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晴

摘 要 內容與語言融匯式學習(以下簡稱CLIL教學法)是歐盟提出的用外語來教授非語言類學科知識、同時兼顧外語學習的教學模式,“整合”是其定義性特征。本文分析CLIL教學法在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商法教學的應用,并提出CLIL教學法在解決學習者個體差異、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增強學習者信心、發(fā)展多樣化技能、提高跨文化和全球意識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為相關教學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 內容與語言融匯式學習 商務英語專業(yè) 國際商法 4C原則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55
Application of CLIL in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AO 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specialized in integrated learning, is a model used to teach a subject that is non language as well a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CLIL in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providing new angels of relative teaching courses in dealing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nhanc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encouraging students, diversified skills development, promoting cross-culture and global sense etc.
Key words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4C Principle
0 引言
伴隨著國家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軟實力增強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英語專業(yè)由單一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拓展為現(xiàn)在的包括英語、商務英語、翻譯在內的英語類專業(yè)。其中,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在于為社會輸送既懂英語又懂商務的人才,但現(xiàn)階段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模式仍是英語+商務專業(yè)課的拼盤模式。如何平衡英語和商務知識之間的關系并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是困擾教師們的核心問題。商務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應當具備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聽、說、讀、寫、譯)和豐富且有一定深度的商務知識(金融、外貿、法律、營銷等),能夠在國際商務實務中靈活擔當多種角色,包括但不限于翻譯、談判、接洽、爭端解決等等。多年來內容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認知學術語言水平指導(CALP Instruction)等等被相繼提出,雖各有長處,但為了達到培養(yǎng)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和有深度理解的商務知識,融匯式教學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更為合適。本文將在介紹CLIL教學理念的和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商法課程定位及教學分析的基礎上,以李浚帆、梁雁編著的《新編國際商法英文教材》為例介紹CLIL教學法在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適用。
1 CLIL教學理念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簡稱 CLIL模式)即“內容與語言結合學習”或“內容與語言融匯式學習”是基于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而提出的,是“一種專門集中某一專業(yè)學科的語言教學途徑”。①但該定義已于今年被修改為:CLIL是使用一種外語學習某學科知識的雙向關注教學法,目的是針對已設定的學科內容的學習來提高語言和學科內容的掌握。②
