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琴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述事理的。解說事物的叫狀物說明文,闡述事理的叫事理說明文。狀物類說明文是將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特征或特點通過描摹、描寫等方法來進行說明的文體。《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要求中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一、學生如何在狀物類說明文閱讀中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
按照事物的特點觀察。觀察順序應該依照事物的特點進行,要想做好觀察的記錄,就要找好觀察點。
按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觀察。例如:低年級的《小蝌蚪找媽媽》,中年級的《飛向藍天的恐龍》,都能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
按時間順序觀察。如觀察日出,就要先觀察日出前的景象,再觀察日出時的景象,最后是日落后的景象。按照時間的順序觀察最典型的文章就是《觀潮》,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壯觀場面,讓讀者如臨其境。
按空間順序觀察:如介紹一間房屋,就要按照空間的順序觀察,以一個方位為起點,進行方位的轉換觀察,就能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按一定的角度觀察:按照事物的特性去選擇事物的觀察角度,有的選擇大小,有的選擇形狀,有的則是顏色,還可以是生長速度等等。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就有這樣的描寫:“一場春雨過后,筍芽一天能躥幾尺高”。選擇不同的角度用心觀察,連續觀察,學生就會寫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這也是“善于觀察,表現特點”的著眼點。
二、學生如何在狀物類說明文閱讀中學習表達的方法
1.列數字。列數字就是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某個特點,這種事物的特征更明顯,也讓自己的說明更準確。學生通過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準確了解了作者要描寫事物的特點,同時也能學會運用數字表達事物長短、高低、大小等特點,例如:《趙州橋》一文中,趙州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石拱橋,約建于605年,現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趙州橋全長50.82米,卻僅由一個大拱構成,這在橋梁中是非常罕見的。大拱兩肩上各有2個小拱,不但減輕了石料,還能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通過具體數字讓學生對事物有了一個直觀的清楚的認識。可以讓人一目了然。
2.舉例子。需要注意的是列舉的例子,應該有代表性,比較常見的事物最好。例如:《趙州橋》一文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打比方。在修辭方法上,打比方也叫作比喻,都是把一個事物比擬成另一個不同的事物,從而形象地說明此事物的特點。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有這樣的例子:這兩片小葉就像貪玩兒的孩子,白天一刻不停地在“跳舞”,夜晚才會安靜下來……課例中老師在處理這一說明方法時,還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表演了兩篇小葉像“跳舞”的孩子一樣的感受,這樣的教學設計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在運用打比方這種方法時的準確性。打比方時,兩個事物間要有一定的共性,而且所比擬的事物要是人們熟識和了解的事物,如果越比喻越抽象,那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了。
4.作比較。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中有一組非常形象的作比較的句子:“高大的植物……微小的植物……有些植物的壽命很長……有些植物的壽命又極短……植物的生長速度也不一樣,有的很快……有的植物長得又很慢……”
老師有意提出這樣對比的句子,讓學生體會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就更準確地對比出“植物的大小,壽命的長短,生長速度的快慢”等不同的特性,而且在對比中,事物的特點就更加明顯了。掌握了這四種基本的說明方法,在文章中恰當運用,你就會把事物的特點表達得非常清楚,觀察所得,就會完美地展現出來。
三、讀寫結合在狀物說明文中的作用不容輕視
通過和學生對話,我們明確了如何通過狀物類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善于觀察、表現特點”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在狀物說明文的學習活動中達到讀、思、寫融會貫通,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通過以上三個緯度的考量,我們發現在進行狀物類說明文教學時,教師只要抓住“善于觀察,表現特點”這個核心內容實施課堂教學,準確把握狀物說明文文體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學生就能夠從狀物說明文的課堂上了解作者是如何觀察所描述的事物的同時,也逐漸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從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觀察到的事物特點描寫具體的同時,也能逐步習得表現事物特點的方法,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成效。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鼓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