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社會管理離不開文化,要想實現社會管理,就必須把握人心和文化精神。本文以社會管理的含義為出發點,詮釋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且基于公民交往視角上的社會管理文化共識。
關鍵詞:社會管理;文化屬性;公民交往;文化共識
隨著社會對社會管理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關注,明確了社會管理的主體地位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其中,政府和企業是以集團形式存在的社會管理主體,對社會管理的實際環節通過相應社會角色的扮演很容易就能進入,而怎樣參與到管理過程中或體現管理的公民和社會組織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公民難以參與到社火管理活動中是路徑設計和方法不正確的原因,而事實上是由于一直以來未真正意識到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公眾管理地位兼管理對象的兩面性被忽視導致的。因此,應正確認識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從公民交往視角出發的社會管理文化共識。
1 社會管理的含義
所謂社會管理,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組成社會系統的各部分、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與每個社會發展的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的廣義含義是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事業等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的機構進行統籌管理;社會管理的俠義含義是對不能規劃的已有經濟、政治、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由權力部門授權進行專門管理。
2 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
社會管理的活動方式、組織形式、組織結構都和長久以來的社會文化心理、社會文化行為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在社會管理中既是一種思想境界,又是管理行為的引領精神。社會管理中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制度規范、風俗習慣被統稱為社會管理文化,并深入的闡述了社會管理的行為、過程和運行機制。因此,想要提高管理效力和水平就必須充分掌握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
2.1 社會管理文化的公共性
社會管理對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是面對面的管理形式,統籌管理國家和民族的事務,協調配置公共事務和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公共性。社會管理文化的“公共性”文化特征,是獨立于政府的管理,每個公民都有同樣的機會參與到公共領域管理之中。社會管理文化也屬于公共、領域文化。所謂公共領域就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共同的空間,每個人都可以進入,每個人都可以享有,其共有和共享除了公共交往的空間、物品和服務等層面之外,還在社會輿論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社會管理的公共性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社會管理的權利,可充分的表達出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念,立志為大多數公民利益的公共理想和公共價值所服務。
社會管理文化的公共性具體表現為:其一,公民的開放性理念,就是只要是公民身份,就可以在社會管理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辯論的開放價值判斷,其也是建立民主文化氛圍的關鍵。其二,知情、普遍認可協商的結果,就是某一決策若想具有實施效力,其前提必須是公民知情決策的結果,并認同這項決策,體現了社會管理充分的尊重社會主體。其三,對話性交往形式,基于合理、公開的論辯之上的意見,才能為所有公民所接受。公民參與交往的潛力在其發揮發表觀點、參與辯論的權能和機會中被喚醒,才能在理性中修正自身行為和反思自我,通過對話性交往形式實現公民社會管理文化的公共性。由此看來,社會管理可以看、作是公民通過語言、行為展示其自身的平臺,對公民間相同或不同的意見,社會管理所營造出的文化氛圍就是在意見中逐步把握真理,有利于公民對其位置的準確掌握,表達自我的價值觀念,真正的實現公民社會管理的主體地位。
2.2 社會管理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是指打破一致性的目標、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向,接納矛盾、差異以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社會管理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現在:首先,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是開放的,提供給矛盾面和對立面一種展現的空間,并是以平和與寬容的態度對待。社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可以體現出對矛盾、對立的寬容和尊重度,只有在社會管理水平高和能力高的前提下,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管理文化的包容性。其次,包容性還表現為追求公平正義、尊重權利平等,在保障多數人群利益的同時,不能忽略少數人群的利益,社會管理模式若想獲得更多的支持,就必須保障和認可所有公民同等的自由權利,這也是社會管理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除上述兩個文化屬性外,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還包含開放性、人本性等,但公共性和包容性是社會管理文化中最核心的屬性,其他特征都是從這兩個特征中延伸出來的,社會管理文化的公共性屬性中就含有開放性,公共性強調對特權部門的專斷以開放式的心態去打破,使其他管理力量的地位和價值給予肯定;社會管理文化的包容性容納了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實現了社會管理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因此,社會管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想秩序。
3 基于公民交往視角的社會管理文化共識
3.1 文化共識在公民交往中得以實現
公民是參與社會管理的主體,且公民的文化背景屬于交叉重疊式,使其在進行互動時形成的共同認知和判斷具有相應的指導性和解釋力,也就是能夠實現多元化主體普遍認可的妥協性共識。所謂共識,是指主體的認識不同,但在對真理可價值追求的過程中,共同形成的一種普遍性的看法,其也是在深度交往過程中個體對話和妥協的結論。公民表達和反駁的渠道就是其發言權和實踐。由此看來,公民文化是可以按照公民獨立的意愿,把掌控者和行為者的等級差異抹去,使獲得的公共文化模型是得到公民的普遍認可的。
文化共識作為社會管理的理論基礎,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源于回答生活中的事實境遇的公共性問題,共識對社會管理活動中家庭的衍生、風俗制度的形成、社會運行規則的確立、社會主體的交互作用等全部領域進行支配。對文化共識存在的客觀性都不能質疑,只有肯定和認可了共識,才是對社會本身的認可和肯定。社會管理的內涵就是在不斷的話語協商中得到充實和拓寬,同時,修正和重塑了運行機制。
3.2 社會秩序在協商共識中得以保障
在多種意見存在差異和對立的磨合中形成了文化共識。分歧、沖突和差異是多元管理主體共存的必然的社會管理狀態,只有對差異的文化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的包容和消融社會才得以繼續發展。此外,不可能很容易就會達成文化共識,只有在長期的對公民差異理念的磨合中逐步實現文化共識。已達成的文化共識也不會永遠停止在共識狀態之中,其會隨著改變中的社會環境和條件目標而持續的調整。已存在的共識也許會拓寬或加深,也有可能走到對立面,因此對文化共識的探索是沒有盡頭的。
對社會管理文化共識達成的手段和程序需要特別注重。只有符合社會發展的共識機制,才能最大程度的獲得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共贏。對話協商的交往方式是達成社會管理文化共識的最合理途徑。
文化的滲透力只有在多元化價值觀相互滲透中實現的協商共識才會更加強大。達成的價值理念、規則制定、實踐體系的共識,當作共同的運作和認知原則,其體現于公民的行為舉止、社會的知識體系與文化傳統之中,使公民的自我認知、社會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化。特別是在一個社會框架中盡量保證多元化文化的和平共生,這是對社會中每位成員的考驗,實現文化理念存在差異的社會管理主體文化共識,是社會處于持續、良好的發展之中。
參考文獻
[1]李靈芝,尹世尤.廉潔文化在社會管理中的效能.《理論探索》.2011年6期
[2]顏冰.社會管理的文化屬性及共識:基于公民交往視角.《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
[3]周新港,王軍,同建平.分析礦區文化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現代企業教育》.2013年10期
[4]陳永標.論創新社會管理視野下的律師文化建設.《檢察風云—創新社會管理理論專刊》.2012年3期
[5]黎軍 ,創新參與型社會管理體制實現政府、社會共治2012 - 2012“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