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曉冬
近幾年,哈爾濱市香坊區一直在進行“大問題”教學的探索和研究。通常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會進行大問題教學環節:請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面講一講。講解完畢,下面的學生針對題目中的重難點向“小老師”質疑,在一問一答中,使問題越辯越明,而這個過程,即為“群體分享”。顯然,在群體分享中,要想把問題說透,學生的質疑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低年級的群體分享中如何讓學生學會質疑呢?筆者認為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學會“導”。低年級最初的群體分享中,學生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他們很愿意走到臺前當“小老師”,也很熱衷向“小老師”提問題。但學生并不是一下就能提到我們想要的問題,一定會有學生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完乘法口訣后,我教學“用乘法解決問題”這節課,當“小老師”講完解題方法后,一個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36大于34”,很顯然這個比較大小的問題對于這節課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引導了,“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以前已經解決過的問題,所以在本道題當中,我們不作為重點處理。大家要關注解題方法上你哪里不懂,然后去提問”。通過這樣的引導,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明確提問的方向。也就是說,“導”,我們要給學生指明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提問時的關注點,樣樣都問很顯然是沒有必要的,也是浪費時間的。學生找準了關注點,自然也就知道重點是什么。經過一年的訓練,現在我的學生三年級,他們知道在遇到豎式計算的時候,會圍繞著計算方法提問題,目的是明確算理算法;在“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中,主要針對算式的含義去提問題,也就是解題思路上質疑,而沒有必要在計算上耗費很多時間。舉個例子,比如說三年級上冊教材在解決問題當中估算的內容很多,這部分內容通常我會這樣教學: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后,在群體分享環節,找兩個解題方法不同的學生給大家分享,一個是準確計算的,一個是估算的。先請準確計算的學生分享,質疑的時候會有學生提問,這道題用估算是否可以呢?問題一拋出,立刻有學生響應,“可以,老師,我就是估算的”,這樣水到渠成地引出估算方法,再請估算的學生分享。這時學生通常會對估算方法質疑,你為什么這樣估,結合實際應該估大些,還是估小些,實際上這也是教材中估算教學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出,“小老師”就要解釋了,這樣估算的策略就越辯越明,教學重點自然出來了。這樣,教師既在課堂之“外”,也在課堂之“內”,在“外”是因為把課堂的話語權還給了學生,學生完全自己在學;在“內”是源于學生學的方向由教師把舵,即教師在“導”。所以會“導”的教師,才是一個高明的教師。“導”的藝術,還需要我們不斷探尋。
僅僅有了“導”還不夠,教師還要學會“信”。“信”是指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要讓學生問得有“安全感”,即使問錯,同學不會嘲笑他,教師不會批評他,這樣才會有不斷質疑的勇氣,尤其是在低年級。這點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于學生年齡小,他們可能爭先恐后地問,卻沒有我們想要的,而這時教師的一個“橫眉冷對”,學生“問”得信心和勇氣就少了大半。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很“急”,急著講解,急著推導,急著得出結論,越是著急,學生就越是提不出我們想要的問題。因此這個“信”,難能可貴。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多鼓勵,多引導,學生才能不斷努力去思考、嘗試提問,才會讓課堂閃耀智慧的火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要學會“等”。學生質疑能力、表達能力、傾聽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指導了,也信任了,那么就要靜待花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信,我的學生行,他們能做到。我們要堅信,這種群體分享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今后的學習受益,他們會聽了,會問了,會學了,這才是我們授之以漁呀!我們要堅信,只要給學生機會,給學生時間,他們定會給我們綻放不一樣的精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香濱小學)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