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羽
摘 要: 自2000年以來,真人秀節目產生并迅速發展。憑借自身低成本,類型多樣,受眾廣等多種優勢迅速在眾多電視節目中獲得一席之地,并越來越成為眾多家電視臺發展的主要目標,競爭也愈發激烈。
關鍵詞:產生 明星消費 兒童消費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079-02
引言
電視真人秀節目自產生以來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與其他電視節目類型不同,真人秀節目打破了傳統類型節目精心策劃、演員表演、劇本情節、虛假構造的固定模式,不僅是對電視節目的一種開拓,更是讓觀眾耳目一新。這種原汁原味,本真自然的特點對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類型,趨勢都有很大的作用與影響。
一、真人秀節目的產生
我國的真人秀節目的產生可追溯到2000年。2000-2002年為我國真人秀節目的興起時期,2002-2004年為停滯時期,2003-2004為發展時期。
二、真人秀節目中的明星消費
所謂明星,派屈克菲利普在對“什么是明星的論述中”回答了“明星”的四個層次:明星是一個真實的人;明星是角色的公開表演者;明星是一種人格面具;明星是一種形象。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明星消費大致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是受眾的明星消費,另一方面則是節目的明星消費。
1.受眾的明星消費
1.1創新的消費形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明星離大眾越來越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明星,甚至成為追星一族,很多明星都有專屬于自己的粉絲名。很多追星族會對自己關注的明星非常敏感,關注明星的每一條動態,聽明星發行的每一首歌,看明星出演的每一部電影電視劇,真人秀電視節目的出現,可以說是將明星與觀眾有拉近了一步。在真人秀節目中,沒有電視劇里面的虛擬情節,沒有演唱會現場的固定流程,也沒有粉絲見面會的官方形式,觀眾看到的明星是更真實的,他們甚至有機會和明星一起參與游戲,錄制節目。因此,對于真人秀節目來說,這種創新的明星消費就是拉動其收視率的重要因素,有了忠實的粉絲觀眾群,也就等于有了穩定的節目收視率。
1.2滿足觀眾的心理獵奇
真人秀電視節目的拍攝錄制方式與紀錄片有一些相似之處,攝像機就在明星周圍,隨時隨地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大眾對明星隱私的關注越來越多,當真人秀節目以一種生動真實,原汁原味的姿態出現在觀眾眼前是,極大的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真人秀節目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節目中挖掘爆料明星的隱私,借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1.3商業植入的受眾消費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興起,使電視臺,明星,商業投資者都獲得不菲的利潤,電視臺通過明星獲得收視率,有了收視率又可以吸引商業投資者的投資贊助。明星通過電視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又會有商業投資者來投資包裝自己。商業投資者有了好的傳播平臺和,傳播代言人,自然就不會擔心自己的商品沒有足夠的營銷量。總之,受眾的明星消費絕不僅限于明星群體,電視臺、商業投資者都會受到明星效應的影響,也都是受眾明星消費的對象。
2.節目的明星消費
2.1推出明星,拉動收視
節目制作者往往根據節目定位,節目特色以及目標受眾來選擇其明星嘉賓,而一檔節目的明星也會成為該節目的特色與風格。正如一提到《奔跑吧兄弟》人們就會想起跑男團,提到《極限挑戰》就會想到“三傻”或“三精”。除此之外,對于不同領域的真人秀節目會邀請不同領域的明星作為嘉賓。例如《最強大腦》邀請了科學家魏教授;《星跳水立方》邀請了跳水冠軍;《中國好聲音》邀請了那英等歌壇巨匠。明星的加盟,不僅贏得了更多受眾的關注與喜愛,更是對一檔節目的定位和風格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如何正確選擇明星,如何正確引導明星,成為一檔優秀電視真人秀節目必須考慮的要素。
2.2天價片酬,壓力劇增
節目的明星消費也存在著另一方面的問題,不同知名度的明星有著不同程度的出場費用,節目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收看收聽,往往更希望邀請到更知名,更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明星作為真人秀節目的嘉賓,這也就意味著節目要承擔更昂貴的明星出場費。有些參加過真人秀節目的明星還曾調侃的說拍了真人秀之后再也不想拍電視劇了。這也許只是一句玩笑話,但無疑也說明了真人秀節對明星來說錄制制時間短,拍攝任務輕,但報酬卻十分可觀。那么,隨著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節目還能否撐住明星的天價綜藝片酬?這成為當今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3.對待明星消費的態度
