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祁東漁鼓是流行于湖南衡陽市祁東縣等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是祁東漁鼓藝人根據的實際生活情況不斷創作而成的。現在所表演的漁鼓曲目主要以反映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為主,具有社會教化和調節功能。在民間曲藝逐漸衰落的大環境下,祁東漁鼓卻依舊得到較好的發展與保護,并出現了“漁鼓熱”的現象。對此現象分析,可為地方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字:非物質文化遺產;祁東漁鼓;價值功能;存在問題
1 祁東漁鼓的來源
祁東漁鼓是流傳于“中國曲藝之鄉”湖南省衡陽市的祁東縣民間曲藝藝術,因其表演時主要通過拍打伴奏樂器“漁鼓”來配合表演而得名。最初,漁鼓是用長二尺四寸、圓周九寸大的無節竹筒蒙上豬皮膜做成的漁鼓筒而成。演奏時,左手下臂抱筒在懷,左手持一根兩尺長一寸寬的竹板敲擊鼓身以為強拍,右手手指拍擊下面的鼓面以為花點。漁鼓主要流行于鄉村地區,其演出方式比較靈活,服裝單一、道具較少,便于在丘陵地區行街攜帶。主要演出場所為茶館、孝堂、重大慶典、紅白喜事、以及大型演出、比賽等。
關于祁東漁鼓的來源,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資料記載,主要是通過民間故事、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有專家考證, “漁鼓”,又稱為“道情”,起源于道教。始于道士與道姑們化齋時所唱的勸世及修行歌,后傳入民間,成為曲藝藝人演唱的絕活。大約在解放前,一位名叫劉賢忠的燒瓦匠一邊燒瓦一邊唱漁鼓,唱一些民間故事和歷史趣聞,用來消遣娛樂。鄒祖西后向劉賢忠拜師學習了漁鼓,并開始傳唱。1952 年,鄒祖西在中南戲曲觀摩會上演唱了《廖仁福的互動組》,后經藝人們的努力,漁鼓演被改編成一種正式的民間說唱藝術。
2 祁東漁鼓的社會功能
(一)祁東漁鼓的教化功能
改革開放以后,祁東漁鼓新增了很多的現代曲目,這些曲目中包含教化、勸世的內容,具有一定教育和模塑作用,對引導良好的社會風氣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好丑媳婦》中女兒出嫁前,父親教導女兒要做賢良之妻、孝敬公婆、與丈夫和睦相處。對于處理好婆媳關系、家庭美德的塑造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剁手》講述了因男人賭博最后家破人亡的故事,最后剁手以吸取教訓。勸解人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拒絕賭博。祁東漁鼓藝人根據當地的社會情況,創作了大量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唱詞,使人們在歡聲笑語中接受教育、調和社會關系。
(二)祁東漁鼓的調節功能
民俗的調節功能,是指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泄、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祁東漁鼓以說唱表演的形式,在鄉村的不同禮俗活動中,通過娛樂、宣泄等方式調節民眾的情感。祁東漁鼓的主要在紅白喜事、壽宴等場合表演。在喪堂漁鼓表演的時,通過娛樂的方式驅散喪葬儀式中的沉悶,在娛樂中放松精神、宣泄悲傷的情感,使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得到調節。在婚宴、壽宴打漁鼓,歡聲笑語中可驅散不快之事。在觀看漁鼓時,觀眾就表演內容、所述故事進行評論,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
3 祁東“漁鼓熱”原因
祁東漁鼓發展至今,并沒有因為傳統社會變遷和人口的流動等因素的影響而舉步維艱。相反,祁東漁鼓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傳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里力,并出現“漁鼓熱”的現象。
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下,祁東政府開始重視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積極探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2007 年,祁東縣文化局將祁東漁鼓申報為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 年,又申報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當地成立了祁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9年,祁東漁鼓已被成功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東縣政府積極組織引入比賽機制,成立了祁東縣曲藝協會,并由祁東政府組織,將漁鼓表演刻錄成光盤,擴大漁鼓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祁東漁鼓的發展離不開漁鼓藝人的努力,近幾十年來,鄒祖西、周陽春、鄒賽奇、鄧福生等人對祁東漁鼓的創新、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藝人整理、收集了傳統漁鼓的演唱底本,借鑒并融合了祁劇的唱腔,加入了花鼓戲的表演形式,豐富了祁東漁鼓的內容和藝術特色。由于漁鼓藝人以漁鼓表演為主要經濟來源,并成為他們生存所需的一種技能。因此,在面臨新的社會狀況和生存環境時,漁鼓藝人具有比較敏銳洞察力和創新意識,能夠根據社會變遷、觀眾品味的變化對漁鼓進行改編滿足觀眾的口味。
