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芳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多的人強調提高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要求讓學生了解重大時事,并能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判斷分析,明辨是非,在社會生活中不迷失自我,也是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融入時政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提高其實踐性和趣味性,把握時代感,就必須加強時政教育
1.從傳統教學過渡到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主導變為了引導
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要改變學生在傳統觀念上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就必須融入時政教育,將感性的時政資料、視頻等與理性的政治理論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參與討論,發揮其德育的功效,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真正達到教育的功效。
2.時政教育能夠將學生在政治課堂上由以往被動教化轉變為主動接受
以往的政治課堂教學以灌輸為主,教師教學的目標在于課程知識目標的完成,而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融入時政教育,可以發揮學生的作用,搜集大量的時政資料,增強學生參與的熱情與興趣。在一堂課上可引入課前五分鐘的時政,使學生了解新聞,主動關心時政,同時還能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對于高三文科學生更是如此,既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放松,還能夠通過時政把握國家政策,教師再稍加引導,就能對高三思想政治的復習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3.時政教育能夠對思想政治課教育進行有益補充
最近幾年,思想政治課教材每年都有變化,國家非常重視教材的編訂,在十八大以后再次進行了修訂,增強其時代感。但是時代在變化發展,很難保證教材與社會生活與時俱進。因此傳授教材的重要載體——教師,就必須把課程內容與當今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串聯起來,運用教材的理論知識去解釋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還能夠對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時政教育
1.緊扣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開展情景教學
作為引領者的教師,合理利用時政資料的前提就是要把握教學目標,有效處理重難點,合理利用課本中的時政事例,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引用恰當,既對材料博采眾長又精挑細選。例如,高一經濟常識中“企業的經營”一課,教師在搜集資料時引入的是杭州娃哈哈集團的案例,從娃哈哈最初的發展講到公司的成立,再講到發展壯大成為股份有限公司,講解公司的分類,娃哈哈集團現在成為民營企業的典范,讓學生分析公司成功的要素。運用一個時政案例一氣呵成,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
2.課前預習,增強學生參與思想政治課的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候可以讓課代表排好順序讓學生輪流每人五分鐘課前時政講解。例如,在十月份學生搜集的時政案例中,第一條就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學生都知道是由于她成功研制出青蒿素。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引導,屠呦呦研制的過程采用了新的更高難度的辦法,研制出了對抗瘧疾的新藥。這樣的時政既是思想政治課與自然學科的有效結合,又教育學生在任何時候的學習中要本著嚴謹、求實、認真的態度,一定能夠有大的收獲。
為了掌握學情,提高課堂有效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開展課前預習的方式,由教師在課前合理設置問題,巧妙引入。例如,在講“勞動者就業”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你的父母親是從事哪種職業的,就職的單位是何性質?(2)你父母的工資收入大概多少,如果其中一人失業了,家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3)今后你走向工作崗位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呢?通過學生一連串的回答,既對以前課堂知識公司的性質進行了復習,由問題2得出失業家庭會發生的變化引出就業的意義,后面自然而然引出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勞動者維權。通過有效的課堂實踐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將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讓學生在快樂的時政活動中掌握了知識。
3.有效運用時政,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時政教育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首先學會篩選有價值的新聞,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新聞。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課前給學生指明方向,要選擇時代感強,同時反映社會熱點問題,反映民生,關注國家政策、發展方向的視頻資料,例如焦點訪談、新聞聯播、黨的十八大、兩會等。教師在把握時政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引導,不能重形式、輕教育,思想政治課首先就應該是給學生傳播正能量,對學生起到正確引領的作用。
教育在發展,教學活動必須要具有創新性,恰當地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人才,學生的培養始終離不開社會生活,時代在發展,人才也在發展,融入時政教育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才能夠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才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一種創新精神,學會一種思維的能力,為今后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帥.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