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案例背景】
本課選自浙美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第十三冊第四單元,在教學資源安排上通過日常生活切入,列舉家居、服裝、瓷器、工藝品等物品上的紋樣,引導學生對周圍物品的關注,思考紋樣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領會紋樣的結構形式。作為一名新教師,在前輩教師和教研員的輔導下,經過了反復的修改和磨課,終于使自己和學生都比較滿意。回顧整個過程,我深深地體會到,把課上精彩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而在教學設計中,我放棄了教材中的傳統圖片,采用了時尚的、具有生活氣息的圖片,贏得了學生的喜愛。本堂課獲得了教研員和聽課老師的肯定和好評,但是作為一名新教師,通過這兩次的活動,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上好一堂美術課,沒那么簡單。
【案例描述】
本次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并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營造輕松的交流氛圍。課堂采用“愉快式教學”“生活化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手法和組織形式,如通過欣賞作品來感悟生活中的美,通過導入中做的紙條讓每位學生動手來做一做不同的紋樣。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自己的發現、與同伴的共同探索等過程,自主發現學習紋樣的形式以及創作紋樣的方法。
第一次課與第二次課的重點不變,都設定在紋樣變形的方法(間化、變形、夸張、添加等)。起初我把難點只放在單個紋樣(適合紋樣)的設計,但是我忽略了我的學生是初中生這一實情,他們完全有能力來創作與設計他們想要的紋樣。所以,我在第二堂課中加大了對難點的設定,要求他們學會用紋樣變形的方法來設計紋樣。
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運用我校初二的一名學生在“喬山杯”比賽中獲獎的一本繪本,這本書里面用不同的紋樣畫了二十口的缸。這個環節在導入過程中,我不應該直接把繪本里面的紋樣給大家看,應該讓學生先來找一找周圍或者教室里面存在的紋樣。這樣的話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綜合上述的不足,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我重新設計了這堂課的導入部分。在這堂課中,我把座位的形式變成小組的形式,6~7人一組,體現了體藝2+1的要求。我采用先學后教(教師引導學生把彩色紙條折成十六等份,讓學生用水彩筆的底部在彩紙上印上圖案)在這個環節,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接下來,讓學生結合剛剛所做的這個作品去書本里面找本堂課的內容,從而導入新課。再讓學生去找周圍或自己身上的紋樣,并出示生活中大家熟悉但又不會去注意的生活物品,在這里大家會發現生活中的紋樣無處不在。這里體現了一句話,用一些事情去喚醒學生已知的知識。
在上一節課中,我只講了單獨紋樣,教研員指出了缺點,要求把三個紋樣放在一個課時。所以我又加入了其他兩個紋樣(適合、連續)。運用學生在導入部分做的彩條來解釋紋樣的種類。教師在課前也準備了一份大的紙條,每個紙條上面都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紋樣,讓學生上來擺擺看可以擺出幾種形式,然后教師講解,并讓學生一起來擺出三種不同的紋樣。最后結合教室里面存在的紋樣和課件來鞏固新知。
第一次課的作業設置比較單一,就是簡單地讓學生展示、評價。第二次課的作業展示我用魚線綁在每組頭頂的燈上面。學生畫好自己的“彩缸”后,讓學生剪下來,貼到每組掛著的漁線上面來展示。這樣每位學生的作品都可以有展示的空間,而且效果很好。
課后,我又征求了學生的意見,很多學生表示這節課相當有趣,貼近他們的生活,并且輕輕松松就掌握了知識,我自己也感受到了高效課堂那“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的美妙的感覺。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