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江霞
摘 要 歸屬感是人的社會屬性中最為重要的屬性之一,當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參加班級活動,與同學交流少,逐漸成為“班級邊緣人”,班級歸屬感缺失,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都造成不良影響。本文分析了班級歸屬感對大學生成長與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從個人、班級建設以及學校等方面,探討培養大學生班級歸屬感的途徑,旨在讓學生更好融入班級,感受集體的溫暖,培養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大學生 班級 歸屬感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85
Training Approach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YIN Jiangxia
(Guangxi University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Nanning, Guangxi 530005)
Abstract People's sense of belong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attributes property, toda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do not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less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becoming "marginalized class", the class is miss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student's health and studies have caused adverse eff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ass belonging to students' growth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dividual, class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etc., to explor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belonging clas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 the collective feelings of warmth, culture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approach
0 引言
近年來,高校“班級邊緣人”、“班級隱形人”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極大關注。“班級邊緣人”是指班級中,不參加班級活動,上課也是獨自坐在角落,很少和同學交流。有的同學因為性格內向,沒有興趣愛好以及特長,在班級中得不到重視;有的學生是因為在學生會、社團以及社會兼職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忽略了班級活動,與同學的交流也逐漸減少,慢慢地也被邊緣化。培養學生對班級的心理歸屬感,對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1 歸屬感與班級歸屬感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歸屬感是個體本能的需要,能很好地避免孤獨感和寂寞感,給個體帶來安全感;是人的社會屬性中最為重要的屬性之一。弗洛姆把個體將自己歸屬于某個群體的需要認為一種個體本能的需要,他將這種需要稱之為歸屬感(the sense of belonging)。社會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將自己歸屬于某一團體,并對其產生親切、自豪的情緒體驗了認同感、公平感、安全感、價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這些感覺最終內化為個體的群體歸屬感。①如果個體能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這種內心的體驗可以產生一種強大的合力與向心力,形成一種向上的團隊精神,而這種向心力與團隊精神則會加速群體目標的實現。因此,良好的歸屬感是個體在群體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的前提,也是整個群體凝聚力量、團結向上的基礎。
人類作為一種群居動物,為了克服孤獨感和寂寞感,個體需要將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家庭、學校、協會、工作單位等,在集體中實現與他人交往,獲得安全感,減少或消除孤獨感和寂寞感。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遠離家鄉、親人,學校、班級毫無疑問成為首要歸屬集體,他們希望自己所在的班級是一個團結友愛、和諧互助的集體。班級歸屬感是班級成員經過一段時間彼此熟悉、適應,產生對班集體工作目標、班級文化、行為規范產生基本的認同感,而產生的對班級的安全感、滿意感和向心力。歸屬感強的同學能自覺參與班級活動、為班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各種組織、策劃、參與活動增強對班集體的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強化班級歸屬感。
2 培養大學生班級歸屬感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心態。青年大學生剛擺脫中學封閉、狹小、壓抑的環境,步入大學這個開放、廣闊又復雜的美麗殿堂,他們自我意識高漲,情感豐富,渴望與人交往,有著強烈的尋找朋友,渴望友誼的心理需求,希望能在重要集體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大家的尊重、認同。培養良好的班級歸屬感,感受同伴的支持,老師的關心,集體的溫馨,能避免內心的孤獨感,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另外,班級歸屬感強的同學能感受到在班級中被接納、被尊重。能在這個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現自己的重要性,就會對這個集體產生熱愛、責任、義務、奉獻等情感與行為,這樣一個人才不會感到空虛、寂寞甚至覺得自己失去存在的價值。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形勢下,成長與獨生子女家庭的一代大學生個性張揚、自我意識高漲、價值主體個體化,導致的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集體是有目的的個人集合體,不是單個人的簡單的總和,也不是一群人的偶然聚集,集體意味著有共同目標、有行為規范、有活動準則、有責任分擔。②可見,班集體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重要橋梁,學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越強烈,就會對班集體有更深的責任感,主人翁意識也會更加突出,對班級各項事務也會更熱心,為班集體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的愿望也會更強烈,從而能更積極地投身于班級建設中去。
