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璐
【摘要】民族音樂經過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音樂。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民族音樂鑒賞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音樂的審美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更能夠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針對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理論對策。
【關鍵詞】高中;民族音樂;鑒賞能力
![]()
一、引言
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先輩經過世代傳承的藝術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文化、藝術、智慧結晶的具體體現,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非常珍貴的藝術瑰寶。音樂鑒賞教學是現行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所重點提出的,是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及教學工作的重點。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增強學生對美的鑒賞和感受能力,促進學生對音樂魅力的真實體會和感受,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生民族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民族音樂審美意識和能力,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然而,處于流行音樂盛行的當今社會,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現狀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中民族音樂的教學效果,不利于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對于高中音樂教師來說,在新課改要求下,應該通過積極探索高中民族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的新方法,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民族音樂鑒賞能力及綜合素質。
二、提升高中生民族音樂鑒賞能力的對策
(一)強化音樂教學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及學習態度。因此,在高中民族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想更好地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教師自身就要不斷了解、探索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加強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力度,不斷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我教學質量。學校要為音樂教師提供民族音樂等專項的學習和培訓,進而提升音樂教師的音樂審美素養,使其能夠更加熟練地駕馭民族音樂教學,通過鑒賞教學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感知、接受、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揚光大。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書籍、網絡等多渠道搜集、更新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流暢、完美的演唱和演奏是音樂教師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可以自己掌握一些民族樂器等,在課堂上為學生親自演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深課堂教學效果。
(二)豐富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內容
音樂鑒賞教材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參考材料,是音樂課堂的主要載體,雖然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作為十八、九歲的高中生來說,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和喜愛程度遠不及流行音樂,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進行民族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融入其他音樂元素,靈活準備教學內容。例如,在鑒賞完音樂課本上的民族音樂作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聯想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具有“民族風”特色的民族歌曲,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聯想一些雖然是流行音樂卻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曲,比如鳳凰傳奇組合所推出的《最炫民族風》、《荷塘月色》、《坐上火車去拉薩》,或是周杰倫的《青花瓷》、《菊花臺》等等,也可以在學習課本中音樂作品同時聯想相似的流行音樂作品,比如在欣賞京劇《霸王別姬》時,就可以讓學生比較屠洪剛版的《霸王別姬》,兩者對比地進行欣賞,此時可以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讓學生自己來演唱,通過結合流行音樂的音樂鑒賞教學方式,讓學生尋找流行和民族音樂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引導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發現民族文化元素,從而進行民族性的音樂審美體驗。
(三)創新民族音樂鑒賞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理論基礎和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民族音樂教學模式要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勇于創新。在民族音樂鑒賞課堂,教師在結合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體驗式”、“比較式”等全新的民族音樂鑒賞教學模式,創新民族音樂鑒賞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讓學生多聆聽、多觀察、多表演的形式使得學生親身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和形態,啟發學生對音樂的獨特見解。鑒賞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讓學生親耳聆聽所學習的民族音樂作品,例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樂曲時,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配合,對不同版本、不同音色、不同速度進行比較欣賞,加深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比較式”教學模式可以將同類的音樂表現手段作比較、同類題材不同體裁的樂曲作比較。例如在學習《二泉映月》作品時,可以將民樂合奏的、弦樂合奏的、電子合成器、塤、簫合奏的《二泉映月》加以比較分析,加強學生對不同演奏風格的認識和感知。
(四)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鑒賞學習氛圍
輕松、自由的民族音樂鑒賞課堂氛圍能夠更有效地帶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進人優美的音樂意境,感受民族音樂學習的樂趣。因此,在民族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善傳統的教學環境,根據不同的音樂教學內容設立差異性的教學意境,在不同的教學意境中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民族音樂作品;同時教師在精心準備課件內容的基礎上,課堂上主動與學生之間多交流、溝通,讓學生大膽地暢談對民族音樂的觀點和感受,教師要鼓勵學生去想象、創新,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眼界,提高鑒賞能力。學校可以通過舉辦民族音樂社團、比賽、講座等活動加強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參加合唱團的學生可以演唱《茉莉花》、《沂蒙山老調》等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作品;舞蹈團的學生可以增加富有美感的民族舞的排練;還可以組建民族樂隊,學習不同種類的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等。校內課外活動與課堂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民族音樂鑒賞和學習的藝術氛圍。
三、結論
“理解多元文化,弘揚民族音樂”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高中生可以通過音樂課堂的民族音樂鑒賞實踐活動,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愛國意識和情懷,激發自身的名族自豪感。因此,提高高中生民族音樂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和意義。音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培養高中生的民族音樂鑒賞能力,通過不斷強化音樂教師隊伍、改革受課方式、建立有效民族音樂鑒賞模式、增加欣賞和聆聽、改善教學氛圍等方式方法,提升高中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進而通過民族音樂的教學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優秀民族音樂。
參考文獻:
[1]張京江.高中民族音樂的授課分析[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02)
[2]段妍.淺談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黃河之聲.2015(05)
[3]張志民.試探高中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問題[J].科技視界.2014(11)
[4]張波.淺談和思考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J].中國音樂.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