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佑菊
摘 要:課前預習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教學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然而傳統的預習方式通常不能夠使學生深刻地了解文中思想,長期以來,這種預習方式趨于形式化,針對如何進行初中語文預習方法指導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習方法;指導對策
課前預習是為了學生上課能帶著問題來學習,能夠提前了解文章的結構和文中思想,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跟上老師的思路有目的地學習。然而當前的預習任務的布置方式沒有將預習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教師口頭布置一下任務沒有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敷衍情緒,不能夠將預習做到位,因此傳統的預習方法就沒有發揮出預習的作用。
一、讓學生認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目前學生對課前預習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經常認為預習只是簡單地讀一遍課文,提前認識一下新字詞,并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也沒有明確自己對文章的疑問,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還沒有認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課前認真地預習,標記自己對文章產生的疑問,方便在老師講解的時候尋找答案,對比教師講授的和自己理解的有什么樣的不同,在逐漸強調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課前預習的重視。
二、創設問題,檢測預習結果
為了更好地督促學生能夠有效地預習課文,可以創設一些有關課文的問題,以填空和選擇題的形式來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考查,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創設問題時應該增加問題的趣味性,這樣學生在以后的課文預習過程中就能夠更加認真,從而記住文章的關鍵點,增加對課文的了解。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敬業與樂業》一文時,學生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應該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整篇文章的脈絡結構。
三、發散學生思維,給學生想象空間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是不一定相同的,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理解學生對問題產生不同的想法,針對合理的思想給予一定的肯定,將這種思維運用到課前預習中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把握,這種預習方式能夠避免預習的單一性,防止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枯燥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初中語文相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層次更深了一步,這樣有目的地預習文章能夠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并且可以更加輕松地理解教師對文章的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董秀英.淺談初中語文預習方法指導[J].新課程學習,2012(0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