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國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教會學生寫作文是每位語文教師都要研究的課題。為了提高作文教學能力,我不斷學習、反思、聽報告,慢慢有了寫作文教學的體會。我站在一個新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什么時候我們已默認了“假話”的存在?什么時候拋棄了樸實的、開門見山的描述而去追求那華麗的詞藻?什么時候學生開始為寫作而寫作,不再是為了傾吐和表達?我深刻地反思著幾年來自己的作文教學經歷,我突然發現,教學生寫作文,其實就是要教會學生三件事。
一、喚醒學生言語表達的欲望,解決“為什么要寫”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交流”,由此可知,寫作是因為需要。可現實是一些作文教學偏離了原本的跑道,沖著應試的目標一路奔去,結果是作文寫“好”了,學生的寫作技能卻進步緩慢,甚至原地踏步,有些學生還“恨”上了作文。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就是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是以考試的標準、教師的價值觀來“指導”和“糾正”學生的,學生只能選大人們認為“應該選”的素材,只記錄大人們認為“對”的觀點,這嚴重阻礙學生表達真實想法,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就對寫作文失去興趣。
怎樣才能讓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呢?
首先,讓孩子們說自己想說的話。淮北的陳金龍老師在執教《話題作文:<幸福是什么>》時,就一直鼓勵學生說真話。一開始,陳老師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煩惱是什么,孩子們暢所欲言,抱怨作業多、休息時間少等等;第二環節,他讓學生說說買彩票中了五百萬會干什么讓自己幸福的事,有的學生想買下學校,以為這樣就能買下假期,有個男同學說應該雇用所有的老師,這樣才能放假;第三環節,播放各種災害、戰爭視頻,學生看到這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場面,各個感慨萬千,此時陳老師讓學生提筆寫出內心的真實感受;最后,孩子們閱讀上課之初所寫的煩惱,再次思考“幸福是什么”寫下來。孩子們寫的幸福感言非常精彩,坐在臺下的老師幾次不約而同的鼓掌致意。我想如果陳老師在前兩個環節里,聽到學生的心里話后勃然大怒:“當學生不想學習,只想放假,成何體統?”。哪怕他只是委婉規勸:“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能只想著玩。”學生還會文思如泉涌,還能寫出這一段段真情流淌的心靈感言嗎?
其次,搭建開放的作文平臺,用成功的體驗強化學生寫作的沖動。沒有讀者的寫作是沒有生命的寫作。作家尚愛蘭回顧女兒——兒童作家蔣方舟的成長歷程時說:“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老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上,他至少應當分出一般力量來,研究一下,如何‘發表這些作文。”江蘇的管建剛老師認為學生的寫作動機可以通過“發表”來強化,此次他介紹的成功經驗就是利用學習園地、手抄報、校報、范讀的方式“發表”學生的作品,讓學生從中獲得被分享的快感,這種發表意識能激勵學生愛上寫作文。
當寫作成為了需要,當孩子們迫切想要通過寫作來表達,他們還會害怕寫作文嗎?
二、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寫作素材,明白“寫什么”
每到寫作文的時候,有的同學提筆疾書,也有的同學苦苦的啃著筆頭,無從下筆。學生能有這樣截然不同的表現,就是因為前者腦中積累了素材,有什么可寫;后者沒有素材可用,或選不出合適的素材。
我以為要讓學生知道“寫什么”,首先要讓學生積累素材。專家指出,人從外界獲取的信息70%來自于眼睛。作文素材的獲取也是一樣,首先離不開眼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善于觀察事物,認識生活,思考生活。如果能把遇到的新鮮事物記錄下來,那是再好不過了。
第二,要在課堂上激活孩子們積累到的素材。一些事可能很有趣,但因為距離現在太久了,一時想不起;一些人可能帶給我們刻骨銘心的感動,但由于學習太緊張,暫時遺忘了;一些風景秀麗宜人,可很久沒有光臨,只能蜷縮在記憶的某個角落里……此時激活這些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聊天交流、查閱日記等方式讓學生把有價值的東西想起來,這樣學生就有什么可寫了。
三、掌握寫作文的基本步驟,學會“怎么寫”
(一)命題。一個好題目可以引人入勝、畫龍點睛,教師要教給命題的方法。我今天講《張石匠拜師》一課,我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類似的命題,學生很快在本冊書中發現了《吳用智取生辰綱》、《達爾文環球考察》,于是我們一起總結出這些都是以事件來命題,直接闡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好處是讓讀者一目了然,最后我提醒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命題。此外,收集課外文章的題目并進行分類整理也是很有益處的,久而久之,他們一定能給自己的作文起個好題目。
(二)列提綱。作文提綱是寫作文的基礎,編寫作文提綱要按照:審清題目、確立中心,選擇材料來進行。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作文提綱只是作文的一個思路,一個框架,因此作文提綱既要完整,又不能過于繁瑣;既要簡潔,又要達到寫作目的。
(三)修改。管建剛、張祖慶等幾位教育名師多次提到,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高林生老先生認為修改作文時既應整體把握,適當增減,要考慮句子的表情達意,還要細細揣摩字眼。結合高老師的總結,聯系這幾年的作文教學經驗,我發現學生要想寫出好作文,在修改作文時就一定要做到讀、刪、增、改這四步。
首先,“讀”是修改作文的前提保障,反復的閱讀才能發現問題。
其次,刪掉與中心無關的語句。俄國作家契科夫曾說過:“寫作的藝術其實并不是寫作的藝術,而是刪去寫的不好的東西的藝術。”江蘇管建剛老師在展示作文評講課時,就引導學生對作文進行大刀闊斧地刪減。學生們在《記一次成功的體驗》習作中,用了非常優美華麗的開頭,如:
“成功與失敗就猶如一座座陡峭的山峰,你可以繞過這座大山,走一條安全的路,但是看不到山峰上壯麗的風景;也可以登上這座險峻的山峰,跨過許多絆腳石,最后等上峰頂,欣賞天邊的美景,感受成功的喜悅。每個人都有成功和失敗,我也有。可是有一次成功卻令我刻骨銘心,至今都難以忘懷。
記得那次競選大隊干部,老師和同學都推薦我去參加……”
讀到這里,臺下聽課的老師都不禁對這位學生的文采嘖嘖稱贊,可管老師卻當頭棒喝:“這樣的開頭,我給0分!在我的班上如果有這樣的作文不僅不給分,還要倒扣20分!”這樣冗長的開篇語被管老師診斷為“砍頭病”,必須砍掉才能痛快。其實很多老師的作文教學都會存在這樣的“病”為了給閱卷老師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有意無意地鼓勵學生給自己的作文“戴上一頂漂亮的帽子”,穿上一雙“漂亮的鞋子”,這都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第三是“增”。看看哪些地方沒有交代清楚,需要補充;中心段落是不是寫的不夠具體,再加入一些描寫使作文更為生動、形象,扣人心弦。
最后一步——“改”。先修改有毛病的字、詞、句子;再斟詞酌句,把字、詞、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如此一來,一篇新鮮、優質的作文就出爐了。
以上是我從教近十六年,獲得的關于“如何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啟示。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讓學生愛上寫作文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孜孜不倦、步步為營的指導,目的明確、層層深入的訓練。同時,語文教師也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多閱讀、多寫作、多鉆研、多反思,首先提高我們自身的寫作能力,身先垂范,為學生做出好榜樣,引領他們向文學的的高峰不斷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