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艷
摘 要:動物考古學是動物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其研究理論和方法涉及到多學科,主要目標是認識被古代人類利用的動物種類、復原古代環境的面貌及探討古代人類的行為等,對考古學研究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動物考古學;研究對象;研究目標;考古學意義;研究歷程及前景
1 什么是動物考古學
動物考古學是將動物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通過研究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揭示古人類選擇食物、狩獵、飼養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概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各個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遺存,研究目標是認識古代存在于各個地區的動物種類,復原古代自然環境,探討古代人類與動物的各種關系及古代人類的某種行為。其特點是涉獵范圍廣泛、跨學科,涉及到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過程主要包括田野發掘及標本搜集,后期整理、系統分類鑒定統計,并結合其他考古遺跡和遺存的專題分析和系統研究。
2 動物考古學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
動物考古學是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田野發掘工作的不斷進步,收集和研究出土動物骨骼的工作正在逐漸增多,動物骨骼和陶器、石器一樣,都是在古代被人類利用以后廢棄的,它們反映了古代環境的某些現象和古代人類的一部分行為。如果我們能在按單位全部采集這些動物骨骼和搞清楚它們所屬的種類、年齡、數量。性別及部位的基礎上,認識其具備的特點,概括其內在規律,探索其形成的原因,進行認真的探討,對于認識被古代人類利用的動物種類、復原古代環境的面貌及探討古代人類的行為等都是大有益處的。因此,通過動物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許多認識是無法通過單純地研究傳統考古學上的遺跡、遺物得到的。
3 我國動物考古學研究歷程、現狀與前景
早在19世紀前期,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就開始于歐洲,而我國動物考古學研究起步較晚,在研究理論、方法和實施程度等方面與西方相比仍顯得比較薄弱。
20世紀30年代,楊鐘健、裴文中和德日進等中外學者開始做動物考古學研究工作。1936年,作為古生物學家、古地質學家的楊鐘健和德日進發表了《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從而拉開了中國動物考古學的序幕。但在其后20余年間由于戰爭等各種原因,中國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動物考古學也沒有明顯的進展。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有恒和韓德芬對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遺存進行了研究,并發表《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一文,重新開啟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大門。在建國后至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我國考古學基本沿襲了20年代由西方引入的文化歷史學的范例,專注于關注器物與文化類型的分型與比較。這一時期動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擔機構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研究報告共發表幾十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動物群》、《大汶口》動物骨骼鑒定報告等。
改革開放以后,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祁國琴研究員從美國做完訪問學者歸來,發表《動物考古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和《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兩文,開啟我國動物考古學快速發展的大門。該時期開展過動物考古研究的考古遺址近200處,研究工作已經涉及到全國絕大多數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這一時期我國動物考古學研究內容百花齊放,主要包括中國及世界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的歷史回顧,動物考古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動物遺存的定性定量研究,古環境的探討,家養動物起源的研究等,90年代起動物考古學家還注重對不同地區獲取肉食資源的方式差異、不同時空范圍內的動物祭祀特征、動物在文化交流中的證據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不少收獲。
近年來,我國動物考古研究除傳統的動物形態研究以外,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北京大學文博學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研究人員,分別將古DNA分析,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鍶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應用到動物考古學研究之中,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已經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了近20篇研究文章,研究前景極為廣闊。
21世紀以來,動物考古學研究力量進一步壯大,專職研究人員數量大大增多,各種研究機構也逐漸設立,還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動物考古學研究開始受到普遍重視。盡管我國動物考古學研究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一,我國各個科研和教學機構都還不同程度的缺乏現生動物比對標本,古代動物標本數據庫的建立也尚未正式起步;第二,我國各個行政區域的動物考古學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動物考古研究工作尚未滲透至每個省市,從事動物考古研究人員的數量還較少;第三,我國動物考古的教學工作有待提高,僅有少許高校的考古專業開設動物考古課程,動物考古碩士點和博士點十分有限,教學標準不統一;第四,迄今為止,有的動物考古學報告仍保留僅僅鑒定動物種屬的傳統,不展開任何討論,有的動物考古學家仍未擺脫其工作就是鑒定動物種屬的古老觀念。
綜上所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動物考古學研究在不斷進步當中,同時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與國際動物考古學研究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應該進一步加強動物考古學教學力量和教學水平,多編寫和引入國外動物考古學參考書和研究論著,提高田野工作者重視度,完善動物遺存室內整理“質”和“量”,提高現代動物標本對比庫數量和建立古代動物標本數據庫,促進多學科交流,對動物考古人員進行多學科教學。只要我們能夠正視與世界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差距,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得當的操作方法,中國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前景一定是燦爛輝煌的。
注釋
[1]Elizabeth J.Reitz,Elizabeth S.Wing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動物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13年。
[2]楊鐘健、德日進:《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志》丙種第十二號,第一冊,1936年。
[3]李有恒、韓德芬:《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卷第4期,1959年。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
[5]李有恒、韓德芬:《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卷第4期,1959年。
[6]李有恒、韓德芬:《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動物群》,《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第16卷第4期。
[7]葉祥奎:《我國首次發現的地平龜甲殼》,《大墳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8]祁國琴:《動物考古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人類學學報》1983年8月。
[9]祁國琴:《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姜寨》,1988年10月。
[10]袁靖:《試論中國動物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江漢考古》1995年02期。
[11]袁靖:《研究動物考古學的目標、理論和方法》,《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1期。
[12]祁國琴:《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姜寨》,1988年10月;張樂、高星研究員:《動物考古學中量化單元的概念與意義》,《中國文物報》2008年3月21日.。
[13]袁靖:《中國古代家養動物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第四紀研究》第30卷第2期;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科學出版社,2012年。
參考文獻
[1]Elizabeth J.Reitz,Elizabeth S.Wing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動物考古學》, 科學出版社,2013年。
[2]李有恒、韓德芬:《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之獸類骨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第1卷第4期,1959年。
[3]李有恒、韓德芬:《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動物群》,《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第16卷 第4期。
[4]葉祥奎:《我國首次發現的地平龜甲殼》,《大墳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5]祁國琴:《動物考古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人類學學報》1983年8月。
[6]祁國琴:《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姜寨》,1988年10月。
[7]袁靖:《試論中國動物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江漢考古》1995年02期。
[8]袁靖:《研究動物考古學的目標、理論和方法》,《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年1期。
[9]祁國琴:《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群的分析》,《姜寨》,1988年10月;
[10]張樂、高星研究員:《動物考古學中量化單元的概念與意義》,《中國文物報》2008年3 月21日.。
[11]袁靖:《中國古代家養動物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第四紀研究》第30卷第2期;
[12]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科學出版社,2012年。
[13]《田野考古出土動物標本采集及實驗室操作規范》,國家文物局,2010年。
[14]Lyell,S.C.:1830-1833. Principies of geology. London. John Mu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