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當前班級中優中差生分類現象的存在顯然與該思想格格不入,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和教師的失誤。本文將在“有教無類”思想的指導下系統闡述中學“中等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對策。
關鍵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中等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95-02
孔子眾多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都極其深遠,“有教無類”則是其中一個重要觀念。在當今社會,這一思想仍然能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關注。最初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本義是就是不分貴賤、貧富、老少、智愚、氏族、地域,均可入學受教。在教育領域中每個人地位平等,教師要一視同仁。這一思想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教育壟斷狀況,直接導致古代教育制度產生較大程度的變革,促進了“文化下移”。現今這一思想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特征,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教育公平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1]起點公平是相對于教育的機會相同而言;過程公平是強調受教育條件和質量相同;結果公平主要指學業上取得成績的實質結果。本文主要就受教育過程公平方面加以闡述,針對性地指出中學“中等生”的受教育過程面臨的一些不平等的問題,并在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指導下,使教育教學更加趨于公正,盡可能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中等生”主要是指在班級中學習成績位于中等水平,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又表現不突出的學生。“他們是后進生的預備軍,是優秀生的后備軍,他們在班級中人數一般是最多的”[2]。而區分“中等生”、“優等生”以及“后進生”的標準就在于“考試成績高低”、“紀律好壞”以及“教師喜好程度”等這些人為因素。教育活動中像這種人為劃分標準的現象經常出現,甚至有些已經固化為社會的標準和尺度,對教育者尤其是受教育者產生消極的作用,影響教育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
一、“中等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自信,甘于平庸。“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于中等水平,屬于循規蹈矩的學生,在班級中也是最讓教師省心的。但是長時間自己沒有什么成就,平平淡淡使這部分學生沒有絲毫的成就感,自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當一件事情擺在面前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退縮,懷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喪失敢為人先的競爭心理。同時“中等生”由于在學校生活中不受重視,自己努力奮斗但仍然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再加上長時間受壓抑,學生甚至會妄自菲薄,對自己的定位越來越低,由此在班級活動中,逐漸淡化了主人翁的意識,事事都逃避,不愿意站出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才能。并且“中等生”在長期得不到關注的狀況下,自我的認同感下降、參與度下降、不再關注班級及周圍的活動以及漠視榮譽,甚至甘于平庸。
個性不鮮明,易隨波逐流,較之于后進生相比而言——總體比較活躍,比較有個性,而“中等生”的性格則偏內向、膽小,不善言辭或者不敢主動去表現自我,壓抑自己的個性和內心的真實感受。即使某件事他們不認同,或者在其內心根本就無法接受,大多時候的做法仍然是抑制住自己的想法或不滿和憤怒,不會進行辯論,爭取使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歸結點很大一部分在于他們認為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這種存在感決定了他們更多時候愿意隨大流,隨從大眾的言論。
參與性意識薄弱。班級中教師關注最多的是優等生和后進生,前者是提升班級集體或教師個體榮譽的“途徑”,后者是為了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氛圍,唯獨“中等生”在班級里學習沒有突出到值得教師青睞的地步,也沒有違背紀律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久而久之,他們似乎習慣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對于外在的事情沒興趣參與。即使對于自己擅長的活動也經常謙卑地低下頭,不愿或不敢去嘗試,發揮自身的優勢。
學習觀念有偏差。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有的是顯性的,有的則是隱性的。學習也不例外,教師在班級中會經常灌輸給學生一種思想,即“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與之相應的學生也會有“為誰學”的思想。班級中不排除“為我學”的學生,當然相當一部分學生則是“為家長學,為教師學,為金錢學……”尤其是在學生還未有明確辨別力和判斷力的中學階段,作為“中等生”,因為不受關注就隨波逐流,顯然影射了其不明確的學習動機和不正確的學習觀念。
二、從“有教無類”思想看“中等生”發展問題的成因
(一)應試教育導致對“中等生”的忽視
在應試教育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學校將教學質量視為生命,將教學成績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主要表現在:在“升學率第一”的指揮棒下,學校和教師爭相為了提升考試的優秀率、及格率以及班級和學校在外的聲譽,把大部分的關注都集中在優等生和后進生身上,目的在于優化那些成績好的同學,以備在各項考試比賽中可以為班級和學校贏得榮譽,同時在升學考試中可以向一流的學校輸送人才,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而教師和學校重視后進生,推行轉差工作,則更多是為了避免成績較差的這類學生拉低了班級的成績,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考核。唯獨“中等生”在學業上不占優勢,在日常活動中又大都規行矩步,關注度就自然低于“優等生”和“后進生”,成為班級中被忽視的群體。
(二)傳統教育評價體制使“無類”難以實現