關于CLIL教學法的理念研究,國外學者首先做了較為廣泛的研究,角度包括如何選擇教材、課堂話語分析、語言輸入類型等等。歐盟基于一體化目標,順應全球化浪潮而推廣的CLIL教學法,提倡從小學階段就開設使用非母語教授學科知識課程。即教學過程中使用外語介紹引入新概念,通過多種課堂活動增加學生說話時間(STT:Student Talking Time)和減少教師講授時間(TTT: Teacher Talking Time),以期在無語境情況下通過教學、閱讀、課堂游戲等等方式達到最大化的語言與文化的融和。國內學界對CLIL模式的研究始于2006年,駱巧麗在《CLIL教學模式及其對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的啟示》。而后,她有撰寫了多篇文章分析討論CLIL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2009年嚴明編寫了《高校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教育視角》一書,在書中,他特別使用了一章的內容分析CLIL教學法的理念的內涵,是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對CLIL的理念有詳細分析的著作。2013年國內CLIL相關論文發(fā)表達到高點共有42篇,包含了小學、職業(yè)院校、專業(yè)院校等不同層次的學校CLIL教學法的應用研究。一改以往CLIL教學法研究對中國的本地化問題涉及甚少的局面。
使用CLIL教學時,語言和學科知識擔任同等重要的角色,學生需要掌握詞匯、語法結構和功能語言(Functional Language)學習且應當具備理解學科知識進而溝通的能力。語言方面的教學側重:詞匯、樣本句子、分析錯誤。難點是詞序、專業(yè)詞匯、語法(時態(tài)、動詞搭配、情態(tài)動詞)、正式英語的使用。學科方面的教學側重:概念、理論體系、思辨能力、學科文化。學習者需要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提升溝通能力:表達和解釋時事、資料、想法和感受,書面或口頭。
2 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商法課程定位及實際教學分析
商務英語是以英語為載體商務知識為核心的一種專門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國際商法是商務英語專業(yè)商務類核心課程之一,其特點是專業(yè)性、理論性強,知識內容較為抽象且實踐性很強,因此學習起來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有較高的要求,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要求也較高。學習該課程之前,學生應當具備英語專業(yè)四級以上或同等水平的英語技能和國際商事活動的基本知識。按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于1985年制定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對“商事”一詞所下的定義:“‘商事一詞應給予廣義的解釋,以便包括產(chǎn)生于所有具有商事性質關系的事項,不論這種關系是否為合同關系。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xié)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建設工廠;咨詢;工程;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yè);保險;開采協(xié)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yè)或其他形式的工業(yè)或商業(yè)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一般來講,“國際商法”教學內容包括了國際商法概論、合伙企業(yè)法、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yè)法、商事合同法、國際貨物買賣法、產(chǎn)品責任法、代理法、國際海上、鐵路、航空貨物運輸法、海上保險法、票據(jù)法、知識產(chǎn)權法及國際商事仲裁法。在商事活動內容上,國際商法的教學涉及的種類眾多、專業(yè)性強,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陌生感和畏難情緒。不僅如此,國際商法教學內容還具備以下的特點:對同一個問題的規(guī)定,涉及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文化、歷史差異,不同法系、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往往有著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示,比較典型的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比較、大陸法系主要國家間的比較、英美法系主要國家間的比較、我國國內立法與國際通行做法間的比較等,例如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國際公約中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關于發(fā)盤、接受的有關規(guī)定和我國的規(guī)定出入較大,學生由于對國外的社會環(huán)境、法律制度缺少認識與了解,往往很難理解其中緣由,再加上各個國家一直在持續(xù)地修訂其法律條文,使得“國際商法”的教學內容存在著相當?shù)牟淮_定性與前沿性,這些都對課程學習加大了一定的難度。處理不當,容易使知識碎片化。因此,除了掌握好基本國際商法法學理論知識,還要訓練出能解決操作法律英語實際問題、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法律的從業(yè)人員。
基于上述課程定位,商務英語專業(yè)開設的國際商法教學面臨著諸如教材、教法、大班小班授課、語言使用、語言和學科知識比例等等方面的選擇等難題。
3 CLIL教學法在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商法課程的適用——以《新編國際商法英語教程》為例
