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英
摘 要: 介紹“農家書屋”建設的現狀,探討了圖書館參與“農家書屋”建設的必要性。使農家書屋真正服務與民,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以及“農家書屋”帶來的一些改變。
關鍵詞:“農家書屋” 圖書館 服務于民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039-01
前言: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是新在村容村貌,更要新在思想、新在精神面貌。農家書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中央明確提出實施的文化惠民五大重點工程之一。農家書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以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
自桐鄉市圖書館分館建設工作推開以來,市、鎮兩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花大力氣、大投入,工作進展順利。至2012年3月,全市十二個鄉鎮(街道)分館達到了全覆蓋。鄉鎮圖書館分館建成后已大大緩解了廣大群眾的閱讀需求,但由于桐鄉市鄉鎮人口分布較散、地域較廣,還有相當部分群眾不能享受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帶來的便捷服務。2011年12月起,在全市鄉鎮中試點建設村級圖書流通示范點,以村(社區)文化中心為載體,按每個點面積30平方米以上、圖書1500冊、閱覽座位20個、電腦3臺,與總分館聯網實行圖書通借通還一卡通服務。
一、當前“農家書屋”現狀分析
“農家書屋”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認識問題。部分鄉鎮領導對“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認識,害怕一陣風、不長久,存在消極應付思想;二是協調問題。部分縣級職能部門協調力度不夠,部門之間相互扯皮和推諉,導致“農家書屋”工程進展緩慢。三是資金問題制約。“農家書屋”是一項“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設時主要由政府投資,建成后由農民自我管理,沒有資金再投入僅靠社會捐助是難以維持下去的。四是質量問題。一些鄉鎮急于求成,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沒有達到最低標準。五是發展問題。
二、當前農家書屋的建設與服務
多年來,桐鄉市人民政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工作,著力實施“文化名市”戰略,把文化發展作為經濟社會基礎性、全局性工程來抓,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農家書屋建設中,在書屋配備上,嚴格建設標準,保障農家書屋優良的閱讀環境。在書目選擇上突出“農”字特色,精心挑選適合農民閱讀和適應農村生產發展的圖書,提高圖書利用率。
1.豐富農家書屋書籍配置
當前農家書屋使用效率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家書屋的書不夠吸引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群眾閱讀需求也呈現多樣性、多層次,農家書屋的書刊配置要適合農村需要、合乎農民口味,在品種上應當體現多樣性、廣泛性,讓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農民,都能看到適合自己的書籍。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深入群眾,了解調查他們喜歡、需要的讀物是什么,然后量體裁衣,讓農民喜歡讀書,愛上讀書。各書屋在繼續保證原有科技書源的同時,應將適合各地的、科技含量較高的圖書充實其中,配備好受廣大農民朋友青瞇的書籍。除了科技方面書刊以外,增加金融保險、醫療健康、法律知識、科普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還要充分考慮農村老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特殊閱讀需求,適當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少兒圖書、實用技能等書籍。
2.拓展外延,以活動助推書屋建設
以“農家書屋”為陣地,開展科技為農服務活動。真正把書屋建成農民朋友創新致富的重要平臺。
桐鄉市圖書館改變傳統服務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送書下村,把主要服務方向放在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的應用技術上,圍繞三農工作重心,服務千家萬戶。其實,我們的農民朋友,絕大多數不乏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缺的就是知識、信息和技術。為此,經常性地開展各類生產實用技術講座活動。
3.講究“優質”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
當前“農家書屋”的優質服務在于要做好一般性服務的堅持與特殊性服務的深化。一般性服務的堅持是指以社會效益為導向,公益免費借閱,保證正常開放,這是所有圖書室的基本服務條件。特殊性服務(或叫個性化服務)是指根據讀者的需求特點提供特殊需求服務,這是當前最能吸引讀者的服務措施。比如對老年讀者,進行送書上門;對幼兒讀者,提供圖文并茂的兒童書刊;對種植讀者,按需提供科技興農、信息致富類書刊;開放時間按季節變化與讀者勞作忙閑調整。優質服務要始終站在讀者需求的角度思考,最大可能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借閱需求。
三、構建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體系
桐鄉市圖書館總分館制是依托嘉興公共文化體系(嘉興模式)的大框架下建設的。“大館帶小館”讓農家書屋“活”起來。就現在“農家書屋”僅有的千余冊書刊,難以滿足民眾和功能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所以在穩步推進書屋建設的同時,政府發揮其組織協調作用,盤活現有的圖書文獻資源,發揮縣級圖書館主體功能作用,建立以縣級圖書館為中心,覆蓋全縣城、鄉、村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讓書屋成為整個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健全其后續管理的必由之路。
四、“農家書屋”真正服務于民
農家書屋成為農民群眾武裝頭腦的“思想屋”。農家書屋把種類眾多、內容實用、質量優良的圖書、影像制品和報刊送到農民群眾的家門口,切實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讀書看報難問題,受到歡迎。同時農家書屋建在村級組織陣地,農民群眾在農家書屋傾聽到了黨的聲音,學習了解到了國家政策法規,增加了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農家書屋成為宣傳黨的惠農富農政策的有效“窗口”,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五、結論
“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發展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只有科學地規范、建設和管理,農家書屋才能步入規范有序的健康發展軌道,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讓農家書屋真正“活”下來、“火”起來,使農家書屋成為農民群眾科技致富的“培訓站”、文化知識的“輔導站”、精神生活的“新樂園”。
參考文獻
[1]叢湘平.“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1
[2]周立軍.“農家書屋”現狀調查及分析研究.2010.6
[3]沈紅梅.長三角地區農村圖書館建設的歷史經驗及發展啟示.圖書館建設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