目前“應試教育”地位仍然無法動搖,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更多是依賴學生早期的學業成績。在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對“中等生”這一不起眼的群體,關注度就低得多。成績平平的“中等生”在班級以及教師的心目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受更多的是平庸的自我。但是分數并不是一個人真實能力、社會經驗和生存技能的體現,僅代表的是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當學校以及教師盲目地將注意力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高分的追求上,學生的關注度也會發生轉移,只關注自身的成績。但若學業成績仍不甚理想,自己也沒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長此以往,學生的焦慮水平的上升,心理問題也會接踵而來。
(三)班級授課制阻礙“因材施教”的實施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和發展學生個性的弊端,這一狀況在我國表現得很突出。中國人口眾多,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學校班級容量普遍較大,班額一般在50左右人,教師難以因材施教。班級授課制除了這一公認的弊端,還有一個使“中等生”易處于不利地位的隱性弊端。班級建立后,在日常的學習相處中,每個學生在班里都會有屬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在班集體里所處的位置及教師和同學對自身的共識性評價,“中等生”一般的角色定位就是“這個學生表現平平,影響力一般”等等。在這種評價的影響下,“中等生”對自己的定位也會和周圍人趨同,不想去超越別人,更不敢超越自己。“優等生”卻是在高評價中,更加上進和發展,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形成了一種教育上的“馬太效應”。
三、“有教無類”思想對“中等生”發展的啟示
(一)改革評價策略,促進“中等生”發展
“改變單一的以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在學校管理中積極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學校要明確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教育思想,要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開放的平臺。”[3]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標準,從多維度來評價“中等生”,更加關注他們能力的培養和社會化程度的完善。而不是以簡單的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只關注教育的選拔性功能,不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審視。目前的評價機制仍然是獎勵“優等生”,“中等生”即使努力不一定可以取得有限的獎勵。所以要讓“中等生”多體會到成功的感受,學校和教師就要改變一貫的評價觀念。建立一種多方位全面的評價模式,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基礎上,也將學業的進步、日常行為舉止得體與否等納入評價標準,讓“中等生”真切地體會到學校和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激發起內在潛力和自信。
(二)教師因材施教,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
第一,從上課提問這一方面,課堂機會盡可能均等。上課提問本意是活躍課堂氣氛,可是我們更多地發現在中學課堂上,它似乎衍變成了教師與“優等生”單方面的交流或教師用來懲罰后進生的措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4]。“中等生”群體比較大,如果單純將難易中等的問題留給他們這個群體,分到每個人身上的機會就少很多,可以適當將稍有難度的問題也給“中等生”,讓“中等生”的發言機會也多起來。教師給予“中等生”多一些贊美的話語、鼓勵的眼神都會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會直接改變學生的人生方向。除了班主任,任課老師也要在日常的學習過程對“中等生”加以關注,使教師對“中等生”的關注有時間上的保證。在課堂上教師也要量“中等生”的力而行,適當鼓勵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其自信。
第二,合理利用教師期望效應。該效應最先由羅森塔爾通過心理學實驗研究證明: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與其智力發展成正比,后來在教育界內被教師廣泛使用。夸美紐斯也說過:“做教員的人對于學生差不多總是見面的時候是個什么樣子,便把他們當作一個什么樣子;他們抽他們,打他們,梳他們,把他們訓練成一定的形狀,希望他們變成一種完成了的和琢磨好的產品”[5]62。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關注和期待會影響到學生的方方面面。如若在教育教學中沒有給予學生期望,又怎能發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習動力呢?因此教師應給予“中等生”正確的期望并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不把學生分類安置。
第三,合理組織課內課外活動。針對“中等生”參與意識薄弱問題,教師應善于發現和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并針對其“因材施教”。教師應抓住時機多與他們談話,可以是學習外的閑談,充分發揮心靈慰藉師的角色,從而進一步地了解學生。尤其是在活動課程中,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精心設計不同的活動,鼓勵“中等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發揮其自身的主體作用。
當前素質教育要求教育對象要從抓“兩頭”學生轉變到“為了一切學生”上來,真正地實現“有教無類”。可是現實卻遠遠背離我們的期待,我們的學校也被各種欲望吞噬,只注重可以快速為學校帶來利益和榮譽的成績。面臨我國班級人數多這樣的現狀,要求教師做到一視同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的精力也有限,難免會有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的時候,但是學校以及教師要在觀念上轉變過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確地對待“中等生”這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孔子“有教無類”思想也在現今社會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任玉丹.淺談英國學校增值性評價模式對推進我國教育公平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1(5).
[2]蘇婷.多給“中等生”一點偏愛[J].中國教育報,2004(11).
[3]華國棟.差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8.
[5]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