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輝
【摘要】在“少教多學”的理念下,教師著力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意識、培養發展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有利于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有利于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把語文課堂變成智慧課堂,也能讓教師從中收獲到創造的成就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求索的愉悅和求真的快樂,師生的智慧火花會在互動與對話中綻放,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質疑法;課題;反常點;逆向思維;思想感情
![]()
在“少教多學”的理念下,課堂教學運用質疑法,有利于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有利于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把語文課堂變成智慧課堂,也能讓教師從中收獲到創造的成就感,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求索的愉悅和求真的快樂,師生的智慧火花會在互動與對話中綻放,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教學就是要找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因此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北疚尼槍π≌f閱讀教學的特點,以小說閱讀的教學案例,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科學質疑的主觀能動性,用質疑法打造智慧課堂。
一、明確質疑方向,自讀生疑,提出問題
質疑法教學必須基于學生在自讀預習中提出的問題作為目標導引,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完美結合。所以,質疑法教學的前提是學生有疑問、有需要、渴望有方向的交流、指導和幫助。真正的教學目標不是教師對教學參考書的現成照搬和主觀臆想,學生的疑問才是教學目標確定的起點。因此,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主動意識才是質疑法教學首當其沖的目標。小說本身具有典型的故事情節,容易引起讀者閱讀興趣。作為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課堂角色,由傳統課堂上的大講特講,面面俱到,向“少教多學”所要求的“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方向努力,以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參與。我們在學生自讀課文中,應該啟發他們圍繞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注意發現課文的特點以及規律性的東西。諸如:
(1)課題有什么特點?
(2)課題與課文內容的關系怎樣?
(3)課文記敘的事件、人、物或描述的事物有什么特點?
(4)課文的結構上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5)課文有沒有不符合邏輯或者人之常情的地方?
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在讀書的過程中,動筆圈劃,動腦思考,長此下去,必能養成抓住特點切入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遍喿x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沒有疑惑,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也就不會有長進。教會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疑惑?!吧伞睉嫦蛉w。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地假設,允許不同的假設并存,并要求學生能大膽地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生疑”是課堂教學中的基礎性工作。
二、指導解疑方法,討論排疑、深化理解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教師的任務是 “他得學會讓他們學”。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實質上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問題進一步追究,從而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質疑法”在教學中的踐行,正是基于這個規律。
(一)閱讀課文題目進行質疑解疑
教師在教學中,在學生讀全文以前,讓他們先解題,弄清題目的意思。首先要引導學生閱讀題目,大膽聯想,對課題進行分析、研究。抓住課題的重要詞語連續發問,引發思考。對題目的結構,涉及人物、事件、內容、關鍵詞等,提出自己的疑問。再引導初讀課文,初步感知,進而從宏觀上粗略感知課文大意。讓學生通過初讀,說出課文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詞落實。
如在指導閱讀《香菱學詩》時,直接由題目結構入手引導學生質疑:
(1)香菱是誰?
(2)香菱是怎樣學詩的?
(3)香菱和誰學詩的?
(4)香菱學詩的結果如何?
抓住題目中的“學”字引入小說本來的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詩》,再結合“苦”字來分析香菱學詩的經過,進而引出林黛玉和薛寶釵對香菱學詩的不同態度,很自然地分析了文中主要人物,既不違背選文所要表達的單元主題,也不違背這一章回在《紅樓夢》的本身作用。
再如《楊修之死》,學生閱讀題目很快提出:
(1)楊修怎么死的?
(2)楊修是誰殺的?
(3)為何要殺楊修?
小說的核心是塑造人物,題目質疑有利于學生對人物和相關事件產生思考,而圍繞人物的這些主干問題一呼而出,教與學的目標性很快達成統一。師生對文本的探究也會越來越深入。
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帶著這些疑問,學生便自然的進入到課文中,仔細的不放過一點細節,從中發掘了答案。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以后,再閱讀一篇文章時,均習慣地從題眼中思考和想象,試圖從題眼中讀懂什么,并試圖找出題眼里深藏的東西。
(二)推究寫作方法進行質疑解疑
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宏觀的眼光進行閱讀,立足于文本的寫法,從而進行質疑。如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原回目“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的內容提示,把握故事情節,把握故事矛盾沖突,并理清情節結構線索。這樣一來,文章很長,但是思路就很清晰了,對課堂而言,文章也就變短了。
在分析故事情節的開展方面,不從吳用如何智取入手,而是從先分析楊志這一人物形象開始。
(1)先讓學生逆向探究,精讀楊志押送金銀擔,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進而了解楊志精明能干,但楊志剛愎自用,對部下橫暴。
(2)然后讓學生再看事件的結果,便有不少學生提出疑問:“楊志如此精明,為何會被簡單的蒙汗藥給放倒呢?”
