歌的方式創作歌曲,這些即興創作出來的歌曲節奏變化一般都比較靈活、自由,在節拍上有著很強的個性特征。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行腔過程中,演唱者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加入一些襯詞或襯字,旋律的語調成本很重,豐富了客贛南家山歌的節奏和節拍。
三、贛南客家山歌在當代的創新
贛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古老,歌聲高亢嘹亮,內容豐富,與客家人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文化底蘊深厚。一直以來,贛南客家山歌一直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流傳,傳承方式非常傳統。在現代文明和流行音樂文化沖擊下,贛南客家山歌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受到了極大沖擊,傳統的傳承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贛南客家山歌發展需求,迫切要求重視并積極開展相關的傳承與創新工作。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前,贛南客家山歌還未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是隨著革命紅軍的節節勝利,以贛南客家山歌為借鑒的紅色歌謠傳唱贛、閩、粵等地,使贛南客家山歌從地域山歌成為全國代表的優秀民歌,在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留下美名。在這一時期,贛南客家山歌在當代紅色歌謠中有了極為廣泛的應用,誕生了一首又一首的優秀名曲,如《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十送紅軍》《蘇區干部好作風》等,這些都是革命戰爭時期廣為流傳的贛南客家山歌。新中國成立,贛南客家山歌已經成為我國三大民歌體系之一,在當代很多音樂作品中都有應用,如《映山紅》《紅土鄉》等,這些歌謠既保持了贛南客家山歌的傳統,又融入了西方現代音樂元素,旋律優美動聽,情感真摯感人,成為贛南客家山歌的經典之作。
但是,在現代文化沖擊下贛南客家山歌不能一直固守傳統,要想實現傳承與發展,就必須大膽創新。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主要涉及觀念、技法、內容、演唱等方面,基于這樣的考慮,對贛南客家山歌的創新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創新觀念。在創作觀念上,贛南客家山歌應突破傳統的局限性,融入現代音樂元素。所以,要求處理好贛南客家山歌與現代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使之與現代年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贛南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消除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促進贛南客家山歌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創新技法。在技法上,在保持贛南客家山歌優秀傳統基礎上,運用現代專業技術手段對歌謠的調性調式、韻律、節奏等進行全新的創作,從而實現贛南客家山歌的創新。如《紅水井》作為當代贛南客家山歌的代表作之一,其的曲式結構、調性調式等都借用了現代專業技術手段。
第三,創新內容。雖然贛南客家山歌有著千百年的歷史,但其主要發展于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在內容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與當地的生活、工作相關,另一方面與革命思想相關,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歷史沉淀。發展到21世紀,贛南客家山歌應納入更多的創作主體,進一步拓展內容,創作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的歌謠。
四、結語
綜上所述,贛南客家山歌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值得持續保護與傳承下去,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為此,我們應當從觀念、技法、內容、演唱等角度入手,對贛南客家山歌進行創新,使之與現代音樂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滿足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實現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祁開龍.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創新[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2]田莉莉.贛南客家山歌的人文價值及其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1,(01).
[3]唐玉琴,楊婷,周琳添.從客家人的遷徙史看贛南客家山歌的演變與發展[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3,(02).
[4]余薇.贛南客家山歌的劃分及其運用與發展[J].藝術百家,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