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梅
小學生在剛學英語時充滿了好奇心,但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學生感覺到英語學習越來越難,為了幫學生擺脫這種困境,我以“學生為主體”,以“創新為宗旨”為學生精心設計了聽、說、讀、寫、演等活動,使英語課更輕松。
一、精彩游戲,精彩開端
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Doing housework》這一單元的重點是現在進行時的表達,為了避免枯燥的講解和翻譯,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現在進行時的句型結構:主語(人)+be動詞+動詞現在分詞,并舉例說明。然后設計了一個游戲:在3個盒子中分別放上姓名(班上同學的姓名)、地點和活動,由3個同學分別抽取其中一張,根據以下句型進行問答。
A:Where is …?
B: He / She is in….
A: What is he / she doing ?
C: He/ She is ….
班上有3個學生分別抽了Fan Chen (一個瘦瘦的男生),in the tree, run ,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對話:
A:Where is Fan Chen?
B: He is in the tree.
A: What is he doing ?
C: He is running in the tree.
下面的學生笑得前俯后仰,都躍躍欲試要上來抽題表演對話。于是我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開始做翻譯題。
二、暢所欲言,集思廣益
根據每個單元的情況,我將板塊進行了重新組合。“Look and say”板塊需要學生運用本單元的重點句型說句子。進入到五年級,出現了很多新的語法知識。每到說句型時,學生都會出現畏難情緒,生怕出錯被同學笑話。為了讓他們能積極踴躍發言,我的做法是:小組合作,發揚民主精神,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大膽放手,及時引導,盡量做到讓學生敢說、會說、樂說,在學生討論之后,及時聽取結果匯報, 做到放與收的結合。在合作過程中,他們的思想是輕松的,思維是開放的,地位是平等的,通過討論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合作。在合作中解決本節課的難點,為了使本組同學在匯報時更流暢,大家往往會齊心協力地幫助那些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看到他們做出勝利的手勢,自己的內心也跟著興奮起來了。
三、讀寫結合,落到實處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總是“君子動口不動手”,抄寫單詞、翻譯句子等往往成了課外作業或是家庭作業。這種做法使我們根本不能了解學生的當堂學習情況,到了第二天從作業中看出錯誤時,一部分人已經形成了錯誤的概念。因此,我摒棄了這種老做法,在每節新授課下課前,我都會留3~5分鐘時間,給學生一個主題,根據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進行一次小練筆。
在講There be 結構句型時,我給了學生一個題目: My school。讓他們嘗試著用“There is …”“There are …”來介紹自己的校園。上了《A new house》一課后,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書房或臥室,或是設計一下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第二天我會把寫得好的小短文貼到班級的英語角中,供大家欣賞,同時激勵別人。實踐證明,把寫的訓練落實在課堂上,不僅可以端正學生寫的態度,提高小練筆的質量,而且還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這樣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怎能不喜歡呢?
四、趣味作業,演練結合
(一)“抄寫”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為了避免重復機械的抄寫,我要求學生不論是單詞還是短語抄寫只需要寫一遍,但一定要是最漂亮的那一遍。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依稀可以看出反復擦過、修改過的痕跡。雖然我只要求寫一遍,但是在他們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寫了好多遍,對基礎知識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我還規定連續得三次A+就可以免寫一次作業,得到免寫印章的學生歡呼雀躍,沒有得到的則暗自加油,互相欣賞家庭作業本已成為課間的一道風景了。
(二)“表演”
五年級的學生對課文中的小故事、情景對話等仍然感覺很新鮮,每每放到“Read and say”錄音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錄音中的語氣語調;看到教學光盤中的動畫,有的同學甚至還會加上表情和動作。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利用教材中的語篇,將課文改編成小故事,并鼓勵學生自己改編、創作 “劇本”,然后放手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充分理解“劇本”的基礎上親自表演。學生在角色扮演的討論過程中,會綜合考慮、評價自己和他人在語言、表演、組織等方面的能力,從而進行合理的分工。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逐漸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善待他人。
五、認真傾聽“心”的收獲
(一) 換位思考,友善對待學生
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犯忘記帶書、作業漏寫的錯誤,當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我已學會了冷靜對待,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位置上,體驗學生的心理,以寬容慈愛之心,在愛護學生的基礎上教育學生。將心比心,我們也當過學生,也期望教師以友善的態度引導我們,今天,我們處于教育者的位置上,更應該捧給學生一顆愛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們。
(二) 巧用評語,真正走進學生
評語一般是在期中或期末考試時,科任教師挑選部分學生寫幾句評語。說實話,當學生看到這些評語時已經臨近寒假或暑假,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到了下學期基本成了往事,根本沒起到激勵、鞭策的作用。在評價作業的時候,如果學生完成得質量高,我會給他畫個笑臉,如果學生的作業完成得讓我不滿意,我會畫個哭臉。這種人性化的評價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單元測試后,我會在每份試卷上寫段評語,及時分析學生這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對學生提出希望,同時讓家長在看過試卷后也作出評價,家校合力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取得長遠進步。
英語課的五部曲帶來的是讓人驚喜的變化,班上學生不再把學習當成沉重的負擔,他們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品嘗著英語學習的“營養大餐”,學習越來越輕松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實驗小學)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