祁東漁鼓得到廣泛的傳播,離不開當地群眾的支持。祁東漁鼓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壽宴中,亦或是鄉鎮劇院,都可以看到漁鼓表演。除此之外,民眾在家休閑事,也會通過收音機或者電視機播放漁鼓。原因如下:首先,祁東縣地處南方丘陵縣城內部交通多有不便,村莊內部集體活動較少,加之外出打工人員較多,村落內部聯系不夠密切。一場漁鼓可以聚集全村的大多數人,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也為民眾提供了娛樂的方式。其次,在鄉村社會中個人聲望是受到重視的,紅白喜事的排場可以顯示個人財力和聲望。邀請漁鼓表演也是一種互惠利他的行為,這種利他行為的表現方式主要通過饋贈的方式進行,以維持親緣以及鄰里關系,在利他行為中取得聲望和面子。
4 祁東漁鼓保護傳承的問題
祁東漁鼓發展至今,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身的傳承護體系。但是,就目前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在傳承上,祁東漁鼓目前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師徒傳承,藝人將漁鼓表演藝術當作一種生存方式。然而,老藝人人數逐年減少,年輕藝人青黃不接。年輕人寧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學習漁鼓。隨著流行文化的沖擊,新的傳播媒介以及娛樂資源的出現,年輕人崇尚流行文化,對祁東漁鼓的興趣逐漸減少,對藝術的深入接觸不夠,無表演大家出現。同時,藝人處于分散的結構中,成員流動性較大,漁鼓缺乏統一的管理。
第二,對于祁東漁鼓來說,地域性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地域性主要表現為語言、習俗、文化的差異性。地域性對認識地方文化特質、探討地方文化內涵具有重要作用。祁東漁鼓演唱多以祁東方言為主,具有明顯的祁東特色,這對于祁東漁鼓傳播與發展產生了阻礙。祁東漁鼓在常寧、衡陽等受到觀眾歡迎,但是到了其它地區就出現觀眾聽不懂、或者不感興趣的情況。
隨著傳統社會的變遷、城鎮化的大潮、新媒體的沖擊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傳統觀念、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等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若傳統地方曲藝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有可能出現逐漸衰微景象。雖然祁東漁鼓出現“漁鼓熱”的現象,但是地方曲藝的逐漸流失和退出舞臺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祁東漁鼓的保護與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鄺 嘉、苗學猛,地方曲藝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以祁東漁鼓為例[J],讀書文摘,2014(10)
[2]張天慧、李巧偉,地方曲藝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學的對接嘗試——以衡陽漁鼓為例[J],大舞臺,2013(6)
[3]米瑞玲、劉瑞芝,衡陽漁鼓及其社會功能淺析[J],音樂時空,2013(12)
[4]羅艷玲,流變中的傳承 ——湖南祁東漁鼓的人類學考察[D],云南大學,2010
[5]侯克娜,論祁東漁鼓的藝術特色與發展啟示[J],芒種,2015(1)
[6]鄒少民,淺談祁東漁鼓及其音樂[J],藝海,2015(5)
[7]肖牡丹,祁東漁鼓——湘南曲藝之明珠[J],戲劇之家,2014(14)
[8]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學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6)
[9]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的幾個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10(9)
[10]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作者簡介
王慧(1991—),女,山東省日照市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職務:碩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