每個新事物的出現都有他必然產生的原因。明星真人秀節目作為綜藝節目的一個重要分支,有了固定強大的受眾群,自然容易在緊張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明星進入真人秀可以說是為其注入了新的空氣,但如何保持清新的環境,是每個傳媒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明星效應的強大是情理之中,對明星的消費也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一個度,一旦超過這個度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在現存明星真人秀節目中,存在著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明星消費,例如通過明星做成游戲,完成任務來獲得投資方的物質贊助,并將其投入到公益活動和慈善機構。而對于未來明星真人秀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如果說現有的明星真人秀是明星包裝記,那么之后的發展就可以稱之為明星養成記,把視角從已經大紅大紫的明星身上轉移到有明星潛質的普通人身上,講述一個明星養成背后的故事,這不失是一種新的明星消費方向。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展成為明星平凡記,丟下明星已有的光環和定位,做一個普通人一天中經常做的事,也就是對明星的平民化消費。
三、真人秀節目中的兒童消費
1.新媒體時代讓兒童走進觀眾的視線
新媒體的出現,使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有些人甚至通過一條微博,一次言論引發眾多人的關注,成為大眾的焦點,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網紅”。其次,新媒體也方便了明星表達自我的欲望,他們曬生活,曬幸福,也開始曬萌娃,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粉絲群,這樣一來,兒童便開始走進了大眾的視線,對兒童的消費也應運而生了。
2.過早的接觸成人世界對兒童帶來負面影響
目前,社會上流行有一個熱詞叫“小大人”,多指那些年齡小卻在某些方面有著像大人一樣成熟的孩子,具體表現在外形打扮的成人化和語言思維的成人化。
首先在外形方面,在我們以往的認知里,兒童的外形打扮應該是活潑可愛,清純稚嫩的,羊角辮,體操鞋等似乎都應是兒童的專屬特征。但現在的兒童,似乎已經開始過早的像成人世界靠攏。也許是因為大人把自己的審美強加給了兒童,也許是因為人們對兒童的定義發生了變化,總之,小男孩穿西裝,小女孩穿高跟鞋已經不足為奇了。
兒童過早的進入成人世界的現象在真人秀節目中表現的更加明顯。孩子們出場造型的設計都體現著最前衛的因素,兒童從最開始的被動接受到現在的普遍認同,使他們過早的接受大人的審美觀。兒童外形成人化的另一種表現就是童裝的價格直逼成人服裝,甚至在真人秀節目中,兒童的服裝已成為星爸星媽攀比的對象,這無疑對兒童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在語言思維方面。自真人秀節目《爸爸回來了》開播以來,甜馨小朋友迅速成為觀眾的焦點。在節目中,甜馨的經典語錄總能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爸爸你歇會吧;我們白著呢;好尷尬呀;逗你玩呢等等,可能是出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本身語言能力的強大,這些酷似大人的言論總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其實,當下兒童的成人化現象歸根結底都是成人審美意識發生了變化,對兒童消費的現象產生也對兒童的成人化產生深刻影響。
3.兒童在成人的世界里過度消費
現代大眾傳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供娛樂,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娛樂的社會,真人秀節目無疑是當下娛樂經濟的典型代表。因此,從娛樂大眾的角度出發,真人秀節目就要充分發掘有消費潛質的娛樂對象來發展娛樂經濟,就這樣,兒童成了他們現階段的首選。
事實上,簡單單純的把兒童帶到熒幕上參加親子真人秀節目無可厚非,但有些為了節目效果或經濟利益對兒童拋出的種種非議確實是對兒童的一種傷害。電視會放大小孩子的純粹也會夸大小孩子的缺點,而觀眾習慣在電視中以要求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小孩子,一個日常無傷大雅的調皮任性在節目中就會被人們認作是孩子的品質和教養出現了問題,這些都成為成人世界對兒童的負面傷害。
4.明星化的兒童消費
當一些兒童為大眾所熟知以后,便出現了大量兒童拍廣告、拍電影、,做宣傳的現象。可以說甚至有些兒童的知名度已經超過的星爸星媽,一躍成為娛樂圈的寵兒。明星父母也很樂意的接受兒童像自己一樣被世人矚目,也許是想借兒童讓自己升溫,也許是看中明星化的兒童帶給他們的不菲收入,但無論如何,這種不單純的過分的兒童消費都是我們應該反思和控制的。
單純的孩童在娛樂圈高曝光,高裸露的環境下,一切都不再簡單。過早的提供大眾對孩子的注意力和過早的開發孩子的商業價值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童年的消逝》中曾闡發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印刷媒介及其文化產生了童年概念,而電視媒介及其文化瓦解了童年概念,它正導致美好童年的消逝。
5.對待兒童消費的態度
為了不讓更多的孩子成為大人的搖錢樹,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娃令”,因為在兒童真人秀節目中,每一個小動作背后都有一個看不見的龐大市場經濟。
無論我們想通過孩子傳達什么內容,又或是我們想利用孩子獲得什么收益,都要有原則有底線。永遠牢記:成長決不是在戲劇化的情境中能夠完成的。
參考文獻
[1]沃爾夫. 《娛樂經濟》.美國.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2]波茲曼.《童年的消費》.美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