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英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素質教育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符合課程改革的需求,有助于師生間建立起情誼,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利用社區資源與互聯網資源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新課程改革指導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在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提倡結合當地實際的經濟水平、文化現狀,在充分利用學校內外部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下面將具體介紹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以及促進其有效實現的具體方法。
1 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優點
1.1 有利于課程改革內容的深化
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地區學校的辦學資源有所區別,學生的綜合素質、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轉型時期,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和知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一批批的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人才,作為推動國家穩定發展的原動力。新課程改革后,要求素質教育應該注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創新性和適宜性。歷史與社會學科不應該堅守使用灌輸式,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這樣子,我們的教學將會與時代脫軌,學生學習的知識將難以應用于實際中。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應該從學校自身資源出發,結合學科特點,考慮學生需求,積極開展與利用校本資源課程,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
1.2 有利于師生建立深厚的情誼
歷史與社會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學校、家庭與學生三者間相互聯系、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家長和學生共識相同的目標,一起付出努力,才能達成課程教學的預期目標。在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的過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師堅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為教學目標,想方設法通過自主探究、集體討論和課程培訓中,轉變教學觀念,發掘課程資源,更好地營造課堂氛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面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他們會更加配合教師工作。歷史與社會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助于教師激發自我發展的欲望,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情誼。
1.3 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如前所述,歷史與社會學科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是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而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素質教育。因此,歷史與社會的校本資源開發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開放新穎、量力而行的三大原則,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為中心原則是以學生的需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開展面向未來的校本資源課程;開放新穎原則是指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都實現創新,前者強調學科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身邊的生活息息相關,后者強調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取師生互動的探究性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科探究和合作中來;量力而行原則是指學校應該全面考慮學校的教學條件,結合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最終實現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目標。
2 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2.1 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
教師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導者,什么樣的資源適合應用于什么樣的課堂上,教師可謂是最清楚不過了。開發和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最先需要解決的難題。如何才能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呢?首先,教師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明確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不斷增強自身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接著,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周圍的事物,結合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最后,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應該相互借鑒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尋找最為合適的校本資源。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需要學科教師在不斷的探索和學習中,培養課程資源的意識,提高開發與利用資源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從他們熟悉的事情,用他們易懂的語言進行課程教學,必然會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最終成為知識的擁有者和生活的創造者。
2.2 通過社區資源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
社區資源是一個綜合性強、靈活性大的課程資源,社區資源是開發和利用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探究課”設置在歷史與社會課本的關鍵原因是,該學科提倡學生不要局限于課程,還應該從社會中發現真善美。那么,怎樣才能把社區資源有效地利用與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呢?學生對家鄉往往表現的十分熟悉,從家鄉的自然資源、家鄉的經濟資源、家鄉的文化資源三大途徑,激發學生濃濃的故鄉情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一,實現家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利用鄉土教育達成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要從家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入手。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生活在社區”的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社區地圖中找出自己家具體的位置,或者是讓學生自行繪制社區圖,明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加深認識和記憶。在“來自家鄉的報告”的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和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如:地形、地勢、山脈、河流、氣候、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同時探究這些自然環境資源對我們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第二,實現家鄉經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我是文明的小管家”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關注和調研家鄉人們在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理財方式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不僅能大概掌握家鄉的生活水平,才能加深對文明行為的認識。在“探尋身邊的歷史”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家鄉的環境、文化、工業等方面進行調查探究,了解它們之所以發生變化的原因,同時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第三,實現家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保護身邊的古老文明“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名人和他們的先進事跡,訪問和收集家鄉的古文明建筑,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資源的認識。
2.3 通過網絡資源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
21世紀是多媒體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在互聯網上一搜就能獲得想要的信息,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初中學生都掌握了運用互聯網學習的技能。因此,為了迎合互聯網時代的需求,近乎于所有的學校已經使用多媒體教學,并且建立了多媒體教室和學校內部教育平臺。互聯網信息日新月異,有趣新穎的網絡資源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喜愛和共鳴。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在眾多的網絡資源中,發掘符合課本教程的網絡素材。互聯網也是一個信息萬變,泥沙俱下的虛擬世界,教師應該指引學生正確的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用之不竭、取之不斷的資源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能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識。
總之,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加強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視,想方設法通過多種途徑把它引入到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毛明華.農村初中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J].新課程,2010.
[2]藍林玉. 淺談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學前沿,2008.
[3]張繼成.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提升德育滲透力[J].歷史教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