CLIL是由來自芬蘭Jyvaskyla大學的David Marsh提出的,是一個涵蓋性術語。③歐洲管理者網(wǎng)絡、研究學者和實踐者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Marsh認為,這個術語涵蓋了任何一種把外語作為工具學習非語言科目,語言和內容共同作用的行為。④這個術語并不強調語言教學和內容教學中的任何一方,而是認為二者均是一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Marsh還給出了另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CLIL是為實現(xiàn)某個專業(yè)領域中學習的具體目標所采取的多樣化的手段。”⑥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國際商法教學非常符合CLIL模式的適用條件,那就是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英語學習國際商法法學知識,并且通過國際商法學習來了解和掌握法律英語。
CLIL模式認為使用外語學習一門學科時,應當平等對待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因此它能更好地解決語言技能和學科知識培養(yǎng)之間的矛盾,那么教授國際商法時應當均等教授語言和學科知識。并且,CLIL教學法認為使用外語教學不應當完全避免使用母語,因為全外語的教學容易產(chǎn)生理解死角,需要借助母語來清理死角。根據(jù)CLIL教學法的著名的4C原則, 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交際(Communication)和文化(Culture),⑦實現(xiàn)多樣化,不應當是簡單的案例教學、研究教學、任務教學法等的拼接,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變化,為不同的內容度身定做教學方法和評估方法,如問題學習法、問題解決法、任務學習法、角色扮演法、以提問為基礎的科學教學法等等。
商務英語國際商法教學課時通常分為開課一學期或兩學期,本文以開課一學期18學時周,36課時為例。課程設計、教學及評估方法如下:
首先是教材選擇問題。國內國際商法教材主要分為中文和英文兩類。根據(jù)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特點,該專業(yè)國際商法學習應該選用英文教材。可供選用的英文教材有以下幾種:(1)原版引進的全英文教材,如雷·奧古斯都所著的《國際商法》(英文版);(2)國內學者編著的結合中外資料、理論的國際商法英文教材(部分來源于漢語教材翻譯),如張學森《國際商法》(英文版)、袁傳友《國際商法基礎教程》(英文版);(3)國內學者編著的,內容主要來源于英文原版教材并輔以相關中國法律英文條文介紹的英文教材,如《新編國際商法英語教程》。
當學生已具備相當高的英語能力和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使用原版全英文教材,采用“浸入式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完全沉浸在全英文的語境中,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并進一步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式。但使用原版引進教材最大的問題是原版教材的部分體系和內容與國情不符,而且缺乏中國法的相關介紹。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傳統(tǒng)、政治體系等的差異,國外原版材料的部分內容與國內教學體系存有矛盾。首先,原版國際商法教材內容龐雜,體系分支甚多,受限于國內教學學時,無法學通學透。其次,使用原版國際商法教材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任課教師應當同時精通英語和法律,并且具備有相當?shù)膰H商事實踐經(jīng)驗。另外,原版國際商法教材配套教學資源引進與開發(fā)不足,所有課程的教授依賴教師個人的研究和鉆研,其結果難免不盡如人意。
使用本土化改造的英文教材就成為了那根救命稻草。
《新編國際商法英語教程》是李浚帆、梁雁編著的,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本土化改造較為出色的國際商法英文教材。 該教材共10章,涵蓋國際商法導論、合同法、商事組織法、票據(jù)法、產(chǎn)品責任法、代理法、反傾銷法與反補貼法、競爭法、知識產(chǎn)權法等內容,系統(tǒng)地、淺顯地闡述了上述各領域的重要國際條約、兩大法系主要國家的重要法律規(guī)定,以及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全書各章(除“國際商法導論”外)都附有相關的真實案件和判例,以幫助讀者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根據(jù)4C原則,課程教學安排要注意處理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交際(Communication)和文化(Culture)四方面的融會貫通問題。針對國際商法而言,內容(content)指的是學科基礎知識概念,認知(cognition)是思考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需要的思維模式和方法,交際(communication)是關于解決法律問題是需要什么樣的法律英語語言,文化(Culture)包括相關的文化焦點是什么。設計CLIL教學法的課程方法時,首先應當思考如何激活前期儲備知識,其次是思考知識的輸出方式,如課堂教授多少知識,口頭的、書面的、電子的、論述的?全班作業(yè)、團隊作業(yè)還是兩人作業(yè)?此外還應當考慮學生學習成果的輸出模式,如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實現(xiàn)交際目的,口頭的、書面的、商事演練?團隊合作、個人完成還是兩人項目?再次,還應當思考輸出和輸入之間時間間隔的設計。課程設計是還應特別注意設計認知挑戰(zhàn)內容和提高思辨能力的內容。
