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 認知療法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心理治療領域發展起來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一種新理論和技術。認知療法根據人的認知過程,通過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來矯正并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未成年人本應該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部分未成年人沒有受到本該接受的教育,疾病和饑餓困擾著他們,更為嚴重的是,還經常被成人蓄意利用從事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流浪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與行為均表現出異常,為此,可以用認知療法對這些流浪兒童的心理進行救助。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 兒童心理健康 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09-01
一、案例報告
1.案主的基本情況介紹
姓名:趙某(化名) 性別:女 年齡:14歲 學歷水平:小學畢業
情況介紹:14歲,在這樣充滿希望的年齡,本該像正常孩子一樣在校園里讀書,趙某卻已承擔著家庭的責任。趙某父母離異,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身體患病,要定期去醫院接受治療,而家里又缺乏穩定的經濟收入,家里生活非常困難。村民會給予他們一些幫助,此外,還接受政府的救濟。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趙某決定外出打工。到達打工廠子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廠主對她實施了軟禁,手機和錢包當場被搶走。在實施軟禁的期間,遭受了身體傷害。在這期間與一名同是受害者的王某因心境相似而早戀,最終王某以案主身材矮小為由,提出分手。后來借著廠主外出期間,越窗而逃,并報警。幫助警察對犯罪分子搜捕,但最終沒能將其繩之以法,隨后被公安人員送回家。
2.問題評估
2.1案主家庭經濟困難,缺乏穩定的經濟收入,父親的身體對她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案主父親需要人長期照顧他的日常生活起居,并且要時刻關注病情,定期去醫院接受治療。
2.2案主因為初戀的失敗,使自己更加自卑,因身材矮小而對自己缺乏自信,也正是因為這次初戀的失敗使她在同齡女孩面前很自卑。隨著這種自卑心理的加劇,最終導致了她對周圍環境的排斥。
2.3案主外出打工,上當受騙,對周圍的一切事物產生了恐懼感,長時間不敢與外界交流,最終變成對周圍環境的恐懼與失望,使她變得封閉起來。
2.4案主家庭經濟條件差,父親患病又需要錢,這些需要案主盡快找到工作,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3.制定認知療法的過程和目的
對案主環境進行評估,找出案主可支持的資源;與案主建立良好的關系,談與案主感興趣的事情,讓案主明白生活的美好;幫助案主正確認識感情問題,通過認知療法,引導案主正確處理感情問題,發掘現階段成長的動力;引導案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打開心扉;再次評估,使得案主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4.認知療法的具體實施過程
案主本性善良,性格溫和,對親人很孝順,這些應該成為案主進行社會交際的優勢,案主應欣賞自己。案主生活的環境很和諧,居民對他們很照顧,說明她與村里人相處的很好。案主還很年輕,可以通過在費用較低的學校學習,學習一技之長。
與案主建立專業關系一周,以交流為主,在交流中,要運用談話技巧,與她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通過更多接觸對象了解案主的經歷以及其他人眼中的案主,對平時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歸納出案主存在的問題和問題產生原因。最后通過治療,使得案主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自覺修正自己的極端行為。
與案主第一次談話時,是在案主剛被解救,那時候案主對陌生環境很不適應, 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待在角落,即使主動和她交流,得到的回應也很少。剛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使得她對外界事物產生了不信任,與心理學專家沒有辦法敞開心扉。
第一次談話結束后,心理學專家詳細的記錄了她的情況,主動和她聊天,盡量明白她在不愿與人交談時,腦海里是怎樣想的(不良情緒出現時腦海里浮出的畫面)。第二次談話時,已經慢慢適應救助站的環境,產生了想長期留在這的想法。心理學專家告訴她留在這可以,可是家里的父親誰來照顧呢?聽到這,她的神情發生了變化,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過了幾分鐘后的時間,她開始敞開心扉,講述了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歷。這次談話案主對心理學專家充滿了信任,交流也發生了變化。
第三次談話案主在很放松的狀態下,講述了自己經歷的初戀、目前的困擾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她的神情告訴我,她對自己的未來很憧憬。當案主心理發生這些微妙變化時,正是認知重建的關鍵時機。心理學專家給案主耐心分析自己的優勢,讓她要對自己有信心,幫助她解決內心的困惑,并和她一起規劃以后的生活。
第四次談話時,還未開始,案主會主動和心理學專家進行交談,告訴心理學專家最近發生的事以及父親也盼望著自己能快些回家,也結識了一些朋友。從案主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在好轉,言行舉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最后一次談話,心理學專家幫助案主恢復了以往的開朗,并回到家里和父親一起生活。
5.評估
本次服務主要考慮到案主趙某所處的生長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自己的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的影響,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將整個過程分為幾個階段,每次交談都慢慢引導其認知的重建,有助于案主緩解心靈的創傷以及重拾自信,盡早恢復和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二、討論
隨著流浪兒童的人數不斷增加,使他們恢復正常的心理是件刻不容緩的事。家庭的不幸和流浪的經歷對這些兒童的心理造成的最大障礙是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缺失。通過行為認知療法,對流浪兒童的認知進行重建,讓他們明白他們不良情緒出現時,腦海里那些所謂的別人的看法通常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甚至嚴重的時候,這些流浪兒童會扭曲現實中存在的信息。通過重新認知, 使他們認識到某些行為的幼稚和造成心理痛苦的真正原因, 從而改善對社會、家庭、他人的看法,為重返社會做準備;通過教育和引導,消除流浪兒童已有的不良認識,使其重構有關學習和生活的科學認識,養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形式可以多樣,如通過游戲,開展拓展運動,使他們在與他人互動和合作重新認識自己,塑造自己。
參考文獻
[1]鞠青.中國流浪兒童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8.06
[2]孫塋.兒童流浪行為分析及其干預策略.靑少年研究.2005
[3]劉志紅.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與心理救助.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