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一
【摘要】教育在國家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教育是實現政治革新,制度運行的動力和準備,是實現經濟轉型,科學發展的基礎支撐,是實現文化變革,軍事奮起的基礎,本文綜觀古今,從多個方面闡釋和論證了教育的重要性。
![]()
教育在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體現的前瞻性和基礎性作用,教育是實現政治革新,制度運行的動力和準備,一國政治之革新,制度之運行必先始于人心,而終于制度,人心之于制度猶靈魂之于肉體,馬達之于機械,而人心之塑造決定于教育,徒有制度的革新而無人心之教化,則制度亦如行尸走肉,不足以自行,一種政治制度的合理運行,無非是依靠兩種力量:一是外在的監督,外在的監督則依賴社會上下形成某種政治觀念的制度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制度的共識,社會上自然會形成相互監督的氛圍,保證政治制度的運行。二是內在的自覺,制度參與者的內在的自覺是各種制度得以運行的動力和基礎,而這種內在自覺的形成首先依賴于對制度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則制度得以充分的運轉。
以法國為例,18世紀后期,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雖然其中有所反復,但最終在三年內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相較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法國大革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并建立了運行良好的共和政體主要得益于之前法國啟蒙運動對于人民大眾的教育和啟蒙,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思想巨匠將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民主自由等理念傳播到了全社會,教育了大眾,使民主自由等資產階級理念成為社會的共識,群眾的信仰,由此成為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本主義共和政體提供了支點;從我國的近代歷史來看,教育也是政治革新的先導,中國近代近百年的奮斗史,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而變得面貌一新,我黨早期的先驅,辦刊物,辦報紙,組織工農夜校,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先導,這為后來我國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思想前提。故教育應當為政治革新,制度運行提供動力和準備發揮先導性的作用,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思想多元化,但是要保障我國的政治體制正常運轉,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對我國現行國體和政體的信念和共識,凝聚人心,形成制度合力,推動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完善。
教育是實現經濟轉型,科學發展的基礎支撐,同樣的道理,一國經濟之轉型,科學之進步必先調整教育的結構和內容,國家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必須依賴于各行各業大量的人才,一切經濟生產的部門都要依賴于各個環節的高素質人才,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透過教育改革,培養大批與實務經濟部門接軌,同時符合國家頂層經濟戰略的人才是經濟發展轉型的當務之急,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歷程中,從輕工業生產轉向重化工工業的生產是往往需要培養,引進大量的科研人員,工程師,技術工人,這些人才是其實現工業化的基本動力,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講,無非有兩大戰略,一是傳統產業趕超戰略,在傳統的工業生產部門,如鋼鐵,石化,造船,汽車等,我們應當在教育中加強科研和技術人才的培養,提高整個國民的動手能力,加大的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投入,從生產的源頭確保生產出高質量,多功能的產品。二是新興產業領先計戰略,在新世紀,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新興產業成了經濟的新增長點,經濟發展轉型離不開創新,唯獨創新才能超越,這就要求我們教育上一定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保證我國在各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以德國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工業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原因何在,兩國教育不同使然,根據史書的記載,在17世紀前后,德國人的生活格調很粗放,喜歡酗酒,無論什么事情都歡天喜地缺乏節制,但100多年后,勤奮、秩序、節儉,崇尚勞動卻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名詞,在這100年終,德國社會各個機構,努力發揮教育宣傳的作用,大力弘揚勤奮,節儉的美德,各個社會階層以努力工作為榮,由此換來了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迅速的發展,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國;同樣的例子是當今的美國,美國一向在教育中鼓勵創新,強調奮斗,這也是為什么美國能夠在多個全球前沿行業保持領先的原因。當下我國經濟處于轉折點,蓄勢期,初步工業化的人口紅利基本上結束了,面對環境保護壓力增大,通貨膨脹加大的壓力,如何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支點在教育,為重工業化部門培養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是目前工業化道路的當務之急。
教育是目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維發展的必要先導,培養大批既與實踐接軌,又具備前瞻性目光的愛國主義人才是解決當下一切改革發展問題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