國際商法的教材內容復雜而抽象,一學期36個課時的安排注定了不能追求大而全,應選擇少而精,選擇最有代表性,實用性較強的章節(jié)為學生講解。以《新編國際商法教程》為例,擬安排如下六章詳細講解,其他四章自修。這六章分別為:第一章國際商法導論、第二章合同法(一)、第三章合同法(二)、第四章商事組織法、第五章競爭法、第六章知識產(chǎn)權法。其中重點講解第二章和第三章合同法,其次是第一章和第四章,再次是第五和第六章。
根據(jù)Deborah.J.Short的CLIL測試矩陣模型。如表1所示,這一模型為綜合語言及內容教學的教育工作者確定評估目的,選擇評估方式提供了一個方向。這個矩陣回答了CLIL評估什么,以及如何評估這樣兩個問題。語言和內容評估過程的綜合目標可分為下列幾類:問題解決方法,內容方面的技能,概念理解,語言運用,溝通技巧,個體行為,團隊行為和態(tài)度。這些方面可以通過以下一些可選擇性措施進行具體評測,如:技能清單,讀寫清單,逸事記錄和教師的觀察,學生的自我評價,檔案袋記錄,寫作能力,口頭報告和學生訪談等。⑧
國際商法課程教學設計如表2所示:
首先,針對內容(content)安排詞匯測試。每次課開始時先隨機抽取3位同學默寫10個抽取的詞匯。這一安排對于激發(fā)學生已儲備的知識有良好效果,并為學生預習課程設定基礎目標。解決了學生不預習或者只有少部分預習的問題。
另外,學期伊始時,學生將自選分組而獲得案例。每一章基礎知識將首先由任課老師講解,學生學習之后按照分組對案例展開分析討論,并準備5~8分鐘的課堂團隊英文演講和12~20分鐘的回答問題,還需要提交案例分析報告,提問和撰寫報告均納入考核評分。報告內容包括案例簡述,焦點分析,推理分析,自我觀點稱述。這一部分操作語言為英文。這一安排較好的解決了將內容、交際、認知各方面融入到一個小組案例分析當中。學生既要處理內容,其次需要將認知和內容輸出并以演講的方式實現(xiàn)交際目標。
《新編國際商法英語教程》所選六章共計12個案例。一般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班級學生人數(shù)設置為24~32人。現(xiàn)以24人為例,每組設定人數(shù)為4,因此每組該學期中需要完成兩次案例分析演講。兩次案例分析演講良好地解決了非法學專業(yè)學生初次分析案例只能抓到皮毛,不能進一步體會和總結思維模式和方法的問題。
時間的設置非常重要。5~8分鐘的演講時間設計迫使學生必須精選演講內容,鍛煉學生使用英文簡述案例的能力。實際上案例分析演講只是這一教學方法的引出部分,更關鍵的部分是其后的回答問題環(huán)節(jié)。這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預習、分析案例,在課堂提出相關問題,以此進一步達到交際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好的答疑解惑。與傳統(tǒng)的演講式教學法相比,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中,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教師是被動的。教師與學生是相互對抗的因素,各方都是信息的輸出者和輸入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問題的提出者、解決者、參與者,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習效率。
學習和掌握國際商法的知識并非教學的最終目的,靈活運用才是。期末團隊商業(yè)策劃和商業(yè)洽談能夠迫使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識記、消化并運用。
團隊商業(yè)策劃要求各小組首先根據(jù)商事組織法內容,選擇并成立商事組織形式,然后策劃商業(yè)活動,可以是創(chuàng)業(yè)也可以選擇已經(jīng)存在的經(jīng)濟實體安排設計并完成演(下轉第162頁)(上接第116頁)講。不同于案例分析團隊,商業(yè)策劃書的演講不需要全組陳述,而是要求派出最有實力一員,問題也改由老師提出。這樣的目的是在角色扮演中,讓學生學會如何分配任務,如何合作。時屆期末且問題由教師提出,各小組的準備在認知層面上也將更有深度,完成演講之后,認知層面的觸動更大。
完成商業(yè)策劃后緊接著是商業(yè)洽談。在2個學時中,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企業(yè)背景資料(全英文),安排相關的商業(yè)接洽、談判。若談判成功,需撰寫、簽訂國際商事合同,若不成功,各組草擬一份國際商事合同。通過這一設計,推動學生們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消除畏難情緒,提高學生們對國際商事交往的感性認識,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們對國際商事合同的結構、語言和內容有進一步的學習、深化和運用。
4 結語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提高,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國家需要更多的具備復合性知識結構的人才。他們必須精通英語和其他某一類或者多種類的科學知識,譬如:金融、法律、會計、國際貿易等等。粗放的、缺乏理解和思考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當代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語言與內容融匯式教學法(CLIL)作為使用第二語言教授專業(yè)知識的教學法之一,具有不單獨強調語言技能或者內容知識技能的優(yōu)點。內容知識本就鑲嵌在語言當中,使用語言的過程亦即知識運用的過程。為商務英語專業(yè)國際商法CLIL教學所設計的多種活動圍繞4C原則,將較普通教學法更好地提高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商務英語專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