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蘭 賀慶超
摘 要: 2014年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相應的,文化反映經濟并服務于經濟,圖書館新常態問題也隨之而出。并闡述了在新的環境和背景下,圖書館只有轉變發展模式,轉變發展觀念,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用,進而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出貢獻。
關鍵詞:新常態 圖書館 發展轉型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046-01
一、“新常態”概述
1.“新常態”提出的社會背景
世界在發展,我國圖書館在進步,從理論到實踐別開生面,活力無限。2014年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相應的,文化反映經濟并服務于經濟,圖書館新常態問題也隨之而出。“新常態”的到來不僅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消費觀念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文化事業和圖書館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2.新常態在我國
“新常態”一詞源于經濟領域,用于描述宏觀經濟、金融領域和商業環境的新變化,主要是指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雖經大力刺激卻長期纏綿于緩慢且脆弱的復蘇、發展前景極不確定的一種狀態。
古希臘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毫無價值”。我國所說的“新常態”與歐美國家所謂的“新常態”具有質的區別,雖然他們都是對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描述,但歐美“新常態”是在全球經濟萎靡不振的情況下提出的。而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并指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三個基本特征: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公共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必須適應并以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社會公眾為基點;圖書館的工作對象也逐漸從傳統文獻資源擴展為信息資源,圖書館學術研究注重力也轉向信息資源,為社會服務、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3.“新常態”實質
圖書館新常態的實質就是落實圖書館發展科學觀。圖書館新常態關鍵在于“新”的內涵,即以關愛讀者需求為出發點;以完善統籌服務資源為基礎;以凸顯館員核心作用為保證。最終目標是體現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二、“新常態”環境下圖書館的發展轉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部門為導向的,以滿足公民基本精神文化需要為根本目的,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而公共圖書館在該體系中承擔著中堅力量的角色。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社會職能,是今后一個時期內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任務。
1.轉變發展觀念
1.1豐富的信息資源
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圖書是人類文化遺產和文明的重要載體,圖書館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重大職責。公共圖書館所藏的讀物大部分是普及型、通俗型的讀物,能夠滿足基層群眾的需要。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新一代數字化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網絡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便于讀者接受和利用。圖書館具有豐富的資源,這是其他任何機構所無法相比的,這也確保圖書館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石。
1.2圖書館建設不僅注重投資、文獻資源建設,更應注重創新
在未來,圖書館的核心業務就是讓創新者能夠獲得信息,使圖書館在創新的成長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切為讀者著想,將讀者希望可以快速、方便獲得信息的意愿與圖書館提高滿足需求服務能力、水平相結合。始終以此為指導思想,從服務制度及具體操作落實。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取決于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作為對這種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圖書館有責任走出舒適的地域,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社會的一分子。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用,進而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出貢獻。
2.轉換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讀者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利用圖書館現有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是新常態背景下圖書館發展的最好選擇。
2.1完善圖書館服務網絡,擴展服務范圍
對于消除城鄉文化差別,公共圖書館擔負重要責任。各系統圖書館尤其是我們縣級應努力建設城鄉一體化、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管理規范的全新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近年來,伴隨信息技術的騰飛,數字化信息服務體系嶄露頭角。它以搜集、存儲和利用數字資源為基礎,能提供快捷、多途徑搜索,還可以借助網絡遠距離傳輸、下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信息數字化將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未來走向。
2.2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發展
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因素。為基層群眾服務的公共文化機構存在不同程度的運營困難。尤其對于農村相對落后的文化設施,更要有規劃、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進,逐步形成以縣鎮為中心,積極面向鄉村和社區的流動圖書閱讀服務。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探索創新政府、市場和社會良性互動、共建共贏的模式。
公共圖書館要善于與社區、鄉鎮聯動,將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型化、分散化、特色化的公共圖書館網,根據人口眾多的我國國情,將農村基層作為重點,比如農家書屋的建設、文化共享基層點建設。在這方面,歐美一些國家的做法可以借鑒。在英國1.23萬人擁有一個圖書館,規模都不大,圖書也不多,館舍也不講究門面,但貼近公眾,方便閱讀。目前,我縣擁有大型圖書館1座,社區很少擁有圖書館(室)。小型化的前提下,合理布局,以服務半徑和人口密度設置,實行以縣(區)為總館的總/分館制,統一管理、共享資源。
結語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是我國在新時期開展文化建設的重大舉措,而公共圖書館是這項工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圖書館要在這個歷史節點上,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積極推進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劉曉英,新常態背景下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探討[J]新世紀圖書館,2015(4)
[2]吳宏想,圖書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J]建筑學研究前沿,2012(7)
[3]黃俊貴,縱說圖書館新常態——黃俊貴先生訪談錄[J]圖書館,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