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田志剛 苗在強 呂海軍
車輛駕駛規則是指駕駛員在駕駛車輛時所要遵守的規定和法則,是人們在駕駛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必須遵循的方法原則,主要內容包括對參訓車輛和參訓人員的具體要求;車輛駕駛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安全要求;車輛駕駛操作規程及特殊要求;車輛駕駛訓練勤務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
一、駕駛規則教學的特點
1.在教學內容上,駕駛規則教學具有綜合性、抽象性和獨立性。駕駛規則教學內容既有法規類知識,又有常識類知識;既有常規性技能,又有經驗性技能,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駕駛規則是實施實車駕駛訓練的基礎,對實車訓練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引領性,其中以結論性、要求性和強制性的內容為主,條條框框較多,不便記憶,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駕駛規則內容涉獵范圍較廣,各部分內容之間關聯性不大,邏輯關系不強,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2.在教學組織實施上,駕駛規則教學需將理論教學、模擬訓練和實車體驗等多個環節有機結合。駕駛規則教學實施過程中,既有針對法規和勤務的理論教學,又有針對裝備使用和駕駛操作動作規程的模擬訓練,還有針對實車的認知和操作實習體驗。要合理分配各環節所占比例,科學安排各環節的先后順序,恰當組織各環節之間的相互穿插,強調各環節功能的相互配合和補充,時刻關注學員的理解接受情況,并隨機進行調整,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3.在教學方法手段運用上,駕駛規則教學是對課堂講授、示范演示和實踐指導等多種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運用。駕駛規則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不同性質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手段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場所,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車場(車庫),還可以在駕駛訓練場組織教學規則教學;既可以利用視頻仿真軟件,也可以利用模擬器,還可以利用實車進行示范演示教學;既可以采用集中指導,又可以采用個別指導,還可以采用相互討論糾錯的方式組織實習指導。教學方法手段的靈活使用給教員組織駕駛規則教學帶來了較強的自主性和針對性。
二、“理解記憶法”的內涵及特點
1.心理學認為,理解是通過利用現有的知識在事物與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系。在學習比較容易的內容時,理解僅表現為感知,也就是說一下子想到以前所掌握的知識,或者馬上能夠從現有的知識里抓住所需要的東西并把它同新的印象結合在一起。但是,在學習不熟悉和抽象不易理解的內容時,就要利用知識建立新的邏輯聯系。
2.理解記憶法又稱意義記憶法,是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學習內容的方法,是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前提的,與機械記憶法相對稱。這種理解,并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學習的內容,特別是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及它與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其實質在于利用知識,利用已獲得的聯系,經過思考把握記憶內容內部聯系。這是學習記憶各種材料或事物的最常用的方法。所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獲得新的知識經驗,并把它納入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系統之中,即在已有的暫時的神經聯系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神經聯系,并把新舊聯系組成一個系統。理解一般可以分為兩種:直接理解,一目了然;間接理解,經過積極的分析、綜合才能明白。理解和記憶緊密聯系,理解越深,記憶越牢,若要記住必先懂得。理解能使記憶內容“活化”,是記憶的催化劑。對記憶內容越理解,越能使大腦思維的暫時神經聯系變得更活躍,從而形成種種反思、聯想,產生更為良好的記憶效果。如果不理解記憶對象的含義,就不容易記住,即使勉強記住了,也很容易遺忘?!皬娪洸蝗缟莆颉钡牡览砑丛谟诖?。
3.理解記憶法,理解是關鍵,是記憶的基礎。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要理解,就應對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弄清記憶對象的含義、意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系,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要經常重復已經記憶的材料,使理解不斷加深,要把獲得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要善于將已有知識和要記的知識相溝通,建立新的聯系,掌握它們內在的邏輯聯系和層次關系,抓住表現內容實質的關健處。理解記憶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于學習者對材料理解的程度。
三、“理解記憶法”在駕駛規則教學中的應用
車輛駕駛規則教學中采用理解記憶法,教員和學員都應該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記憶”的要求,把規則教學內容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通過教員的講解將模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搞清抽象內容的意義何在;將相對獨立的內容系統化、邏輯化,建立順暢的知識脈絡體系;將相對生疏的內容熟悉化,幫助學員將條條框框的內容與自己已經了解掌握的知識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系。通過案例講解、經驗傳授和原因解析,使學員理解每一條規則“為什么”要制定,從而記住每一條規則“是什么”,進而知道在駕駛操作過程中應該“怎么做”。案例教學是解決抽象知識教學的最佳方法,通過案例的分析講解,使學員對抽象知識進行意義的構建,從而達到理解的目的,便于學員記憶。下面,我們從時間、空間和道德三個維度,來說明在駕駛規則教學中,教員如何引導學員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構建,幫助學員理解并記憶所學知識,并最終將所學知識轉變為在車輛駕駛實踐中的自覺行動。
1.時間維度:即駕駛規則形成的歷史追溯。駕駛規則作為前人在駕駛訓練過程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同時關注它的過去式、現在式和未來式,尤其是不應忽視它的過去,如此才能有助于再現它的原貌、把握它的整體、有助于讓學員切身感悟駕駛規則的探索與發展歷程。針對車輛駕駛訓練中有關對參訓車輛和人員的具體要求和基礎駕駛規則等內容,教員引導學員對規則形成的歷史進行追溯,以便激發學員廣泛和深入的學習興趣。教員通過引導,會同學員一起思考這樣一系列問題:是什么促成了這些規則的產生、車輛駕駛訓練初期參照和制定了什么、車輛駕駛訓練發展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有哪些經驗和教訓,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訓,現在我們所遵循的規則是前人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等等。這些設問和事例,可以大大激發學員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并在頭腦中情景重現,深刻理解規則的重要并深深刻在頭腦里。
2.空間維度:即駕駛規則參與生活的現場解說。駕駛規則往往附著于駕駛環境參與訓練、改進訓練并隱身在訓練現場??疾焓煜さ?、可感的、具體的訓練場景中的知識實物或系統工程,常常是探索知識的有效起點。針對車輛限制路、障礙物駕駛規則以及車輛駕駛訓練勤務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內容,教員引導學員觀察熟悉的、可感的、具體的訓練場景中的場地特點、場地與車輛的位置關系以及場地環境對車輛行駛所能夠產生的影響等,通過學員的積極思考和討論,自行總結歸納出駕駛中的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再用正確成熟的規則進行校準和糾偏,這樣就會在學員的頭腦中自然形成一個駕駛環境和車輛相互融合的想象空間,駕駛動作和車輛運動狀態相互協調的自覺行為,使客觀抽象的駕駛規則和要求變成了學員頭腦中的條件反射和主觀故意。
3.道德維度:道德維度即駕駛規則運用的良知拷問。駕駛規則大部分作為法規要求,其本身不存在道德好壞的評判。只有附加上我們對駕駛規則的目的性運用之后,才會有道德判斷的必要。針對車輛駕駛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安全要求等內容,教員引導學員將安全要求與尊重生命和社會公序良俗等問題密切聯系起來,使學員認識到駕駛車輛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危險駕駛產生的后果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影響有哪些,促使學員自覺增強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樹立尊重他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觀,自覺遵守安全規定和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