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存在著爭議,這對司法事務也產生不少影響。本文在分析我國相關立法現狀并簡要介紹兩大法系的民訴證明標準后,提出構建建立“法律真實”理念下的以“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體系,以期完善我國的民訴證明標準體系。
關鍵詞: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兩大法系;完善
1 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立法現狀以及分析
(一)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對于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其定義、內涵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明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第153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1)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3)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后改判。
而針對條文均提及“事實”,國內有著“客觀真實說”和“法律真實說”這兩種觀點。
(二)“客觀真實說”與“法律真實說”
1、“客觀真實說”的定義及要件特征
所謂客觀真實,即當事人的主觀認識要符合事實的客觀真實,一切要以客觀真實為基礎。同時要求司法部門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用客觀真實作為審判的依據。[1]客觀真實說的具體內容必須同時包括四個方面:(1)事實與證據一一對應,并具有排他性。(2)定案證據和案件事實之間必須存在客觀的聯系,這種客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3)每個定案證據必須客觀真實,以此來證明事實的客觀真實性。(4)證據之間存在矛盾,證據與事實之間不一一對應時能夠合理的排除這些問題。[2]因此我國司法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選擇“客觀真實說”作為在審判過程中所使用的證明標準。
2、“法律真實說”的定義及內涵特征
所謂法律真實理念,就是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客觀真實性,使得裁判者的內心產生了確信,對其所證明的事實的真實性表示認同的一種證明標準理念。其內涵在于,在形式上,存在于法官的主觀意識之中,具有主觀性:而內容上,以客觀證據為基礎,根據法定程序來判定事實的客觀真實,具有客觀性。法律真實是事實在民事訴訟過程的中再現,訴訟中再現的事實,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滿足程序正義的要求,接受法律的評價。這樣認定的事實才能成為法官審判案件的依據。[3]
2 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
英美、大陸兩大法系國家皆采用了蓋然性的證明標準,但是由于兩大法系國家受到司法傳統以及法律文化等因素不同的影響,它們在具體的說法和使用程度上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的。
(一)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
英美法系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采用“蓋然性占優勢”這一說法,就是指為了證實案件內容是否真正的存在,而提供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即只要當事人在庭審活動中,通過舉證、質證和辯論等活動,證明其所主張的事實的真實性,使得審判者在內心上確信該當事人的舉證是真實的,則該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就完成了。[4]
(二)大陸法系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
大陸法系采用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即自由心證制度。這種證明標準要求蓋然性達到一定的程度,雖然不一定能準確確定它的實然狀態,但是也不能僅據微弱優勢就輕易下結論。在大陸法系國家的自由心證制度體系中并沒有法律對證據評價方式及其證明力進行規定,同時也沒有法律約束法官的判斷。如果裁判者認為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標準,那么法官就將天平傾向該方當事人。這種證明標準產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審判活動的公正性,所以它的要求比其他的標準更高。[5]
3 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完善
由于我國對于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規定的變動具有不確定性,以及民事訴訟標準本身具有雙重混合性,對司法實務產生了一定的危害。當前在我國法學界,爭議最大的問題集中在:對案件的事實的認定應該適用何種證明標準。產生爭議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甚至法官有的時候可以隨意解釋法律。正是因為證明標準的規定上存在缺陷,才讓我們反省應該完善證明標準使證明標準更加科學,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努力完善我國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法制改革的重點了。只有不斷的對司法制度進行改革,不斷的完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才能更有力的保護訴訟當事人的權益,維護司法公正,保障司法秩序。
(一)建立“法律真實”理念下的以“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體系
法律真實,就是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客觀真實性使得裁判者的內心產生了確信,對其所證明的事實的真實性表示認同的一種證明標準理念。把“法律真實”理念作為我們訴訟中證明標準的基礎,能夠提高訴訟效率,保障訴訟的公平性,保障當事人的權益,從而保證訴訟的正常運轉。
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要求在訴訟過程中,訴訟當事人在證明案件事實時,不需要達到客觀真實的程度,法官就能夠準確的認定事實的真實情況。一旦這種證明標準被認定,它就可以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降低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這樣也有利于提高案件的和解率,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因為我國自古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司法理念,所以這種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也更可以充分為我們緩解這種矛盾沖突,喚醒人們對程序正義價值的肯定,同時還提高人們對案件事實認定的準確性。
(二)完善證明標準體系的具體相關措施
1、完善心證公開制度
證明標準能夠準確認定存在爭議的案件事實的客觀真實性,它在指導訴訟主體的內心能夠正確的認定事實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法官的內心指導作用更大。為了約束法官的內心,避免法官對證據事實產生主觀臆斷的現象發生,保障審判過程的公正合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必須完善自由心證制度。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我國在定義證明標準內容時,主要是從法官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的,這與大陸法系所表現出來的觀點基本一致,實行自由心證制制度。
2、豐富證據規則體系
在高度蓋然性原則的基礎上,豐富我國的證據規則體系,從而在訴訟過程中運用時能夠準確恰當的同時符合我國的司法制度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法官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比那些英美國家的法官更大。司法腐敗問題很大程度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所造成的,并且該現象很普遍,也很嚴重。[6]因此,制定大量的排除性證據規則,能夠在法官對證據產生主觀臆斷時進行有力的制約,有效避免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同時也能使法官對于證明標準能夠運用得當,維護了司法制度的公正和公平。
參考文獻
[1]劉金友.客觀真實與內心確信-談我國訴訟證明的標準[J].政法論壇,2001,6(98).
[2]王靈燕.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19).
[3]何家弘.論司法證明的目的和標準-兼論司法證明的概念和范疇[J].法學研究,2001(45).
[4]金國棟.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17).
[5]程春華.民事證據法專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208).
[6]屈若輝,佘佐鵬.論法官自由裁量權[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36).
作者簡介
唐雷(1992-),男,漢族,江蘇徐州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