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游戲是有意識主體的潛意識活動,是構成兒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兒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戲精神,它對兒童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離不開游戲的烘托,數學游戲是將數學問題隱藏于游戲之中,讓兒童在探索游戲的過程中習得數學知識、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尊重兒童喜愛游戲的精神,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兒童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
一、探尋“數學游戲”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借助游戲機制,既為兒童學習數學提供了直觀的感性材料,又為兒童學習數學提供了愉悅的學習平臺。
1.數學游戲能激發兒童的自主探究
數學游戲可以將知識點與趣味性融于一體,這樣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兒童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保持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數學“分類”一課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設計了“整理文具盒”的游戲活動。在這一游戲活動中,學生能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推理與驗證,探索出了解決這類“分類”問題的途徑,學生能理解簡單的分類就是要求他們將相同的東西擺放在一起。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探索出不同的分類方式,學生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僅完成了相應的學習任務,還提升了學生自主的探索能力。
2.數學游戲能提升兒童的自主交往
兒童應是社會中的一員,他們的成長離不開交往的空間,但是現在的學生由于受到空間與安全因素的約束,學生的交往范圍被縮小了。對現在的學生而言,學校成了他們社會成長的主要陣地,課堂成了他們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設計游戲的環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交流熱情與合作熱情。例如:在“調查統計”一課時,筆者嘗試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在這樣的數學游戲中,學生的個體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交往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
3.數學游戲能促進兒童的自主發展
追本溯源,數學歷史上發現的許多重要成果就直接起源于對數學游戲的研究,例如:“比豐頭針問題”開創了幾何概率的先河;“百雞問題”促進了不定方程的發展;“孫子問題”促進了數學論的發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責任之一就是要將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實踐,并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數學游戲恰能滿足這一需求,它在“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實現轉化搭建了有效的平臺。
二、構建“數學游戲”的課堂
課堂教學最終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去審視教材,設計兒童喜愛的游戲活動,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兒童以兒童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記得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曾經說過:“一位好的教師,應是能把知識變得最簡單、最明白和最精彩的教師。”
1.在基礎知識教學中設計游戲
基礎知識的教學是數學學科的重點內容,每個年級段的學生都需要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與技能推動了數學不斷地向前發展,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才能為他們的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中我設計了“搶椅子”的游戲,請八位學生搶七張椅子,在淘汰的過程中椅子數量也隨之減少,讓學生在游戲中清晰地理解余數就是找不到椅子的學生數。
2.在基本技能教學中設計游戲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學生在做習題時口算、筆算正確率都很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就不能靈活運用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學生在平時的操練過程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此時,我們可以借助游戲這一有效平臺,讓學生清晰、連貫地將實踐與理論靈活地聯系起來,從而促進技能技巧的形成。例如:在教學“四則運算”時,我設計了“巧算24點”的游戲,并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學生的熱情很高,學生的思維發散,計算這一基本技能得以形成與鞏固。
3.在策略能力教學中設計游戲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游戲,他們喜歡在游戲中探索、在游戲中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借助游戲這一策略,會激發兒童的主動探索能力,引導他們積極利用已知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定點投籃”的游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尋求最佳、最公平的比賽方式。學生們從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進行嘗試,然后不斷地調整策略,最終引出了本課的目標教學“圓”。這樣的游戲,不僅鞏固了學生的緣由認知策略,也積極鼓勵學生去嘗試、去探索出解決新問題的新策略。
游戲,兒童的天性所趨,我們應該有效地利用這一平臺,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好的數學游戲的設計,應該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應該尊重兒童的天然屬性,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進行教學。只有恰當地選擇游戲,精心地設計游戲,才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