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出來點撥,一是要結合名著讓學生了解楊志之前的故事,注意文章的時代背景,二是丟了生辰綱之后的故事。楊志如此忠于職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義非同一般。因為他“押送”的是不義之財,怎能不失呢?同時,文本著力刻畫楊志這一人物形象也是用來襯托吳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題。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8位英雄奪取不義之財,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些,都為全書的主題張本。
(三)對比情感態度變化進行質疑解疑
在對文本進行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抓住主要的或關鍵性的問題來研討,便于掌握課文的精神實質。因此,閱讀文章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圍繞課文中心,指導學生進一步挖掘文中感人至深的亮點,捕捉人物或豐富或鮮明或復雜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內容,使學生真正從中受到洗滌、得到啟迪、得以升華。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并梳理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變化”這樣一條線索并不是難事。
由于勒的窮——富——窮的生活經歷,引申到“我”一家的態度變化。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更妙在結局的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抓住“我”一家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最明顯的是稱呼的變化這一細節,讓學生流覽課文,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如
年輕時:壞蛋、流氓、無賴;
發財后: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落魄后: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體會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通過這個小環節,學生既把握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同時對小說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主題也有一個簡單的情感價值觀評價。
情節可概括為這樣一個過程:猜疑——肯定——恐怖——憤怒——躲避。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也刻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這樣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然而,當讀者把同情的目光從于勒身上投向菲利普夫婦一家人的生活時,也很容易發現這篇小說的主旨并不是唯一的:小說的另一個主題是表現了那個時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及弱勢群體的辛酸和卑微。
(四)發現反常點進行質疑解疑
小說情節往往具有一波三折的特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所以,在小說中常常會有作者刻意的精心安排,表面看來不合邏輯讓人匪夷所思,為故事留下耐人尋味之處。而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精讀課文,通過對比發現文章似乎不符合邏輯的地方。
在閱讀課文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自主閱讀,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地進行,遇到費解的地方作上記號,然后歸納出幾個問題。如在指導閱讀《楊修之死》一文時,課上同學們討論的主要問題:楊修為什么被曹操殺死?這些問題以往在教學中的處理只是把原因歸于“修數犯曹操之忌”,但《三國演義》的作者卻早已在文中用一個很反常的現象清晰地點名了,這個反常點在討論中被學生發現:
曹操有退軍之意是楊修所猜,卻是夏侯惇所傳,當人應該都犯了惑亂軍心之罪,然而“雞肋事件”的結果是“斬楊修,佯怒惇,眾官告免,乃叱退惇”。
很明顯,曹操只是借“雞肋事件”來除掉自己政權內部的心腹大患,根本原因就在于楊修卷入了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之爭。在曹丕勝出后,楊修直接威脅到了曹丕以后的政權穩固。
再如《香菱學詩》的教學中,再對《紅樓夢》這本鴻篇巨著有所了解后,學生對比林黛玉和薛寶釵也會發現反常點:林黛玉和薛寶釵同屬金陵十二釵,都是很有才華的女子,而且香菱說起來還是薛寶釵的嫂嫂,為何香菱不去向妹妹學詩,而舍近求遠,去找林黛玉拜師呢?這個反常點依然可以落實到薛林二人對待香菱學詩的態度,從對香菱的人物分析回歸到對《紅樓夢》主要人物的解讀上。
課堂中生成的問題盡管有主有次,分量也不同,但學生們善于思考的習慣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真正的把課文中的人物和自己融為一體,可謂達到讀書的最佳境界。
培根說:“如果一個人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著手,則會以肯定結束?!彼裕處熢诮窈笳Z文教學中,不斷的探求并恰當的運用“質疑探究法”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萌發強烈的質疑意識、發掘多元的閱讀視角、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就一定能使語文課堂臻于完美,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發現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明朝陳獻章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敝灰獙W生是基于對知識的正常探求、源于對文本的體驗思索,那么所有的質疑都是值得教師認可的。
參考文獻:
[1]江平,似曾相識燕歸來——學習語文新課標中重視語感培養的體會[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3(3)
[2]張振芬,作文教學中應實施創新教育[A],天津市繼續教育優秀論文集[C],2004
[3]曾毅,20世紀中國語文教育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朱小蔓,當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M],教育研究,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