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偉
摘 要:本文從電子數據以及保全公證的概述入手,綜合分析了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內容以及公證實際程序,最后對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效力進行了完整總結。
關鍵詞:電子證據;保全公證;若干問題
在目前,伴隨著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電子證據保全公證事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公證機構中保全證據業務主要包含了電子證據的獲得及其保全公證業務,我國的電子證據保全公證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啟動方式具有明顯的被動性特點;第二,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保全措施都較為中立。
1 電子證據以及保全公證
1.1 電子證據
電子數據綜合運用了多種信息通信技術手段,其中包含了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網絡通信及控制技術、系統數據信息處理技術等。通過各類技術的支持實現各類客觀數據信息的處理,通過文字改換、數字模擬、字母圖形形式化運用等發揮功能。電子數據通常情況下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很多人也習慣將各類計算機證據、電文數據證據以及網絡證據等歸納到電子證據范圍內。但是因為電子證據的實際存在形式固定在電子數據模式,所以,該種叫法規范性較強。電子數據主要概括了利用計算機系統網絡技術來產生和傳送的各類網絡信息數據,可以發揮對客觀事物的證實作用和記錄作用。
電子數據具有明顯的隱蔽性特征,同時較其他的數據處理模式更加容易復制,但是也具有明顯的技術脆弱性。電子數據若想實際具有證據性質就需要法院以及各類權威機構如公證機構通過數據下載和圖片保存的形式進行數據信息留檔。
1.2 證據保全公證
證據保全公證,是指公證機構依據法人或者自然人提出的公證申請,對具有重要證明價值和容易滅失的證據進行驗證性證據價值提取,從而對整體的證據證明真實性以及證據證明效力進行保全。與各類不同類型的證據保全內容相比,證據保全的公證模式和公證方法具有明顯的啟動模式被動性,同時不需要進行公證性前期擔保,所有的保全措施也可以保持中立。公證機構進行的證據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有價值的證據損毀或者流失,可以為糾紛事件的解決提供可靠的依據。
2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內容
我國的《公證法》第三章第四條規定,公證行為主要依據法定程序展開,公證涵蓋了對各類民事以及相關法律行為和具有法律研究意義事件的合法性以及真實性的證明。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主要含義包括了以下兩點:第一,電子證據保全公證主要針對的是事件的真實性以及合法性,對于具體的公證申請事項的資質以及性質等級不予證明和任何判斷;第二,主要的公證事項包含針對民事相關法律事件的證明以及對自身具備明顯法律意義和價值的事實的證明。在民事相關事件證明中,常見的例如繼承公證。具有法律意義和價值的事實證明常見的有婚姻狀況公證、出生和親屬關系公證。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對象也綜合涵蓋了所有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電子類信息數據,公證申請者獲得電子數據的實際行為。
3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程序
3.1 保全原則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程序主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
電子證據在保全公證的過程中需要實際申請人對公證機構提出正式的公證申請,公證組織機構通過核實對審查事件進行受理,最后由公證人員采取實際的執業活動或者出具相關的公證書面證明。在整個的電子證據保全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以下操作原則:
第一,堅持合法性原則,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的電子數據不得予以公證,對于私人的資料和數據信息在公證之前需要對合法的資源使用者和擁有者身份進行調查,防止他人冒用,需要在整個法律保全公證過程中對他人的隱私權進行保護[3]。
第二,堅持及時性原則,電子數據信息經由網絡就可以實現快速準確的傳遞和輸送,所有的傳輸和處理過程中都存在數據信息丟失和破壞的風險,所以在接受公證審查之后應該盡快進行采取相應的保全措施。
第三,堅持完整性原則。電子證據的主要證據價值的體現和發揮都是以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來實現的,所以,作為數據信息儲存的系統要滿足完整性,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同時,還要保持完整的電子數據記錄。
3.2 保全時間
在法律理論界以及實務研究界,一直對證據保存公證何時介入實際的訴訟程序存在一定的爭論和矛盾,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對該部分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在實際的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法院方提出證據公證要求,就可以依據訴訟參與人的實際申請判斷是否進行證據保全。但是,對于是否必須要在訴訟開始之前完成或采取證據保全措施,相關立法內容仍然空白。同樣的《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中也沒有對實際的證據公證保全采取時間以及時效性進行明確規定。大部分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認為在沒有明確法律要求和限制的情況下,證據的保全公證實效性不應該受到訴訟時間的限制,經過實踐也可以發現,如果與訴訟類證據保全實效性進行比較,公證機構對于電子證據的保全更加可以體現時效性優勢。
3.3 受理和審查
根據我國的《公證程序規則》規定可以了解到,公證機構在進行電子數據信息審核之前,應該對具體的保全資料信息內容進行真實性和合法性審查,避免出現對他人正當權益的侵犯。同時,應該對申請人給出的電子數據存儲設備使用者和擁有者身份進行核實,對電子設備存在訪問限制以及訪問驗證的,應該核實申請人是否具有登錄資格,或者是否有權登錄系統獲取資料。
3.4 一般保全措施
根據《辦理保全證據公證的指導意見》中的相關規定:第一,保全證據過程中實際操作者應使用公證機構的特定計算機,或者不存在相關關系的第三人計算機;第二,保全證據公證應按照規范程序進行操作;第三,公證程序操作人員應該所保全數據的具體內容進行審核對比,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對整體的公證過程進行錄像,之后將所有的公證錄像資料以及電子證據保全資料同時儲存。
4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效力
公證效力主要體現在公證的實際證明效力、公證的實際執行效力以及公證的要件效力。《公證法》第 36 條規定:“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除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 該項證據的除外。”對于公證書的證明效力需要從法律角度進行明確,法院對于是否采信電子數據證據應該從公證資料與實際案件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其次,應該發揮著電子證據保全的免證力,當事人不需要進行證據搜集證明,意味著當事人需要明確責任證明。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證明效力還表現在電子證據取得行為的真實性公證以及電子證據的的原始性公證的實際證明效力上。
5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電子證據保全業務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對于電子證據保全的實際研究與分析更加成為關注的焦點,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明確電子證據保全公證的實際法律效力以及實際應用價值,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是實現電子證據保全的重要基礎性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悅,劉云龍. 電子證據保全公證若干問題研究[J]. 中國發展,2012,02:25-31.
[2]談夢華. 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相關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3]王亭. 保全證據公證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4]杜明威. 電子證據保全相關問題探究[D].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