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建筑是學校公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處于環境之中,與環境息息相關,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本文介紹了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建立的背景和外部條件,然后從外部空間環境與內部空間環境兩方面具體結合實例分析了建筑與環境的相互協調和自身空間環境的設計,以期對將來其他圖書館建設有所參考。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環境
加拿大建筑師Arthur Charles Erickson曾說:“建筑設計不是建筑師的想象,而是它的目的和它的環境這兩個條件的必然結果。在我看來,它們是兩個相對的力量,一個通過設計要求這個壓力由內而外推出它的形式,另一個則通過環境這個力由外而內對它進行塑造。”高校圖書館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重要機構,承擔著教育和情報的職能,它的性質決定了建筑空間組織與布局;同時高校圖書館在一定的校園環境中產生,是構成校園人文景觀的重要建筑,是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一座好的圖書館建筑不僅需要具備功能實現上的便捷性,同時還需要空間環境與建筑的協調統一。
建筑空間環境可以分為內部空間環境與外部空間環境。內部空間指由實體圍合的館內空間。包括門廳、走廊、樓梯等輔助行為空間,借閱室,閱覽室、自習室報告廳等學習空間,以及員工工作室、行政辦公室等工作空間。外部空間包括實體構件圍合的館內空間以外的一切活動領地。包括周圍的廣場、綠地、庭院,又包括建筑物的中庭、露臺、內天井、屋頂花園等[1]。
本文將從外部環境空間與內部環境空間兩方面分析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建筑設計中空間環境的創造。
1 整體概況
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湖師圖)前身是國立師范學院圖書館,于1991年由邵逸夫先生捐資,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學校共同配套投資建設。位于學校化工院以南,體育館以北,南北通路麓山路東側的一個220m×110m的地塊內。總建筑面積26000㎡,始建于1991年,經2003年擴建,現共5層,按2500人規模和220余萬藏書量設計各類用房和相應設施。內設開架管理的社科、自科閱覽室和書庫用房,現刊室、報告廳、貴賓室等服務設施用房,電子閱覽室、電子培訓室、復印室等技術設施用房及圖書館自身業務和行政辦公用房。
2 外部空間環境
湖師圖館址是依據學校總體布置,綜合地質勘探結果考慮確定,與學校主要教學樓區域形成以麓山路為南北軸線對稱的格局。南北通路溝通教學區與圖書館,整體采用“日字形”的對稱體型,坐東朝西,正對著兩大片草坪及一排繁茂的銀杏樹,在太陽西曬的時節能起到遮陰避暑的作用。建筑退讓道路紅線30米,保證足夠的隔離降噪空間,維持館內安靜的學習環境。主入口以寬闊的正面臺階連接綠地和人行通道,在空間上起到了很強的導向性。正門的綠地由臺階圍合,配有南北對稱的圣賢雕塑,形成一個小型廣場,構成室外停留空間,起到緩沖人流,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正門臺階向外延伸,南北兩側建筑后退,形成兩塊40m×50m的開闊綠地空間,圍繞綠地中小路設置了尺度適宜的長椅和石桌,學生可以進行室外閱讀、朗誦和討論活動,形成一個標志性的交往空間。也為未來的擴建發展留下了余地。此外,考慮到岳麓山景區24m的限高,湖師圖設五層,整體高度不超過20m,保護了岳麓山的整體輪廓線。
3 內部空間環境
高校圖書館是圖書館的一個主要分支。隨著大學的興起創辦,大學圖書館建設應運而生。高校圖書館是學校圖書情報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2]。因此,圖書館的建筑設計要以讀者為中心,以服務為最基本目的組織內部空間流線。
3.1 輔助行為的空間組織
