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君
【摘要】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無論是母語學習或是外語學習都是人們培養語言和思維習慣的過程。縱觀歷史,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語文學習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紐帶。外語作為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走向世界的基礎性工具,是當今社會人才培養的必備素質之一。本文簡要分析了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的關系,筆者認為語文學習與外語學習需要兩者并重,充分互鑒優勢,取長補短,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
![]()
一、語文學習與英語學習的異同
(一)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相同點
1.學習目的相同
無論英語學習或是語文學習,兩者學習之目的都是為了增進文化知識,方便未來生活與學習。語文作文我國母語,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了解更多漢字、詞語、詩篇,通過對語言語法的學習才能有正確分析一篇語文文章、文言文的能力,才能了解更多的民族歷史文化。而英語語言的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發展的選擇,在國際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學好英語才能夠更流暢的與世界對接,更好的實現走出去戰略。
2.兩者語感相通
“語感”是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重要藝術,良好的語感是提升語言學習者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語感能夠時語言學習拜托刻板模仿與機械記憶,使表達更加富有魅力,而培養語感最直接的就是閱讀。在英語和語文中都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一些朗讀技巧,包括語速、情感、輕重等,語文閱讀常要求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而在英語閱讀中也力求學生能夠還原事情發生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思想,深刻把握住談話的內涵,這對將來的運用非常有幫助。
(二)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的不同點
1.學得性語言與習得性語言差異
英語學習和語文學習都培養語言與思維習慣的一個過程。語言的學習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掌握語言聽說讀寫的過程,語言學習分為兩類:學得與習得。所謂語言之學得,是指學習者有意識、有計劃、有目標的語言學習行為。所以語言之習得,是指學習者在某種文化氛圍中收到身邊語言習慣的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學習語言的過程。當前國人語文學習以習得為基礎,后加以學得補充完善,相比之下英語學習是以學得為基礎,英語學習計劃性、目的性較語文學習更為明確。
2.延續性學習與展望性學習差異
漢語作為我國主要推行的語言,對語文的學習從未中斷,人們在正式學習語文之前就已非系統性,零散的開始語言知識的學習,從某種程度上看,學生的在校語文學習是漢語的傳承和發展,也是民族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和領悟。語文學習過程中是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放在課本上,通過教師詳細講解注釋,事件發生的事件背景,事件發生時主人公的身世、遭遇和家庭等等向學生展示出詳細的文章脈絡和考點,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如何自己去分析一篇古詩,或者一篇文言文來了解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是民族文化的延續性學習。而英語學習更注重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把握,英語書中的文章大都是科普、人物、新聞或者勵志故事,除此之外還有日常會話和特殊地點的會話等,主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交流習慣,通過大量的閱讀文章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思想理念、教育方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青年人的思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英語更加客觀描述與未來展望,而語文則注重主觀情感與過去經歷,英語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關注點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反差。
二、構建語文學習與英語學習相得益彰關系的策略
(一)學好母語奠定外語學習的基礎
心理學家在當代解剖學和生理學地基礎上對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進行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完成單側化和髓鞘化的定位,各功能區逐漸完善,并形成大小不同的語言中心。當我們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上學習英語語言時,大腦會將英語語言與母語語言進行對比轉化,大腦中原有的母語語言(語文)會對新語言(英語)學習產生一定指引作用,因此,構建語文學習與英語學習相得益彰的關系,科學的以母語經驗加速外語學習是一種良好的策略。
肇慶學院學者王平、高鳳江在研究語文學習與英語學習過程中指出,對中國學生來說,語文是本,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天起,母語學習就開始了,母語是一種自然習得的語言,通過以后的不斷學習,語文水平會得到提高。一個人隨著母語的發展和水平的逐漸提高,思維能力隨之得到發展,一種文化、情感也隨之形成。兒童在母語的環境中獲得了母語的使用能力,例如中國孩子學會了漢語拼音,就能較容易掌握英語國際音標并對英語辨音有一定的幫助,學會了漢語詩詞的韻律,就能較快認識和區別英語詩歌韻律的特點。母語是目的語的思維、文化和情感等的基礎。外語學習是母語學習的擴展。外語學習應該培養用外語聽、說、讀、寫、思維等技能,但只有具備熟練運用母語的基礎上學習外語,才能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二)有機融合中外名篇佳作
當前無論語文學習或是外語學習都以學校應試教育為主,筆者在學習生活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與所學知識相對應的文化氣質與涵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有知識,沒文化”問題成為社會關注重點。筆者認為,語言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與素質涵養。現代英語教材的主要內容圍繞著語法、句型、結構等展開,內容枯燥乏味,即使有一些文章供學生閱讀也都是一些枯燥的新聞、科普文章等雖然足夠真實,但是它的語言不夠優美。因此,構建語文學習與英語學習相得益彰關系不能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唯一標準,而更應該注重將兩種語言的魅力有機融入學習之中。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進一些高質量的英語短篇詩文供學生鑒賞,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翻譯意見進行討論,加深對詩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達到了解英語文化的目的。
結論
英語學習和語文學習都是現代教育的基石,科學分析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學習語言。經過對英語學習與語文學習的粗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母語是搭建通向學習目的語的橋梁,只有具備深厚扎實的語文知識極其文化功底,才能順利實現外語學習內涵式轉化。無論是語文學習還是英語學習,語言學習不能僅局限于應試教育考點知識,更是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語言學習培養人的文化氣質與涵養。
參考文獻:
[1]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246.
[2]李梅.母語遷移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0(2):6.
[3]吳潛龍.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教學,2000(1):3-8.
[4]劉敏.中學語文閱讀策略與英語閱讀策略教學之比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