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華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當前我國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和發展關鍵時期,經濟運行領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不斷顯現,經濟犯罪總量不斷攀升,特別是互聯網網金融犯罪手段不斷翻新,呈現出隱蔽化、智能化、涉眾化等新特點,給我們經偵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1 當前互聯網金融犯罪的現狀
隨著受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實體經濟運行困難,各種犯罪應運而生,如合同詐騙、騙取貸款、非法集資、涉稅犯罪、侵犯知識產權等傳統形式的犯罪案件普遍高發,具有案值高、受害人員多、查處難度大、社會影響廣等特點。特別是,隨著國家政策對“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事物的肯定和扶持,在相關法規尚不完備的情況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時機,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傳銷等披上“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打著新型金融的旗號,新瓶將舊酒,搖身一變,成為更隱蔽、更富有誘惑性的犯罪形態,給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威脅。
(一)P2P借貸已成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重災區”。我國最早的P2P平臺是2007年成立的上海拍拍貸,鑒于征信體系不健全,為取得投資人的信任,大多平臺采用保本模式,由于P2P平臺無準入門檻、無行業監管,買幾個模板就可以建立P2P平臺,這給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另外,有的平臺沒有第三方資金托管或者表面有托管但實際是假托管,資金仍然掌握在平臺手中,自建資金池,平臺可以隨意挪用客戶資金,這就給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創造了有利條件。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平臺欺騙投資人而虛構借款人,實際是借P2P平臺名義進行非法集資,拆東墻補西墻,借新還舊,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平臺便跑路,給投資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最典型的就是“e租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該案主要犯罪嫌疑人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國內P2P平臺數量超過2600家,P2P行業累計交易規模已達1.25萬億,至目前,國內共有1300余家P2P平臺死亡、668家跑路,涉及金額巨大。
(二)眾籌融資容易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又一大“隱患”。“眾籌”是指個人或小企業通過互聯網向大眾籌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眾籌融資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形式,面臨的普遍問題是交易的合法性與投資人的權益保護問題,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有的平臺在無明確投資項目的情況下,事先歸集投資者資金,形成資金池,然后公開宣傳、吸引項目上線,再對項目進行投資,有的平臺在投資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資金池中的資金轉移或挪作他用,屬于典型的集資詐騙行為。另外,對于股權眾籌,當籌資活動中出資股東突破200人或有限合伙突破50人的限制時,行為人的行為還有可能構成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不可否認,“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新寵”,對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創新創業活動和幫助信息技術產業化等,都具有積極意義。2015年7月,央行、工信部、公安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股權眾籌在該指導意見中得到明確規定。但目前,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關于眾籌的普遍性監管規則尚未出臺,仍缺乏有效的市場規范和法律監管。至目前,國內已存在200余家眾籌平臺,2015年全國眾籌行業共成功籌資110余億元,成為繼P2P后的又一個“風口”,規模較大的有京東眾籌、淘寶眾籌等。
(三)網絡虛擬貨幣成為網絡洗錢犯罪的“新工具”。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虛擬貨幣作為一種電子商務的產物得以發展,一般來說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發行,以數字化電子信息為載體,持有者能夠利用其在網上購買或交換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物品,發行方多為網絡游戲運營商、網絡平臺運營商,如比特幣、克拉幣、Q幣、萊特幣等。由于虛擬貨幣固有的虛擬性、便利性和跨時空性等特征以及現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虛擬貨幣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成為洗錢的新型工具。當前,國內虛擬貨幣發行方、交易服務方尚未明確納入反洗錢監管范圍,未有專門涉及虛擬貨幣反洗錢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是相關部和就特定方面的虛擬貨幣管理發布一般規范性文件,有部分條文雖然與反洗錢相關,但其規范和約束力度與反洗錢工作要求仍有距離。
(四)網絡傳銷仍然是涉眾型經濟犯罪屢打不絕的“頑疾”。隨著網絡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傳統的傳銷正逐漸被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傳銷模式?網絡傳銷所代替,網絡傳銷利用網絡活動的隱蔽性強、跨區域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往往假借“電子商務”、“基金運作”、“風險投資”、“新能源開發”、“外匯交易”等名義,以“電子商務”、“網絡團購”、“網絡廣告”、“網賺”、“淘寶網店”、“網絡直銷”等為偽裝,掩蓋其發展會員或下線牟利的本質,鼓吹造富神話。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提出,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宣傳“在家創業”、“創業兼職”、“網絡加盟”等,吸引會員開展傳銷活動。
2 防范和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的意見和建議
我國互聯網金融真正快速發展是從2013年開始,2015年7月,央行、工信部、公安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融資、互聯網保險等互聯網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為確保眾籌互聯網金融健康穩步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健全互聯網金融法律框架體系。進一步梳理完善現行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界定互聯網金融販范疇、準入門檻、運營規范、進出機制、監管主體及具體職能等問題,并對觸犯法律的行出明確規定,特別是對互聯網在融資過程中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洗錢、傳銷等犯罪的行為界定,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2015年12月,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P2P網貸平臺在18個月內整改完畢,嚴格遵守P2P行業14條紅線,決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金融征信體系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規范發展的基石?;ヂ摼W金融的快速發展,大大擴展了征信體系的數據范疇,可以通過電子交易平臺信息、物流信息、資金信息等互聯網大數據綜合判斷授信對象的信用狀況,實現交易雙方信息溝通充分、風險管理和信任評級完全數據化,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鴻溝等問題,使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銷售和購買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三)強化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監測。要建立由政府牽頭,金融、公安、銀監、市場管理、經信、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參與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管控工作機制。公安經偵部門要密切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動態,牢固樹立“科技+傳統”的理念,既重視科技情報建設,又強調人力情報運用,建立網上研判、網上預警、網上流轉等信息化用機制。加強易引發經濟犯罪風險和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信息的搜集和研判,努力發現、挖掘、提煉深層次、預警性信息,及時提出打擊和防范涉及互聯網金融犯罪活動的工作意見。
(四)加強互聯網金融犯罪防范宣傳。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宣傳媒體,積極穩妥地做好宣傳預警工作,營造防范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活動的輿論氛圍。尤其要采取以案說法等形式,曝光一批大要案件,多層面、多角度地宣傳互聯網金融經濟犯罪的常見類型、犯罪手段,提醒公眾理性投資,增強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