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銘 王青玄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與感情達到順暢的交流。
溝通的要素包括溝通的內容、溝通的方法、溝通的動作。就其影響力來說,溝通的內容占7%,影響最小;溝通的動作占55%,影響最大;溝通的方法占38%,居于兩者之間。作為個人,要進行有效溝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必須知道說什么,就是要明確溝通的目的。
二是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就是要掌握好溝通的時間。
三是必須知道對誰說,就是要明確溝通的對象。
四是必須知道怎么說,就是要掌握溝通的方法。
以上四個問題,可以用來檢測自己是否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下面來分幾個方面談談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一、固定場所的采訪
1避免審問性,與身份不相符的提問
記者、主持人對新聞事件進行公正、客觀的采訪報道。有些主持人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卻會隨采訪對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提問的問題也會隨采訪對象的不同而在語氣,語調,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
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溫迪婭曾經去監獄采訪一個犯人,她問話的“度”把握得比較適當,既尊重犯人的人格,又喚起他的良知,使犯人包括觀眾,從主持人的角度體味到她對人的關注。
2避免明知故問,平庸提問
明知故問是指觀眾對報道的人和事件已經能夠做出較為明確的判斷,而播音員主持人卻依然要裝作無知的樣子對采訪對象進行提問。比如報道大型運動會的記者在采訪獲獎運動員時的問話,一開頭幾乎清一色的都是“請問現在獲獎了,你的心情激動嗎?”。其實“請問,你對×××問題有什么看法?”等這樣的問題無從體現他所在欄目的特點。從采訪對象的角度來說,他的回答可以漫無邊際,讓人如墜云里霧里;他的回答也可以簡單到只用一個字、一個詞,使人總感到有某種缺憾。
3切忌有意觸及被訪者的痛處
在采訪中難免遭遇被采訪者內心深處的痛苦點,怎樣提問才能使對方在平靜的心態中自愿地講出來,反映出創作人員的人文意識。鳳凰衛視的當家花旦陳魯豫在《魯豫有約》節目中,提問幾乎從不對邀請來的人用咄咄逼人的追問方式,也不事先設計好圈套來增加節目對嘉賓隱私的窺探率。因為她知道人們往往不愿再觸及以往的傷痛,即使是最終的結果否極泰來,但中間的酸楚常常會讓嘉賓感到揪心的疼痛。所以在遇到一些不得不提的焦點問題時也用發自內心的真誠來感染對方,讓嘉賓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向觀眾展示自己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 名人政要采訪現場
1極其充分的準備
對于名人政要的采訪難度是很大的,對于各國政府首腦、各界高端人士的訪問就更是難上加難。他們有豐富的從政、從藝或從文經歷,學識淵博,見解過人。作為媒體的代表,如稍有不慎,就會給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另外,高端人士曾經接受過無數次的采訪,如沒有新意的提問,只會變成毫無意義的重復。因此,充分的采訪前準備必不可少。
2精彩的追問方式
在許多訪談節目中,追問都是常用的問話方式。水均益也不例外,雖然沒有王志式追問的鋒芒畢露,但卻能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將問題帶出,引向深入。在《高端訪問》對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的采訪中,體現得非常明顯。(注:限于文字,這里只引用主持人的提問)
水均益:能不能給我們簡單地說一下,您和卡斯特羅先生的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查韋斯:……
水均益:您怎么看待他,他對您是一個什么樣的感覺?是一個兄長還是一個父輩?還是一個同事?還是一個好戰友?
查韋斯:……
水均益:總統先生,我再問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您這次來中國,這次訪問下來,您有沒有什么驚人的或者說對我們新聞界來講,很有誘惑力的新聞告訴我們,在這兒。
查韋斯:……
3抓住重要的信息與意外收獲
對于名人來說,其透露出的一丁點信息都可能成為重要新聞。水均益通過對查韋斯與卡斯特羅之間關系的追問,問出了許多人想問的委內瑞拉與古巴、美國之間關系的問題。對于獲得的意外收獲,有的適可而止,有必要的要緊緊抓住追問下去。對名人政要的采訪,對采訪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于傾聽又要始終掌握著采訪的主動權,話語真誠又個性鮮明,使其節目效果得到進一步體現。
三 災難事件發生現場的采訪
1避免越位式采訪
這次暴露最多的問題是越位式采訪,播音員主持人的采訪活動超出了新聞倫理的底線,以一種不恰當的角色,強行索取信息。在特大的自然災害之后,抗災搶險重于一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抗災搶險的時效,成為一對“冤家”。一個地震新聞采訪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兒剛剛從廢墟里被救出來,說不出話來。醫生說她有心力衰竭的跡象,需要馬上急救。這個時候,某電視臺的記者居然把話筒對著女孩兒反復問:“你現在有什么感想?”此刻,是被采訪對象的生命重要,還是新聞信息的采集重要?災難新聞采訪,應當“有所搶,有所不搶”。
2避免極限式采訪
采訪有度,這個度既包括記者提問的時間限度,也包括話題的范圍限度,還包括被采訪對象能夠容忍的限度。超出這個度量的范疇,屬于極限式采訪,受傷害的往往是采訪對象。相信大家都聽過陳堅這個名字,在水泥板下埋了72小時后的陳堅,身體已經嚴重虛弱。四川電視臺某記者卻不停地和他說話。記者的現場煽情,使陳堅的情緒一直處于非常亢奮的狀態。當他被救出時,體力已經消耗殆盡,最后離我們而去。從中我們看到記者主持人為挖掘新聞,不惜耗費身體極度虛弱的被采訪對象的有限的精力。超出生命極限的采訪,顯然是地震采訪中最大的失誤和敗筆。
3人文關懷的把握
有人說,人文關懷是人類苦難的“溫柔撫摸者”。災難報道是“溫柔撫摸者”,還是“痛苦加劇者”,就看它有沒有秉承人文關懷的精神。在汶川大地震報道中,映秀小學一個壓在廢墟下的9歲孩子唱著歌等待救援,被救后接連遭到記者的頻繁采訪,以致造成情緒失控,在醫院里大喊大叫,拒絕所有人接近。有些記者為追求新聞的精彩,片面追求現場的慘烈效果,不但給遇難者家屬帶來痛苦,而且也給受眾造成心理不適。任何時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當然也高于記者從事的報道本身。記者不能違背新聞傳播的人文關懷原則。
4情緒控制的把握
在采訪活動中,情緒情感的“度”要好好把握。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記者,主持人敬一丹又一次在洪水過后的再去采訪烈士遺孀。后來編片子的時候,幾乎找不到敬一丹平靜的神態和不流淚的鏡頭。攝像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說:“我拍攝敬大姐采訪一位烈士遺孀,兩個人一塊哭,我都分不清楚誰是烈士遺孀了。”可見,作為一個理智的,有職業感的播音員主持人或記者,不管在任何現場,任何復雜的場景下,都應該有把握情緒情感的能力,確保建立有效的溝通。
總之,采訪報道或訪談節目中的提問不在于言多,而在于巧妙、到位。采訪技巧運用得當,會使報道或是整個訪談節目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使受眾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被采訪者的信息和有益的啟示。同時,采訪提問又是播音員主持人與采訪對象進行人際交流和心靈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所以提問視角理應建立在一個平等交流的基礎之上,所提的問題也應具有貼近性,富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