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嬌
摘要:隨著如今學習古箏人數的日益增多,對于古箏教師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綜合類藝術院校正是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且具有專業水準的古箏教師的重要職責。高校古箏的教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掌握一項專業技能提高藝術修養與了解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從事古箏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綜合類藝術院校 教學現狀 教學模式 教學建議
一、綜合類藝術院校古箏教學的現狀
在眾多的民族樂器中,古箏憑借其優美動聽、清脆明亮的音色,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成為最受社會喜愛的民族樂器。
(一)學生的學習情況
如果說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具有“高、深、專”的特點,那么綜合類藝術院校的學生具有“全、正、質”的特點。學生的學琴情況普遍存在著一些共同點:第一,基礎演奏技能較薄弱,大部分學生高考演奏的曲目都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圍。造成這些普遍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學生對于學琴的目的動機,從小開始學琴的學生,更多的是將學習一樣樂曲作為興趣愛好,并未計劃將其作為今后的專業方向,所以對于各種演奏方法并沒有嚴格細致的進行學習再加上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學壓力的因素導致中途間斷;而從高中開始學琴的學生更多的是抱著應試的目的,通過短時間集訓進行速成,這違背了學習樂器循序漸進的規律,自然很多基礎的內容就忽略了。2.學生入學前的彈奏方法參差不齊,存在許多不規范業余的方法,曲目量單一,部分學生只會彈考級的曲目其它風格的曲目從沒學過,這與教師的知識體系以及教學經驗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二,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知識如音準、節奏等知識不夠扎實。往往很多學生直到高中才學習視唱練耳和樂理這些重要的理論知識,在試譜演奏與理解樂譜上存在許多錯誤。第三,學習缺乏耐心,好高騖遠。筆者在教學過程發現存在個別基礎略好的學生會由于個人的目光短淺而好高騖遠,希望能彈一些高難度的曲目,不認真完成教學計劃設定的曲目,殊不知那些曲目已遠遠超出其演奏能力,如果一味的要彈奏超越自身能力的曲目就如同給自己埋下一個定時炸彈,不斷加深錯誤的演奏方法,當發現自己無力完成這首曲目時又得繞回原路,浪費學習時間做了許多無用功。
但是,雖然綜合類藝術院校的學生不及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專業那樣根基扎實,但是這類學生具有相對更綜合的知識結構體系,社會實踐與策劃能力會更強,能將所學專業更廣泛的與相關領域進行聯結。所以,對于這樣類型的學生在教學中決不能套用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更加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全、正、質”的能力特點。
(二)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從綜合類的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不難看出,學校的培養方向定位是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專業演奏技能與實踐能力的人才,面對當下如此緊張的就業環境,培養一名具有專業正規演奏方法并且具有相當演奏能力的教師,遠比培養一名演奏家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對于教學法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應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第一,綜合類藝術院校的的古箏教育相對專業音樂學院的起步要晚,所以切忌照搬音樂學院“高、深、專”的教學模式,掩蓋了綜合類藝術院校所具有的“全、正、質”的特點。第二,教學內容上重視現代箏曲忽視傳統箏曲的學習,致使演奏風格單一,曲目量不大,有時一個學期下來只會彈兩到三首曲子,使學生的綜合演奏能力無法提升。第三,小組課排課不夠靈活,實踐課比重不夠大。由于器樂課堂的特殊性,屬于專業授課。我們的上課模式主要以一對二的教學模式為主,主要根據學生的程度進行排課,這樣的教學優勢在于課堂人數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更加的深入,一些建議與想法也能夠及時得以反饋解決。不過固定學生的排課教學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態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四,缺乏對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對綜合類藝術院校古箏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綜合類的藝術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將會有大部分畢業生進入到中小學的教師行業,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僅限于教學生如何彈琴更為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如何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與之相關聯的專業理論知識例如視唱練耳、樂理、和聲曲式以及音樂史等理論知識也要同樣重視,培養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社會古箏教學工作,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二)強調基礎演奏技法的重要性,重視加強基本功慢速練習
基礎演奏技法是古箏演奏的根基,正如建房時的地基一樣,地基不牢固房子越往上建就有倒塌的可能,古箏學習的基礎沒打牢,越往難學越會彈得吃力,感覺力不從心。筆者接觸過不少高中才學古箏的學生,為了高考得高分就彈一些超越自身能力的樂曲,例如:《云裳訴》《溟山》《西域隨想》這類具有高難度的樂曲,由于他們不具備相應的手指技術,每當彈到快板是總是錯音百出,越彈越慌,草率地彈完,自然就談不上任何音樂表現力與音樂內涵。而在課后練習中沒有進行慢練,而是一遍一遍機械化的練習直到樂曲彈完,對于手指觸弦的方法根本無暇顧及。這樣的練習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是不斷的加深錯誤的演奏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大一階段應當將基礎慢速練習放在重要位置,及時糾正學生的演奏方法并定期組織學生們進行觀摩互相學習,及時檢驗練習結果。
(三)設置相對靈活的上課方式,增加器樂實踐課在教學模式中的比重
前文講到一對二的小組課模式的優越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建議靈活調動上課人數與人員,例如可將演奏同一樂曲的學生劃分到一組上課,這樣不僅節省教學時間也能夠讓學生之間進行更直觀且有效的借鑒與學習。同時增加器樂實踐課,通過排練課的上課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掌握器樂排練的方法與形式,將學習到的演奏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
(四)教師自身示范的重要性
教師的自身示范在課堂教學中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器樂教學自古沿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由此看出教師示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示范可以讓學生迅速得到視覺上的刺激并進行相應的模仿,特別是一些例如《箜篌引》難度較大的樂曲只有通過教師的示范才能準確的表達,學生更直觀的理解。其次,教師的示范可以給學生樹立演奏的正確風格與榜樣,學生都會向榜樣學習,通過對老師演奏的模仿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奏想法與風格。
在這些教學工作與研究過程中,筆者不斷反思每個階段的工作學習,適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也逐漸在實踐教學經驗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收獲。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學習以及興趣學習是值得老師終身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相信除了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有著對教師這份工作強烈的責任感。筆者也將堅守“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哲理,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將時代的新信息與新需求傳遞給學生們,努力在教師崗位上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小平.高師古箏古箏課教學芻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4).
[2]李偉.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古箏教學改革[J].樂器,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