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銘 王青玄
1、出鏡記者的定義和分類
出鏡記者于60年前開始出現在西方新聞界,到上世紀80年代才慢慢活躍于我國電視觀眾的視野之中。西方媒體并沒有對“出鏡記者”給出一個標準具體的定義,他們認為記者就應該時刻準備上鏡進行新聞報道,而不單單是幕后的新聞工作者。
我國有學者這樣定義出鏡記者:出鏡記者就是指在電視采訪中出現在鏡頭里的記者和主持人。這個定義顯然有點局限,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出鏡記者肯定是不夠的。因為“電視采訪”還包括訪談節目,比如《楊瀾訪談錄》》等等,這類節目的主持人往往被稱作訪談節目主持人而非出鏡記者;另外出鏡記者不僅只負責采訪的工作,他們還需要根據新聞現場的情況展開描述,同時在特定情況下,可能還要對所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即興評論,這些都應該包含在出鏡記者的工作范疇之內。
通過進一步地歸納與總結,筆者認為最為準確的定義應該是:出鏡記者是指在電視新聞節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現場以報道突發事件或新聞事件為目的,用聲音語言和表情傳遞信息的電視工作者。這個定義正確把握了出鏡記者的角色定位,即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的電視工作者;“用聲音語言和表情傳遞信息”其實也就包含了具有人情味的個人評論以及客觀的新聞事件報道。
隨著電視新聞節目的日益豐富,出鏡記者的分類主要是以下兩種。首先是傳統的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報道的出鏡記者,他們以電視直播連線的形式出現,用簡短話語對活動現場進行描述;第二類是專題新聞中對當事人進行采訪、對新聞事件進行梳理、評論的出鏡記者,比如《新聞調查》的記者楊春等。
2 出鏡記者素質缺失的主要表現
無論是中央臺還是地方臺,無論是時政新聞節目還是民生調查節目,出鏡記者的存在都必不可少。然而出鏡記者在為電視節目增添亮色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出鏡記者職業素質缺失的表現也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
(1)提問前準備不充分
出鏡記者對采訪對象的提問,是新聞報道環節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出鏡記者在采訪前未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交流、不了解采訪對象的背景、沒有收集和深入分析相關資料就倉促上陣,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甚至是有損新聞媒體的顏面的。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結束之后的記者招待會,一位中國記者一臉認真地向陳副導提問:“請問中國隊進場時,姚明身邊的那個小男孩兒是誰?”陳副導聽到這樣的提問,當即一臉尷尬。因為姚明身邊的這位小男孩正是在汶川地震中感動國人的救人小英雄一一林浩。在地震發生時,年僅9歲的林浩為了鼓勵害怕的同學們,他在廢墟下給同學們唱歌,堅持著爬出廢墟后他沒有馬上離開,而是返回遠處,救出兩位同班同學。這個地震時的小英雄連很多國外記者都熟識,而這位中國記者卻提出這樣無知的問題,顯然是采訪的前期準備工作沒有做足。
出鏡記者當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要去了解自己的采訪對象和背景資料,努力實現良好的雙向交流,這是對他人和自己職業的尊重。
(2)采訪時情緒控制不佳
出鏡記者并不是只顧機械報道的麻木機器,也需要有個人情感的自然表達。但出鏡記者情緒失控的現象屢屢發生,情緒的把控與尺度的拿捏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
2010年10月21日,英國廣播公司的政治評論員同時也是BBC時事政治記者的尼克·羅賓遜在威斯敏斯特正在進行電視直播,當時一些反戰抗議者高舉宣傳標牌站在尼克·羅賓遜的背后喊口號,他在進行電視直播時似乎瞬間失去了理智,不顧直播鏡頭轉身朝身后的抗議者走去,強行搶下他們手中的標牌并且用力撕扯并與抗議者發生了推搡。
作為面向鏡頭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合理控制情緒,避免失態,出鏡記者要表達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
(3)提問失當缺乏換位思考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鏡記者又是新聞媒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鏡記者無論是進行新聞報道還是采訪新聞對象,都必須講究“恰當”兩個字,在提問時該問什么,不該問什么,需要慎重考慮,而要想做好這一點,出鏡記者必須豐富自己的閱歷,具備較強的職業素質。
比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50米手槍慢射的頒獎儀式后,央視記者冬日娜居然在對銅牌獲得者譚宗亮的采訪時問:“你奮斗了二十多年,參加了四屆奧運會,卻只獲得了一枚銅牌,你覺得你有愧于祖國嗎?”每個運動員為了參加比賽、為了為國爭光付出了數不盡的艱辛,難道獲得一枚銅牌就是“有愧于祖國”嗎?對于這些銀牌、銅牌甚至是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我們都應該給予其鼓勵與理解,因為他們都是英雄。最終譚宗亮逼不得已,悲傷地對著鏡頭說“是的,我四次參加奧運會,卻只得到一塊銅牌,對不起祖國的培養。”
(4)語言不夠精練流暢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出鏡記者大多是在直播連線中出現,運用有聲語言在較短的時間內報道、評論新聞事件。精練是出鏡語基本的外在標準,因此出鏡記者無論是在敘述還是在評論時都要保持專業語言的基本流暢,避免停頓,減少無用的語言。
2012年12月8日黨的十八大開幕,央視的新聞頻道于9日下午進行十八大的特別直播報道,當主播郎永淳連線央視記者馮韻嫻,了解當前中東地區的主流媒體對于中國共產黨十八大都做了怎樣的關注時,馮韻嫻說話一直支支吾吾。在說到中東一系列的主流媒體對黨的十八大進行了相應的解讀和報道時,馮韻嫻就曾頓住,重復兩遍相同的話語,介紹到“中國的持續高速發展令西方羨慕”的這個話題時,更是直接語塞,直愣愣地面對鏡頭手足無措。這一段直播畫面在當時的新聞媒體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馮韻嫻緊張忘詞非有意為之,在以包容心態對待的同時我們也不禁要反思出鏡記者職業缺失的原因以及提高自身職業素質的辦法。
由于出鏡記者語言不夠精煉、流暢而引發的播出事故還遠不止于此,可見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仍舊是出鏡記者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5)提出的問題缺乏主見
“七分采,三分寫”,這是新聞媒體的業內行話,同時也是出鏡記者的經驗之談。出鏡記者的采訪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采訪的前期準備;第二步是與受訪對象進行交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來獲取信息;第三步是根據采訪的內容總結歸納,提煉出新聞主題。在這三個步驟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運用技巧與知識進行藝術提問。提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現在很多出鏡記者的工作量較大,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跑新聞,為了完成采訪任務,部分記者選擇草草了事,提出的問題缺乏思考與主見。
例如2010年的玉樹地震發生之后,一位記者在災區現場采訪災民:“地震把你們家的房屋家具全埋了,你心里難過嗎?”這位災民看著記者,又看著鏡頭沒有回答,只是悲傷地點了點頭。
再例如 7月的重慶持續高溫。某臺出鏡記者跟隨道路執法交警,報道他們在高溫下的工作情況,這位記者拿著話筒問正在執法的交警:“這樣的天氣你站在這里執法,覺得熱嗎?”此時額頭還在不斷冒汗的交警回答:“是的,很熱。”
總之,出鏡記者當下是頻繁出現在受眾面前,他們表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檔新聞節目是否收到歡迎,乃至這家電視臺是否收到歡迎。因此出鏡記者應當時時從這些方面提醒自己,完善采訪主持的技巧,更好地為受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