輔助行為的空間即各類交通空間,既要有簡短有效的流線,又要具備鮮明的特征性,即讓人明確知道往哪里走。作為將各個部室合理串聯起來的重要空間,它既重要又次要,它不是人們停留長駐的地方,卻也會因為光線,氣味等微觀因素影響過往人群的情緒和感知。
①門廳。從大門階梯拾階而上,進入二樓的開敞空間就是門廳。門廳的兩層通高處理創造了適宜的尺度,使讀者進入圖書館時不感到壓抑[3]。門廳由大堂和流通部門組成,連接著還書臺和書庫。周邊的空間有過道,樓梯和中庭等。南北兩側是兩個回廊式的走道,南側走道連接著電子閱覽室、社科閱覽室和教師研究生閱覽室;北側連通藝術、自科閱覽室、現刊閱覽室和外文借閱室,將不同讀者人群的流線分開,避免交叉穿行和干擾。同時門廳設置有電子屏展示館內布局平面圖,方便讀者快速找到自己的最佳路線。新增的大屏幕超星電子閱讀器則給讀者提供免費的電子書下載,閑暇之余還能播放電影和小視頻,形成一個小的休閑區域,使學生在讀書之余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②走廊。走廊圍繞中庭設置,呈回字形。湖師圖的建筑是南北長,東西窄的造型,兩個回字形的走廊連通著圖書館的其他空間。走廊外墻和寬闊的落地窗間隔布置,陽光明媚的走廊空間形成光影婆娑的視覺效果構造了一個明亮、宜人的空間環境,有效縮短了讀者的心理距離;同時墻壁上懸掛或古色古香或極具地域特色的字畫及其他工藝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走在其中有穿行文化殿堂的神圣感。③樓梯。樓梯連接垂直交通,其設置與走廊要求一致。湖師圖樓梯采用半開敞式設置,樓梯口透過玻璃窗與中庭視覺溝通,以流動變化的視角成為中庭的視覺焦點,給讀者富于變化的空間感受。④中庭。湖師圖的實體建筑圍合了兩個開敞中庭空間,學生通過回廊可以眺望中庭,使中庭成為圖書館的視覺中心。北部一層以辦公區域為主,中庭種植常綠灌木圍合一個下沉式的平地,綠植起到了分隔視線的作用,平地空間形成了一個半私密的交往空間,整體氛圍靜謐,南部建造了一個90年代流行的噴泉水池,中間貫穿小型步道與圍欄,水中金魚嬉戲,是周邊自習室學生學習之余放松的好去處。美中不足的是春夏有潮濕的問題。
3.2 學習工作空間
圖書館的學習空間以借閱空間為主。借閱包括借書和閱覽。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采用開架管理模式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的普遍發展趨勢,湖師圖也不例外。以自科借閱室為例,借閱室是一個需要安靜的場所,供讀者取閱圖書和辦理借閱手續。自科借閱室采用書架書桌完全分開布置的格局,入口朝東,工作臺和書架布置在靠近入口的南北兩側,需要借閱的讀者可以先在大門兩側查閱數字資源,而后直接進入書架區,不干擾閱讀區的讀者直接完成借書活動;同時書架隔離走廊與工作臺,降低噪聲影響,為閱讀的讀者創造了靜謐的環境。閱覽桌布置靠近西面和南面的窗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大門與西窗之間的通過工作臺與書桌隔出通道,既可組織人流的方向,又引導了自然通風,促進室內與室外的空氣交換流通,保障大開間的空氣質量,節能環保。靠墻的位置布線緊湊提供電源,同時覆蓋無線網絡設施,提供了良好的內部通信網絡設施,使數據在館內自由流通,為讀者實現服務和辦公的自動化;此外還提供了足夠的對外通信設施和能力,保證圖書館能夠接收到全球性的情報信息和各種數據庫中的最新資料,加工成數字館藏資源,使工作人員和廣大讀者能夠及時發布和查詢信息,利用各種數字文獻和其他資源[4]。
圖書館的工作空間包括辦公室,業務部,系統部,信息部,采編部等部門;均布置在大樓轉角位置,不占用重要大片空間,又和借閱室、書庫等分開,保持工作環境的相對獨立性;同時通過樓梯縱向溝通,又維持了彼此之間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劉毓基.關于圖書館外部空間環境的創造[J].圖書情報工作,1999.1:29-30
[2]王雪.當代高校圖書館設計的新趨勢[EB/OL].[2007-3]
[3]牛麗文.新時代大學圖書館建筑設計研究[EB/OL].[2003-6]
[4]常曼,高校圖書館建筑規劃探討[J],現代情報,2006,10:111-112
作者簡介
劉茜(1989-),女,漢族,碩士學位。現工作于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空間,閱讀推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