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
摘 要: 新疆民漢合校小學重視加大教育信息技術設備投入,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某些教師對學校教育信息級技術認識不到位,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缺乏,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偏低,培訓不夠等問題。要著力引導民漢合校小學教師更新觀念,開展分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強教師信息化專業的研究,民漢結對幫扶,共同發展。
關鍵詞: 新疆 民漢合校小學 教師教育信息化 專業發展實踐策略
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小學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和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保證。在民漢合校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離不開一支教育信息技術專業素養良好的師資隊伍。為進一步了解民漢和校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專業發展的現狀,調研3所民漢合校小學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87份,有效82份,輔之訪談。調研中涉及的男教師占16%,女教師占84%;漢族占24%,維吾爾族占36%,哈薩克族占19%,蒙古族占14%,回族占7%;25歲以下的教師占17%,26—30歲占18%,31—40歲占14%,41—50歲占39%,51歲以上占12%。旨在通過調查分析現狀,發現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民漢合校小學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對三所民漢合校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情況的調查顯示:有74.3%的教師經常利用網絡查詢教學資料,有17.6%的教師偶爾使用,仍有4.3%的教師基本不使用;有65.2%的教師經常使用電腦編寫電子教案,有21.5%的教師偶爾使用,另有8.9%的教師基本不使用;有23.4%的教師經常采用“班班通”、“校校通”或者其他多媒體教學、有高達57.8%的教師偶爾使用,還有13.8%的教師基本不使用;僅有2.7%的教師經常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生成績分析,另有33.6%的教師偶爾使用,高達63.1%的教師基本不使用;有14.3%的教師經常利用網絡進行學生課外輔導或者建立班級QQ群,有65.7%的教師偶爾使用,有20.1%的教師基本不使用;幾乎沒有教師經常利用計算機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僅有3.9%的教師偶爾使用,高達94.7%的教師基本不使用。可見,民漢合校小學教師大多限于經常或偶爾使用電腦查詢資料和編寫電子教案,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生成績分析和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教師偏少,且有些教師幾乎不使用電腦和網絡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可見,民漢合校小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整體水平亟待提高,在教育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情況不容樂觀。
二、民漢合校小學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問題產生的原因
1.教師在信息化專業發展中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調查發現,40歲以下具有初步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的青年教師能認同信息技術對教學的重要作用,愿意參加學習和培訓。仍有教師對于計算機在教學應用還有偏見,特別是在農牧區小學由于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影響,認為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和手段信息化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在40歲以上的教師中,有超過75%以上認為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完全可以勝任,且教學效果好,教育信息化可有可無,甚至很排斥信息技術培訓。45歲以上持這種態度的教師居多。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已經難以跟上信息社會發展步伐,需要緩慢調整適應;一些教師思想上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畏難情緒嚴重,恐懼心理依然存在,甚至還認為信息技術距離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還很遙遠,不愿意也不用急于學習信息技術。雙語教師由于語言障礙,培訓效果不佳,影響參訓積極性。
2.對設備還不夠熟悉,教師計算機操作及課件制作能力亟待培訓提高。
調查發現,有的教師即使是通過自治區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二級水平考核,由于平時不經常使用電腦,缺乏培訓,教學中不會熟練應用計算機與網絡設備;有的教師只為了開設公開課、示范課等才不得不臨時準備和使用教育技術制作課件,除此之外,平時很少運用;有的教師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視為負擔,或者有的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術水平難以達到,甚至根本不會用,致使學校現有的一些功能先進的教育技術設備基本閑置,利用率不高;有的教師始終限于只會簡單打字、排版;有的教師處于一味追求計算機技術“課堂演示教學”的低層次階段。
雖然很多民漢合校小學教師已經開始學習和使用現代教學媒體,但計算機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教學經驗不足,雖渴望學習培訓,但缺乏專業指導,直接影響教師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學校整體上缺乏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無法對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指導和有效幫扶。
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大多只是局限于計算機的日常性保管上軟件的整理,會維修計算機的教師很少。信息化教育師資薄弱,民漢合校信息技術教育的師資水平普遍偏低,難以教學指導和相互幫扶。這與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方興未艾的信息化建設不相匹配,嚴重影響學校信息化教育的進程。
三、民漢合校小學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的實踐策略
1.更新思想觀念,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專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現代教育技術再先進也還是要依靠人“駕馭”技術,但人的素質若不能及時提高跟進,其他就無從談起。信息化社會的現代新型教師必須摒棄傳統守舊的思想,遵循現代教育發展的規律,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和科學人才觀,堅持終身學習,才能適應未來網絡化教學的發展需要,順應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以學生為本,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使現代教育技術之優勢在民漢合校小學教育中發揮應有作用。這已成為新疆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必經之路。
2.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培訓。
對全體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全員培訓,使每位教師都會熟練使用Word進行文字處理,使用Excel進行公式運算,PPT課件修改和制作,能夠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學科資源并下載和進行整合,收發電子郵件,建立、修改教育博客,掌握電腦繪畫、網頁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制作、視頻下載、轉化、截取等。教師在提高信息素養及信息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學會信息化教學設計。重視利用信息資源,創設學習環境,并通過媒體與學生互動,通過媒體發現、分析和處理教學信息,查詢資料、收集信息、與同伴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努力為學生創造培養信息素養和技能素質的環境。根據雙語教師能力層次單獨開展培訓。對于信息技術能力零起點的雙語教師,應該設置單獨的培訓計劃。為了解決語言溝通和理障礙解問題,應該配有與培訓計劃同步的操作指南,分發給個人,指導雙語教師日常的操作和練習,并設置單獨的能力檢查標準及考核方法。
3.針對教學實踐問題開展教育信息化專業發展研究。
目前,民漢合校小學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主要是偏重于實踐型、應用性研究,鑒于各校開展信息專業化的程度不一,絕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結合教學實踐,面向信息技術的前沿,開展多層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側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素質,發展自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資源的作用,及時將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應用。
4.民漢結對,捆綁幫扶,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通過民漢教師、新老教師結對子,互相幫扶,組織教學案例研討、信息技術教學論壇、信息技術課堂展示、課件制作大賽等多種方式帶動交流合作,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和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資源的能力,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建東,張桂英.信息素養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李輝.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張靜波.科技信息素養叢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馬書坤.淺談素質教育下的信息技術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