(3)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和學業。目前,大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普遍缺乏認同感,一般的學生專業的選擇是出于無奈或隨大流,本身對專業毫無興趣。Zepke et al(2006)的研究發現,對學校和班級缺乏歸屬感是導致學生退學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早期國內外心理學家認為,班級歸屬感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和學習成就是有直接相關性的。班級歸屬感欠缺的同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班級邊緣人”,與班級同學關系淡漠,經常游離于集體,一旦對專業缺乏興趣,很可能經常逃課,行為懶散拖延等。如果一個凝聚力強的班集體,同學們有較強的集體歸屬感,學生能在情感上認同、熱愛班級,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向班級中其他同學趨近、靠攏。同時,歸屬感強的集體,能讓身臨其境的學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風、學風,逐漸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和認同感,提高學業成就感。
(4)班級歸屬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強調學生主體性與個性的發展,各高校實施的以選課制為核心的學分制導致“同學不同班”、“同班不同學”成為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班級同學之間缺少情感聯系,班集體出現離散狀態和虛化狀態,班集體概念不斷淡化,班級歸屬感更是無從談起。對于那些性格較為內向、興趣愛好缺乏的同學來說,除了班級這個正式組織,他們不參加社團、不加入學生會,不主動聯系同學老鄉,如果班級凝聚力不強,就會導致這部分同學形單影只,集體觀念淡漠,也極易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和諧班級小環境是整個學校大環境和諧的前提,只有實現各班級的和諧才能是想整個校園的和諧穩定。
3 培養大學生班級歸屬感的途徑
(1)積極主動、開朗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是班級歸屬感形成的基礎。大學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學習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指標,那些活潑開朗、樂于交往、興趣愛好廣泛的同學更容易被大家接納。保持活力四射的青春熱情,沒有人會去喜歡一個毫無活動力、死氣沉沉的人,所以保持自己的活力、保持自己的青春活動,會改變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喜歡有自信的人。只有自己認同自己、自己喜歡自己的人才會被別人喜歡。要提高大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就要鼓勵大學生積極與人交往,培養外向型人格,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班級活動,在班級中體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提高其對班級的歸屬感和適應集體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積極主動為班集體奉獻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人,總是以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充滿活力和熱情,為了確保完成團隊賦予的使命,和團隊成員一起努力奮斗、積極進取、創造性地工作。積極主動參與班集體的建設工作,發揮自我的聰明才智,為班級活動積極建言獻策,能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自我價值,意識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產生心理滿足感。
(2)良好的班級氛圍在班級歸屬感的培養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集體的形成是一個從集體組織者的專斷要求到個人在集體要求的基礎向自己提出任意要求的過程。” 也就是說,新集體在形成初期要集體組織者要制定一些“專斷”的要求,如班級目標、班級紀律、行為規范等,然后班集體同學能把這些內化為自我的要求。在這個內化的過程中,班主任更需要多關心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多與他們交流,引導他們盡快適應新集體,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盡快對班集體產生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能自覺參加班級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自覺地遵守這個班集體的規定,維護這個班集體的榮譽,把個人的發展與班集體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班集體的發展前進不懈努力。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有班主任的長期關注,經常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現狀,平等溝通,真誠交流,引導學生順利解決成長發展中問題,是學生保持對班級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3)學校重視班級建設,支持班級活動。學校大力倡導、積極支持的活動無非是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這些活動是為有特長的同學提供的舞臺,那些沒有任何特長的同學很難找到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高校積極引導、支持班級開展活動,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始終是班集體的一份子,讓每一個同學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通過團體協作的活動,不僅能增進同學們的友誼,加強團結互助的精神,而且能讓每一位學生感知到集體的智慧與強大,從而增強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對班級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班級的學風和班風建設。
(4)充分運用網絡平臺進行高校班級建設。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正確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進行高校班級建設,不僅可以拓展班級建設的形式與范圍,有效引導學生成長,還可以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創建平臺。輔導員、班主任可以通過建立班級網絡通信錄、利用飛信、公共郵箱、博客甚至微信群等方式縮小與學生間的距離,提高信息傳達的實效性,增進學生間的情感和友誼,也能起到對班級建設的正確引導的作用。
注釋
①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② 趙玉如.集體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③ Zepke, N., Leach, L., & Prebble, T. (2006). Being learner centered: One way to improve student reten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5):58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