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余奕文
摘 要:女大學生在社會群體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近幾年的女大學生被害案件也在增多,而社會對此做出的反映卻令人失望,各大媒體在報道時也傾向于問責被害人,難免不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更有甚者還會鼓勵潛在的犯罪人。這些都是可能造成女大學生被害破窗效應的潛在誘因。
關鍵詞:女大學生被害;破窗效應;誘因
1 破窗效應的淵源
破窗理論最早是在后來被稱為“破窗之父”的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自己的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中提出的。而破窗效應的正式提出是基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一個治安相對良好的中產階級社區(qū),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社區(qū)內。他將停在雜亂社區(qū)內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而放在中產階級社區(qū)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沒過多久它就不見了。受此啟發(fā),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窗戶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當然,“破窗效應”理論的內涵并非只是在負面效應上,在美國,人們將此理論廣泛應用于教育、經濟學、管理學、犯罪預防和犯罪治理等多個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女大學生被害破窗效應的潛在誘因分析
2.1 輿論的畸形環(huán)境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tǒng)輿論導向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加之目前人心浮躁、思想混亂的狀態(tài),特別是傳統(tǒng)道德的綁架和對于女性的歧視,導致在新聞報道上過分強調上被害人的責任,甚至讓人產生對于犯罪人的同情。
這種畸形的輿論環(huán)境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造成的是無法彌補的,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整體認知的偏移。輿論的引導更像承認了犯罪分子因犯罪而取得的利益的合理性,勢必加大犯罪人的囂張氣焰。
2.2 女大學生思想單純
女大學生涉世不深,思想過于單純,輕信他人,很容易上當受騙,在已知的因會見網友而遇害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女生。再加上女性在被威脅后,很可能選擇隱忍,特別是當遭遇到性侵犯時,導致犯罪分子更加囂張。
2.3 社會治理低效
雖然近年來女大學生犯罪案件多發(fā),但這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更沒有出臺相應針對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措施,而只是按照普通犯罪進行調查處理。
長期以來就有“黑車”現象,但執(zhí)法力度總是時高時低,應付上級檢查的痕跡明顯。究其原因還是對其危害性認識模糊,認為只是關系市容市貌,殊不知這樣一來會對社會治安環(huán)境造成多么惡劣的影響,一方面,女大學生和一般公眾都會習以為常,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別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正好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實施犯罪。2014年8月9日,20歲的女大學生高渝在重慶與黑車司機發(fā)生爭執(zhí)而不幸遇害。8月21日,22歲的女大學生小金在濟南被黑車司機綁架、囚禁4天,并慘遭毆打、性虐;8月29日,20歲的重慶女大學生高渝因在返家途中錯上一輛黑車而被害身亡等案件,這些都是血淋林的教訓。
2.4 犯罪打擊不力
“打擊不力”,是指由于各種因素對犯罪查處不及時和對犯罪分子懲辦不嚴,影響刑罰的確定性和及時性,從而使刑法懲治效能不能及時充分發(fā)揮的情況。
對于女大學生被害案件來說,司法機關對這類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在辦理案件時只注重刑事責任的追究,卻忽視了對社會效果的把握,導致社會特別是被害人及其家屬的不滿;另外,公檢法三機關配合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犯罪分子;再加上執(zhí)法環(huán)境不利的影響,一方面犯罪分子不擇手段為自己脫罪,更有甚者收買被害人、腐蝕執(zhí)法人員,對案件的偵辦造成極大阻礙,另一方面,犯罪分子的反偵查能力和作案手段日益增強,再加上交通、通訊、技術等條件的發(fā)展,使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遲遲不能落網,還會增加辦案經費支出。
以上誘因,都不是獨立地對此類犯罪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促發(fā)和影響著犯罪。這些因素共同打破了第一層窗戶,而且這些因素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維護,那這扇破窗會越來越破。“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維護好每一個將要遭到破壞的窗戶,才能保證整座大廈的完整。
3 結語
社會環(huán)境非常復雜,用“破窗效應”理論來分析女大學生被害的潛在誘因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全部的因素,但這些誘因在現實中確實構成了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被害性。總而言之,將“破窗效應”理論應用在女大學生被害案件上進行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引發(fā)相關學者和實務專家的思考,共同尋找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在社會和個人等相關因素身上找到突破口,從而達到保護女大學生和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參見張旭著:《犯罪學要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參見馬牧原:《犯罪中女大學生被害人的成因分析》,法制博覽,2015年7月上;
[3]參見伍德志:《論破窗效應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應用》,安徽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4]參見韓清、李興明(濟南市天橋區(qū)檢察院):《“破窗”心理、“破罐”心理和未成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第4期;
作者簡介
趙華(1994—),男,漢族,河南省虞城縣,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法學專業(yè)。
余奕文(1995—),女,漢族,湖北省黃岡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