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一、從語音的角度看
從語音角度看,諧音雙關是漢語騷語中最為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諧音雙關即利用語音關涉眼前和心里的兩種事物,重心在于用作雙關的語音和表明意義的語音的相同或相似,正如謝棒的《四溟詩話》所說“指物借意”。例如:
[1]“理(利)想理(利)想,有利就想;前(錢)途前(錢)途,有錢就圖。”
[2]“最高興的是開常委(腸胃)擴大會,最舒服的是開檢查研究(煙酒)會,最興奮的是開有切有磋(麻將)會。”
[3]茅臺笑納,不妨先“斟酌斟酌”;彩電喜收,無需再“煙酒煙酒”。
例[1]中“理”與“利”構成諧音雙關,“前”與“錢”諧音雙關,揭露、批判了某些人為人處事把利益、金錢放在第一位的拜金主義思想。例[2]中“常委與“腸胃”構成諧音雙關,“研究”與“煙酒”構成諧音雙關,語言具有諷刺、詼諧的特點為,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某些單位會議泛濫、會風不正的腐化現象,其中“有切有搓”是使用了借代手法,下文中將有專門論述,于此不贅。例[3]中的“斟酌斟酌”為諧音雙關,指的并非字面義“你倒酒,我品酒”,用在這里是“考慮”的含義;“煙酒煙酒”與“研究研究”構成諧音雙關,用在本句的含義“考慮或商討某種意見”。又如:
[3]“清明時節不清明。”
這則騷語中兩個“清明”詞形相同但含義卻不相同,第一個“清明”是指自然界的節氣,第二個“清明”是指社會狀況,用在特定的事件中常常含有深刻的寓意,在這里諷刺了某些領導在開展工作中蠻橫無道的不良作風。
二、從語義的角度看
從主義角度分析,漢語騷語中經常運用夸張、對比、比喻、借代和等修辭手法。
(1)夸張
夸張是借助豐富的想象,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有目的的擴大或縮小描寫對象的形象特征來提高語言的表現力,也是騷語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騷語中運用夸張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和強烈情感共鳴。例如:
[1]“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車輛不吃;水里游的,艦船不吃;四只腳的,椅子不吃;長著毛的,撣子不吃。”
[2]“酒樓一席宴,百姓三年糧。”
這兩則騷語都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更加鮮明的揭露、批判了公款吃喝的不良作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他們無所不吃,一桌宴席,吃掉了多少所希望學校,吃掉了多少百姓的辛勞。夸張用在這里,使人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公款吃喝不良作風的嚴重性,以及呼吁社會對這種風氣的制止迫在眉睫。
(2)對比
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現象或同一事物、現象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描述,用于說明一定道理的修辭方法。騷語中運用對比修辭格,更能形象地把社會中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等現象對立揭示出來,目的在于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2]“檢查團未到,驚天動地;檢查團走后,威信掃地。”
這則騷語是把同一事物的兩種相反情況放在一起做對比,運用的是對比中的反比,將檢查團下來檢查之前和之后某些單位、部門的外在表現進行對比,對某些單位、部門領導形式主義工作作風進行了批判。
[3]“春天鯉魚肥,下鄉喝兩杯;夏天山區涼,下鄉好地方;秋天螃蟹鮮,下鄉解解饞;冬天狗肉香,下鄉嘗一嘗。”
這則騷語運用的是對比中的正比,將下鄉視察工作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聯系在一起,互相襯托,揭露、批評了某些領導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不正之風。
[4]“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這則騷語是描寫大學生的知道與不知道,對大學四個年級學生的“知道”與“不知道”進行對比,描述了大學每個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人們看到了從“大一”到“大四”學生在學習、業余生活中認知能力的心理發展變化。
(3)比喻
比喻俗稱“打比方”,是指利用事物的相似、相關性將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以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的修辭手法。這種修辭表現力極強,使語言形象生動具體,富有很強的感染力,易引發人們聯想,是漢語騷語中運用廣泛的修辭格。例如:
[1]“開會像過年,酒肉都齊全。”
這則騷語中運用了比喻中的明喻,某些部門開會已然成了一種形式,而某些領導更是借用這種形式奢侈吃喝,好似過年,運用比喻形象地揭露了某些領導的不良作風。
[2]“宣傳部門喇叭花,組織部門光榮花,經濟部門金銀花,紀檢部門苦菜花。”
這則騷語中運用了比喻中的暗喻,形象地將“宜傳部門”、“組織部門”、“經濟部門”、“紀檢部門”分別比喻為“喇叭花”、“光榮花”、“金銀花”、“苦菜花”。宣傳部門是喇叭花的花形如喇叭,正好比喻它的主要工作是宣傳;組織部門主管組織建設,把它喻為光榮其含義是被此部門提拔任用的干部很“光榮”,把經濟部門喻指金銀花,是因為此部門經常與錢打交道,閱“金”、“銀”無數,所以用“金銀花”來比喻更為形象,而紀檢部門的任務是紀律檢查,如果遇到高層領導的干涉,那么檢查就會進行不順利,有“苦”難言,喻為苦菜花較為貼切。
[3]“吼得兇,進得慢,馬上就到站。”
這則騷語中運用了比喻中的借喻,火車在進站時“吼得兇”,但是減速后“進得慢”,并且“馬上要到站”。揭露、批判了某些地區開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如同火車進站一樣,臺上講得嚴厲,但實際上行動緩慢,很短時間之后就結束,執行能力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4)借代
騷語中也常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借代是在言語表達或書寫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利用事物的相關性而使不同事物相互替代的一種修辭方法,又叫“換名”。騷語中運用借代,用以突出所要表達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語言簡潔精煉,富于變化和幽默感。例如:
[1]“大蓋帽,滿街跑,看見群眾伸手要。”
這則騷語用“大蓋帽”來代指公安、檢察院、法院、稅務等國家執法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某些工作人員,它是某些權力的象征,有些戴“大蓋帽”的工作人員是害群之馬、知法犯法之徒,嚴重損害了執法人員為人民服務的形象。又如:
[2]“喝著‘五糧液(名酒),搓著‘二五八(麻將),拿著‘大哥大(手機),吃著大對蝦(佳肴)。”
這則騷語同樣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使語句擁有特點鮮明、形象效果突出、引人聯想,形象地揭露、批判了某些在位領導奢侈無度、享受“高檔”的不良作風。
漢語騷語中除了廣泛運用以上修辭格外,還用到倒裝、析字等修辭手法,此不再贅。我們可以看到,騷語中運用的修辭格跟諺語、慣用語、歇后語等熟語中的修辭手法有所不同,騷語中運用的修辭在形式上不會僅僅局限于某一個詞或句子,它可以對若干句子、甚至一篇詩文運用修辭;在內容上,騷語中運用的修辭在反映社會現實、現象的視野也更為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